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etf推薦 退休金 00939 通膨 存股推薦

成長的極限 p.90

成長的極限  p.90

今年的股市和往年很不一樣,在多頭行情裡的夏日,因為有除權行情擔綱演出,股市總是漲勢凌厲。可是今年除權行情一路走來,卻是坎坷不已,傳統產業與金融股因為不是市場重心,除權後貼權是稀鬆平常的事,可是熱門的電子股,今年一反常態,除了華邦電完全填權外,旺宏也填掉大半的權,然後是台積電與聯電填了一半的權算是差強人意,其他的電子股都是貼權狀態,災情最嚴重的,如今年以網路股號召成了當紅炸子雞的精業,在除權前拉升到三三○元,除掉四元股票股利後,如今一度跌到一一七元。

筆記型電腦股,號稱最低本益比的仁寶,除權參考價是八三元,除權後股價再也看不到八○元。最高價的筆記型電腦股廣達除權前在二一○元,如今留下一大段除權缺口。主機板的天王巨星華碩,除權前拉升到三三○元,如今在二五○元左右。華碩、廣達、仁寶、精業等都是國內股市成長股的典範,除權行情一蹶不振,堪稱是歷年來僅見。到底問題出在哪裡?

股市的第二季行情總是由除權股擔綱,少了除權行情的激情效應,夏天的股市突然變得冷冰冰,股市的成交值也從年初最大量三千多億元急縮到一千億元之內,六月十七日甚至出現了六五八億元的低量。股市成交量急速冷縮,投資人追價變得理性,意味台灣股市可能已從血氣方剛的青年期進入成熟穩重的中老年期,股市不易再出現暴漲的狂奔行情,關鍵在股市的籌碼蓋過資金,今年上市公司陸續增資後,百億元股本的大公司可能直逼一百家。


上市加上櫃 百億股本公司一○三家


我們仔細來看看,台灣百億元資本額的上市公司,其中水泥股有台泥與亞泥兩家,食品股有統一與嘉食化、塑膠股有台塑、南亞、中石化三家,紡纖股則有遠紡、華隆、新纖、台化、福懋、東雲六家,機電股有東元、太電、華新、聲寶四家,化工股有台玻,紙業股有永豐餘,鋼鐵股有中鋼、燁隆,汽車股有中華與裕,航運股有長榮、陽明、萬海及華航四家,觀光百貨及其他類股則有農林、力霸與統一實業,營建股有五家,包括國建、國產、太設、長億及中工。儘管傳統產業股股價不振,但是股本超過百億元以上的公司就高達三十五家之多,而股價低於票面的公司則超過四分之一。

至於百億元大股本的龐大族群則集中在兩個類股上,一是金融股,總共有三七家公司股本逾百億元,電子股則有十七家百億元以上股本的公司,如果再把錸德與明碁今年除權後股本也達百億元以上算進去,總共有十九家百億元以上股本的公司。 總計在集中市場,股本超過一百億元的公司已達九十一家,若再把 OTC 股本逾百億元的公司算進來,包括世界先進、力晶、中華映管、元大、統一證券、大華證券、長榮航空、泛亞銀行、寶島銀行及華僑銀行,總共有一○一家股本超過一百億元以上的公司。

金融股是百億元股本最龐大的族群,也是今天台灣股市低股價時代的代表作,在股市中,我們經常緬懷民國七十九年台股創下一二六八二的歷史天價,當年有六檔金融股創了歷史天價,包括國泰人壽、三商銀、北企及中華開發,股價都攀登過千元高價,可是昔日股王國壽天價一九七五元,今天僅剩七二‧五元,三商銀當年都雄踞過千元天價,如今只剩二十多元,當年北企天價是一一八○元,如今卻不及一九元,十年來金融股「天價」與「地價」落差那麼大,看了令人傷感不已。不過金融股股價會跌得那麼低,除了產業環境不利金融產業外,金融股股本不斷膨脹,才是造成股價頻頻走低的關鍵。

例如,國泰人壽創下一九七五元天價的時候,股本是二八‧二億元,當年國壽高成長,高配股是吸引投資人介入的主要原因,如今國壽股本已達五三九‧八六億元,單是股本就成長了一八倍,假如把股本膨脹的因素還原回去,國壽現在的價格應該是一三一三元,仍然只有當年天價的六六%,三商銀創下一一二○元天價的時候,當時股本都在三○億元上下,現在彰銀是二九四‧九二億元,一銀是三二七‧四六億元,華銀則是三一七‧七五億元,股本大約膨脹了九‧五倍,如果還原回原股本的股價,現在三商銀應該是二六七元左右,股價只剩當年天價的四分之一,而中華開發創了一○七五元天價的時候,當時的股本僅一○‧五億元,在中華開發董事長劉泰英賣力為中華開發增資下,開發股本如今達五○二‧六三億元,單是股本就膨脹了四六‧八六倍,如果還原七十八年的股本,現在的股價是二○六七元,這比起當年一○七五元天價還高出九二%。再看北企創了一一八○元天價的時候,股本是十九億元,如今是一五五‧九三億元,股本膨脹了七‧二倍,以現在一八‧七元股價還原權值,股價應是一三四‧七元,股價只有當年天價的一一%。可見,股本膨脹必須伴隨盈餘成長,股價才能歷久不衰,中華開發今年增資後,股本將達六五三‧四二億元,但是預估獲利可達一五一‧三六億元,EPS 可達二‧二六元,目前股價約在本益比二○倍附近浮沉。


股本過大不利股價攻堅


反之,股本膨脹速度遠超過獲利的,如今股價都在票面附近掙扎,例如三家票公司,如今國票股本達一五三‧八億元、興票達二八一‧一四億元,華票也達一六‧二億元,如今三家票券公司,儘管 EPS 仍達一元,但是股價卻都不及一○元。新銀行一成立,股本就以百億元起算,結果經營績效好的銀行,股價才能勉強站在票面以上,新銀行經營十年,股價在票面以上的只有台新、玉山、華信、富邦及萬通銀行五家。金融股股本碩大,成長空間有限,使得股價充滿「沉澱澱」的感覺。

而在台灣號稱具有高成長的族群——電子股,這十年來股本隨著獲利成長不斷膨脹,在九○年代初期,很多電子股都是小股本公司,例如華碩在八十五年股票上市時,股本僅六億元,如今快速增資,股本已達一五六‧七一億元,所幸華碩還是全台灣第一流成長股,華碩股本從六億元增為一五六‧七一億元,營收也從七八‧七三億元增為六五○億元,而獲利則從八十四年一年賺二○億元,現在一年可賺一六○億元以上,華碩股本成長二五倍,營收成長七‧二五倍,盈利成長為六‧八倍。儘管盈餘成長與營收成長仍趕不上股本的膨脹,但華碩從主機板,到筆記型電腦、光碟機、介面卡全力轉型,華碩也年年交出亮麗成績單,今年五月華碩在主機板淡季中仍創下單月營收達六一‧五三億元的新高營收,因此,華碩除權後股本雖達一五七億元,但除權後股價跨步邁向填權,如今仍有二六四元高價,這是年年膨脹股本的公司難得的成就。

其實華碩在股票未上市前,每年仍配相當比率的現金,上市以後,連續兩年採高股利政策,股票股利配發十五元,華碩股價快速膨脹到八一‧三五億元,到了近兩年,華碩一方面轉型,一方面深知產業競爭壓力大,毛利率逐漸下降的事實,開始採平衡股利政策,八十七年華碩 EPS 仍達一四元以上,但是華碩已不再全力擴增股本,改採現金三元,股票四元的政策,八十八年股利則是現金二‧四元,股票股利三‧六元,華碩股本膨脹逐漸放慢腳步,如今仍得以享高股價。

目前電子股已經有十九家公司股本上百億元,這其中五合一後的聯電股本達一○九三億元,而台積電增資後股本達九九九億元,今年六月合併世大與德碁後,股本將達一千二百億元以上,成為中華民國最大股本公司。而台灣股票市場正式有兩家股本逾千億元的公司,今年晶圓代工產業景氣仍熱絡,台積電單月營收創下一○九億元佳績,五合一後的聯電也有八二.五四億元,比去年同期成長二.一九倍。不過台積電與聯電都已是世界級晶圓代工廠,且營收與盈餘成長仍強勁,因此股價仍居高不下。但因股本龐大,股價爆發力今非昔比,顯然股本過度碩大,不利股價攻堅。


低股價化現象越來越明顯


今年半導體景氣仍看好,IC 製造業的華邦股本達三五二.八四億元,旺宏達二四○億元,茂矽達二五三億元,上櫃的力晶也有一七○億元,世界先進是二二○億元,茂德則達二一○億元,因為半導體邁入高成長期,股價仍有高度支撐力。不過如果產業成長力道趨緩,此時全力擴充股本則後遺症立刻浮現。

今年以來,有八十一檔個股進行除權,結果只有太欣、華邦、承啟與天揚完全填權,其中華邦是 DRAM 股,正逢景氣看漲,太欣是 IC 設計股,股價跌幅大,在低檔除權,因此順利填權,而承啟則是二線主機板廠,今年成長力道強勁,天揚則隨著 MLCC 股大跌後在低檔除權而填權,其他多處貼權狀態,而股價如今仍在除權參考價以下,處在「完全貼權」的公司則多達四十四檔之多,超過半數以上,這其中又以精業、仁寶、環電這些第一批除權股最具代表性。面對這個前所未見的除權行情失靈的窘境,主要的關鍵包括:一、上市上櫃公司年年進行盈餘轉增資及現金增資,造成的籌碼增加速度遠甚於資金供給,在籌碼滿天飛舞,而盈餘成長遠不及股本膨脹的情況下,股價就愈走愈低,造成台灣股市的「低股價化」現象。

其次是國內資本市場愈來愈成熟,七十八、九年時,很多散戶熱烈追逐現金增資,熱中參加除權,如今赫然發現,假如沒有本業成長的支撐力道,除權只是用價買進一家公司股票,「除自己的錢」而已,參加除權,若不能順利填權,不但要賠上差價,還得繳交一筆可觀的營利事業所得稅,既賠錢又得繳稅,這是賠夫了又折兵的做法,於是今年很多電子股除權前賣壓立刻湧現。很多電子股除權後都留下「除權缺口」,例如精業在一六六~二五○元之間呈現「真空狀態」。中環在一四五元左右除權後,如今剩下八八元,即使是基本面超強的台積電也無力重返除權前的一八○元高價,聯電的百元高價也不復可見。

連續兩年好景,使 CD-R 產業今年相準機會賣力增資,今年中環在元月三十一日以每股一二○元辦理了一次八億元額度的增資,成功募足了九六億元,接著又在六月十五日進行六元股票股利的除權,結果在除權前一日即爆出四萬二千張巨量,當天股價還下跌一.五元,除權後中環填權走勢微弱,還原權值股價約在一四○元,與今年二一三元高價仍有相當差距。而六月二十一日除權的錸德早在除權前一周即湧現沉重棄權賣壓,即或六月十九日是詢價圈購最後繳款期限,但錸德股價仍大跌十一元,假如以一二七元參與詢價圈購,股價只有五元左右的迴旋間。錸德這一陣子大股東利多齊發,可是股價卻掀不起波瀾,關鍵全在 CD-R 未來景氣榮枯。


股本愈大經營者的責任愈重


持續奔馳兩年的 CD-R 產業,今年似乎到達成長的極限。中環在去年十一月創下一六.二七億元營收之後,即無力再創新高,四、五月營收皆在一四億元上下,成長力道明顯趨緩,而錸德五月營收仍創二○.三七億元歷史新高,但是成長力道趨緩,且毛利率急降,CD-R 的營收可能達到顛峰,接著可能面對衰退的壓力,而精碟則在去年十二月創下單月四.九一億元營收之後即未再見高潮,五月營收降至四.二八億元。CD-R 股營收成長不再,可是股本卻大幅膨脹。中環在CD-R 景氣發動之際, 八十七年股本僅六二.五二億元,如今到達一七一.三二億元,而錸德八十七年股本僅二七.二二億元,如今膨脹為一○七.五二億元,兩年之內股本膨脹二.九五倍,而精碟則從六.九一億元膨脹到二九.五八億元,股本膨脹三.二八倍。連續風光兩年的 CD-R 產業,很可能在中環與錸德股本上達百億元之後,從此由絢爛回歸平淡。

台灣的上市上櫃公司,每年股東大會都會宣示股利政策,一般公司總是投股東之所好,往往以配發股票股利居多,可是股本年年膨脹,當主業成長逐漸面臨了極限,股價也在不知不覺中走到終點,今年 CD-R 族群是最具代表性的成長極限型公司,像中環與錸德紛紛朝經營轉投資事業的多角化之路邁進,可是若論轉投資事業,國內最具代表性的中華開發是佼佼者,今天又有誰能超越中華開發,即或是華新轉投資內容之豐富,但股價也僅止於二五元左右,請上市上櫃公司老闆宜深思,公司股本愈大,經營者大股東的責任也就愈重,當公司拚命擴增股本之際,也應想想本業成長空間,否則股價將因股本膨脹愈除愈低,今天的營建股國建、國產、長億都可為殷鑑。

今年除權熱季,我們也看到幾家公司不配股改配息的,例如台玻配一.二五元的現金,中鋼配一.三元現金,中視配一.二元現金,三陽配一.二四元現金,成長趨緩的公司配現金分潤股東應是值得喝采的做法。台灣的資本市場年年增資配股,最後形成大股東印股票換鈔票的惡習,長遠來看對資本市場傷害很大,這幾年傳統產業股價不振,股本漫無限制膨脹,應是最大的罪魁禍首。

延伸閱讀

統帥、富凱大樓震到傾斜,7以上地震還會出現?15小時餘震暴增180次 氣象署示警:只是剛開始

2024-04-23

台積電(2330)宣布調薪!平均幅度3%~5%「略低外界預期」 員工們最期待還是這「大紅包」

2024-04-22

一個不定期租約,不知道害哭多少房東...租屋內行人才懂的事:為什麼請神容易送神難?

2022-06-01

勞退為何越來越多人「不急著領」?超大紅包「放5年多70萬」 專家:2種人理財最合適

2024-04-24

連好市多顧客都搶著買,她卻從家裡掃出「25年前大金塊」 價值曝光!內行人一看:財神爺來了

2024-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