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鋼鐵股 富邦金 開發金 鴻海 升息

WWW之父柏納李出書了 P.124

WWW之父柏納李出書了 P.124

在二十世紀末的今天,WWW 已經成了人類共通的語言,WWW 發明者柏納李,更因此成了世紀代表人物;這位過去一直沉默的天才最近終於出書了,以下就是《今周刊》獨家取得《一千零一網》書摘,讓讀者先睹為快。

小時候,我在倫敦郊區的家裡偶然發現一本維多利亞時期的書,早就已經發霉,書中提供許多建議,教大家如何處理生活裡大大小小的事,這本書叫做《入內搜尋,有求必應》( Enquire Within upon Everything )。這書名聽起來非常神奇,好像無所不知一樣,就像是進入資訊世界的入口,提供多樣化的訊息,包括如何清除衣漬以及投資理財的竅門等等。所以,當我開始思索開發一套最後導致」( Enquire ),用這本書來比喻網路,雖然稍嫌勉強,但卻至少是個開始。

「搜尋」程式的這一點起源,引領我展開一個開闊的視野,看到一個不論思想、科技和社會都可以打破中央集權的模式,有機地成長的世界。我對網路的願景,就是將所有的事物連結起來。如此的理想,可以提供我們新的自由,讓我們成得更快速,不像過去,階級制度的分野讓我們感到綁手綁腳。

拜網路之賜,過去的工作方式,淪為眾多的工具之一;過去眾人對未來的恐懼,成為種種不安的一隅;而社會的運作,更貼近人類心靈的運作。

我想要創造的網路,不只是資訊的礦脈,更不只是參考或研究工具,所以與《入內搜尋,有求必應》這本書的目的截然不同。現在,雖然無所不在的 www 與.com 刺激了全球電子商務與股市的蓬勃發展,可是這僅僅是冰山一角罷了。 

網路所包含的,不只是在亞馬遜網路書店( Amazon.com )買書、或在電子貿易(E-trade )網路下單而已,更不是什麼理想園地,進入時還要拖鞋,或只能吃樹上成熟落下的果實,甚至嚴禁商業化行為。

許多報導扭曲了網路創造背後的故事

諷刺的是,網路表面上有許多的面向,像是可用來做生意、做研究與上網漫遊,但是,正是因為網路早已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表面上似乎很熟悉,其實我們對網路的本質一知半解。如果想以最宏觀、深入的方式來了解網路,並對我與我同事間共同的願景一探究竟,那麼就必須先了解網路的來由始末。

一些書報雜誌,都會不時報導網路創造背後的故事,但是其中我讀到的許多報導,都被扭曲了或根本就錯了。一開始的時候,許多未成熟的想法、不同的對話,以及一些看似不相關的實驗,都深深地影響著我,也直接促成了網路的誕生。

當時,我仍照舊上班,私人的生活作息保持不變,同時將所有的思緒拼湊起來,擬出願景, 寫出第一版網路程式,之後又研發出現在大家耳熟能詳的 URL (通用資源定標, Universal Resource Identifier )、 HTTP (超文字傳輸協定,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 )、 HTML (超文字標示語言, HypertextMarkup Language ),當然還包括 WWW (全球資訊網,Would Wide Web )。

然而,還有許多無名英雄,雖然說也是同樣地誤打誤撞,但是卻也貢獻匪淺。我們是擁有共同夢想的一群人,儘管散布在四面八方,卻共同追求目標,帶來革命性的改變。

我說的故事能夠讓大家知道,網路變革和其精髓是密不可分的,我們必須深刻地了解網路,才能完全掌握它的發展潛力。

記者常常問我,為什麼網路能在一夕之間發達起來,背後是否有任何關鍵的概念或決定性的事件,而當我說,這整件事並不是一蹴可幾時,他們似乎有點失望掉落的蘋果打到牛頓,所以發現了地心引力,但是網路的發展跟牛頓的傳奇故事,完全不同。

在研發 WWW 的過程裡,我漸漸了解到,以一種不受限、像網一般的方式來整理一些想法和概念,將會有無限的發展,就在這樣的過程中,我領悟到這一點。經由各方將影響力、概念和新知集合在一起,透過人類的心靈智慧,網路這個概念逐漸成形、具體化,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而不是單純地用線形法,來一一解決明確的問題。

我的父母親都從事數學研究工作,他們參與了世界上第一部商用、儲存程式電腦的設計工作,這部電腦名為曼徹司特大學「 Mark I 」(馬克一號),而且在一九五○年代早期,由費藍迪( Ferranti )公司賣出。基本上,人們可以透過程式設計,讓電腦做任何事,這樣的想法使他們興奮不已;但是他們也知道,電腦擅長的是從事邏輯性的組織和處理,而不是隨機地找出關聯,電腦是以十分生硬的分層和矩陣,來保存資料,只有人類才有能力將隨機的資料連結起來。

譬如,當我聞到香醇濃郁的咖啡時,讓我聯想到住在牛津的時候,樓下街角的咖啡屋傳來的陣陣咖啡香,我的大腦可以做這樣的連結工作,而且立刻將結果傳輸給我。

要讓電腦像人腦一樣能產生聯想

就讀高中時,有一天我回家正好看到父親在為費藍迪公司的總裁寫演講稿,為了寫演講稿,他看了一些有關大腦運作方面的書,想知道如何能讓電腦產生本能像人類大腦一樣為相關的事物產生聯想。我們談了一會兒這方面的事,然後他繼續寫演講稿,而我則回房間做功課。那時我的腦中開始存在一個想法:如果電腦能夠經由程式設計,將無關聯的資訊聯結起來,那麼它們的效能一定會更高。

我在牛津大學皇后學院求學時,心中一直沒有忘記這個挑戰。我於一九七六年拿到物理學學士的文憑。基於這樣的背景,我利用早期的微處理器、電視和電焊棒組裝一部電腦, 當然也應用了我之前在普來希( Plessey )電信公司及 D.G.納許( D.G. Nash )有限公司擔任軟體工程師的經驗。

後來於一九八○年,我在 CERN (歐洲核子加速器中心)擔任軟體顧問的工作CERN 是位於日內瓦的分子物理實驗室, 著有聲譽。 我在這裡寫了「搜尋」(Enquire ),也就是第一個類似網路的程式。這個程式是我利用空閒時間寫的,而且是給自己用的,當時別無目的,只是想將研究員、電腦及實驗室研究計畫的相關性記錄下來而已。但是,更遠大的看法在那時就已經深植在我的意識中了。

當時我這麼想,「如果每個地方、每部電腦中所儲存的資料都能連結起來,如果我能在每部電腦中都創造出一個空間,使所有事物都能產生關聯……。」如果我或是任何人都能連上所有 CERN、甚至地球上任何一部電腦中的資料, 那單一、全球的資訊空間就誕生了。

只要這個空間中的資訊能有地址作為標示,我的電腦就有辦法取得這個資訊,如果我們能輕輕鬆鬆取得資料,那麼電腦就可以將表面上似乎無關的事物連結起來,讓它們共享一個關聯,資訊網路就是這樣形成的。

我的創意 別人也想到過

電腦也許無法解決我們的問題,但它們卻可以依據指示進行大量的調查工作,或協助人類本能地在迷宮中找到出路。更令人興奮的是,電腦也可以追蹤、分析相關的關聯,來協助我們定義整個社會的運作狀況,讓我們以新的眼光來看這個世界。如果真有這個系統的話,那對管理人員、從事社會科學研究的人員,以及男女老幼都會有莫大的幫助。

其實早在我的創意萌芽時就有一些人有過相同的想法,只是他們從未將這些理想落實。 曾擔任麻省理工學院工學院院長的佛華布希( Vannevar Bush )就曾構想過電腦的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擔任「美國科學研究發展處」的處長,並監督第一顆原子彈的研發工作。

在《亞特蘭大月刊》( Atlantic Monthly )一九四五年一篇名為〈正如我們所想〉( As We May Think )的文章裡, 他提到了一種光電機械的機器,叫做 Memex,在二元編碼、光電池和立即照相的過程中,它能製作並參照不同的顯微膠片。

專業的幻想家泰得尼爾森( Ted Nelson )在一九六五年於文章中寫到關於「文學機器」( Literary Machine ),所指的是一種電腦,能夠使人類以新穎、線性的格式著作、出版,他稱這種格式為「超文字」( Hypertext )。 超文字是「非連續」文字,讀者在閱讀時不會受限於特定的次序,而是依照連結,從一個簡短的引述進入原本的檔案取得資訊。

泰得提到了一個未來的計畫,取名為仙那度( Xanadu ),目的是將全世界的資訊以超文字的方式公開、出版。比方說,如果您現在讀的這本書是以超連結的式呈現,則您就能夠從我對 Xanadu 的描述,進一步跟著「連結」而了解到這個計畫的細節。就泰得當初的想法來看,每一個引述都能夠連結至最根本的來源,而讀者每閱讀一小筆資料都算是對原文作者的回饋。

泰得的夢想建築在烏托邦的社會裡,人與人之間享有平等的地位,彼此交換、分享各種資訊。泰得為了籌措這個計畫的經費掙扎了好幾年,但並沒有成功。

創意領先不一定會成功 環境和時機更重要

另一位史丹佛大學的研究員道格英格巴特( Doug Engelbart )在一九六○年代展示了一項精心的工作空間( workspace ), 名為線上系統( NLS - On LineSystem )。 他的想法是要讓一群人使用超文字,使它成為團隊工作的一種工具。道格為了要將游標由電腦螢幕的一端移至另一端,以輕易地選取超文字連結,他發明了一根具有感應器的木棒,底下還附了一顆球,並稱它為「滑鼠」。

在一捲很有名的錄影帶裡(我一直到一九九四年才看到),道格右手握著自製的滑鼠,神情輕鬆的示範電子郵件和超文字連結,而左手拿的是一個只有五個鍵的鋼琴鍵盤。

他所要表達的重點是,人和機器之間的介面是可以相當親密、自然的。但是,就如同佛華布希和泰得一樣,道格的想法太領先其他人了。真正足以讓道格的「滑鼠」和鉛筆一樣普及的個人電腦革命,卻在十五年後才發生。革命發生後,超文字的概念才滲透到軟體設計當中。

一點也沒錯,追求全球連結的下一個偉大發展就是網際網路( Internet )──一個連結電腦的通訊基礎建設,全球資訊則馳騁其上。 文司夫( Vint Cerf )、包柏侃恩( Bob Kahn )等先進在一九七○年代就促成了這些發展,但這些發展卻在多年之後才慢慢開始產生影響力。

在超文字和網際網路行之有年之後,我碰巧趕上時機,同時具備這方面的興趣和傾向。接下來我的任務是要將超文字和網際網路結合起來。

十五本《一千零一網》送給你

剪下印花, 貼於明信片背面,寫上姓名、電話及地址,寄到台北市 104 南京東路一段 52 號 7 樓《今周刊》編輯部收,抽獎日期 12 月 18 日, 只有十五本,請把握機會!

延伸閱讀

家裡欠債3千萬如何翻身?他帶刀找黑道剁手談判,7年還清負債賺上億:理債第一原則「不要急著還錢」

2024-05-16

月薪7萬被砍到2萬多,35歲被迫轉業,被錢逼到每天工作19小時...他如何扛起房貸、養活一家四口?小黃運將翻身啟示

2024-04-29

月薪3萬牙醫助理翻身「直播帶貨王」!靠4款手機殼出道、素顏賣美妝...Miya人妻妹紙「年撈千萬」致富秘訣

2023-12-07

薪水28K月存2萬元,死撐半年也才10萬多...補習班老師1年把20萬翻400萬:理財做到極限也不可能翻身

2023-09-28

家裡欠債2千萬,20歲小護理師如何8年在台北買一間房,還存下500萬現金?零本金翻身真實故事

2023-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