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鋼鐵股 富邦金 開發金 鴻海 升息

資金外流沒那麼嚴重 p.16

資金外流沒那麼嚴重 p.16

我從小在紐約長大,對於紐約四季分明的氣候感受特別深刻;這樣的成長過程讓我體會到,要度過冬天,才看得到春天,尤其紐約的春天真的非常棒,會讓你覺得冬天的忍耐與等待是值得。這點恐怕是四季變化不大的台灣朋友不易想像的。

最近金融市場有一種普遍的說法,就是儘管兩岸的關係沒有特別的進展,但是台灣資金流往大陸的態勢似乎愈來愈明顯;一些「憂國憂民」的人士便開始擔心這股趨勢將造成台灣的資金匱乏,甚至空洞化的現象。我的看法還是,冬天既然來了,春天總不會太遠吧!

一般經濟學家的分析認為,這幾年中國經濟碰到谷底階段,雖然經濟成長率都在七~八%之間,但是這個數據並不可靠,為什麼呢?看看她的消費者物價指數是衰退的,利率也往下走,一年定存利率只有四、五%的水準;整個經濟活動看起來相當弱。中國經過了四、五年的調整,國營企業也正逐漸遭到淘汰,政府資占經濟的比重從二十年前的百分之百,降到如今的三成以下;而國營企業的比重降下來之後,整體經濟才有快速成長的空間。這種經驗台灣也曾經經歷過。

國營企業會把經濟成長的速度拉下來,是因為他們做決策的速度太慢,對市場的反應不夠敏感;中國過去這幾年的經濟不好,正是在做這方面的調整,當然碰上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也是一大原因。

另外一個重要的趨勢是,先前台灣、日本及韓國的經濟發展模式算是亞洲成功的經驗,所以包括早期的東南亞國家,和後來的中國,都決定要靠外銷來帶動經的成長;因為服務相關行業是屬於內需產業,因此要外銷便只能靠製造業。既然要靠製造業,國家或人民就要盡量增加儲蓄,才有足夠的資金投資在製造業的生產設備,它的代價是削弱內需的成長。過去日、台、韓在這方面都做了很好的示範,以致後進的新興開發中國家便以為這是振興經濟唯一的標準答案。

台灣以美國為主要的外銷市場,美國這麼大的市場可以把台灣的勞動人口養得很好;但是中國這麼大的經濟體,要有多大的外銷市場才養得活她?不要說美國,恐怕連歐洲加進去也餵不飽中國的十二億人口。所幸中國近來已經發現到這個問題,所以斷然關閉破產的國營企業,以減少產能,不再以外銷為經濟發展的主軸。

中國積極加入 WTO 的心態也很值得探究。 記得我們曾經提過,北京領導人的權力其實不太穩固,甚至連中南海領導班子的集體權力也很有限;北京領導人很清楚中國一定要大步走向開放的道路,但是他沒有把握人代會或地方政府會完全聽他的,所以要靠外國的壓力逼著內部進行改革。有了 WTO,中央可以名正言順地削減對不具效益的生產事業進行補貼;對外國人開放內需市場並視同為本國國民,價廉物美的舶來品可以增加民眾的消費。對整個中國而言,消費行為有更多的選擇,而低廉的價格讓民眾擁有更強的消費能力,於是進口就會增加得更快,進而可以帶動國內相關企業生產同類型的產品。

如果只是中央領導一廂情願地推動改革開放,一則法令改得不夠快,再則地方執行得不夠徹底,北京也許沒有太大的權力和立場去干預。但是有了 WTO,外商可以申訴、抗議,北京便可以拿出 WTO 的協議與精神要求地方全力配合改進。

二年前中國政府也曾經推動過大規模的經濟改革,當時因為中央政府無力繼續提供民眾住屋,於是推動房屋政策改革,民眾得自行籌錢購屋;當時北京領導打的算盤是這項政策可以帶動營建等相關產業的發展,等到新屋落成後,又可帶動電視、冰箱等家電用品的消費熱潮。

住宅政策得到的效果與當初的預期完全相反,不但沒有刺激相關產業的成長,反而減少消費。因為中國的銀行仍舊維持了社會主義的精神,即不能沒收貸款人的抵押品,也就是說當貸款人繳不起利息時,銀行也不能查封他的房子。既然風險這麼大,銀行便不肯承做房屋貸款,而少了銀行的貸款,政府又不繼續提供補助,所以民眾只好縮衣節食拚命存錢。那幾年中國的儲蓄率大增,意思就是費市場非常慘。 所以改變銀行的法令習性,再加上 WTO 的壓力,會讓革改的腳步更快一些。

在台灣,經過四年多的戒急用忍而累積了龐大的投資大陸的壓力,而中國的消費動能也蓄積多時,在這一推一拉之間,就有不少人認為中國經濟會有一個既長且強的成長趨勢。當然中國經濟還有不少落後的地方,所以她的成長會不平均;不像美國這幾年低利率、低通膨、高成長的好光景,中國很可能會快速成長個二、三年,然後拉回休息一陣子,再繼續往上衝個二、三年;成長的趨勢是確定的,但是期間的波動會很大,當然最主要還是銀行制度所造成的。

銀行的功能絕對不能小看,美國經濟能有今天這等風光的局面,沒有人佩服柯林頓或是布希,但是大家都感激葛林斯潘,因為老葛對美國的金融穩定具有很大的貢獻;有了穩定的金融情勢,經濟才能夠有好的成長。中國的銀行制度仍舊非常落後,所以中國的經濟成長波動幅度也會很大才對。

另外,中國的經濟成分中,大宗產品的比重也很高,像不管景氣如何,房子總是要蓋, 而做管線的 PVC 需求量就持續存在,這種情況對傳統景氣循環產業的幫助就很大,也對台灣的傳統企業產生很大的誘因。

據我了解, 台灣加入 WTO 的條件之一是要把中國當成其他的國家一樣,不能有太大的差別待遇,如此台灣才有機會和中國同時入會。這麼一來,三通的壓力大增,未來台灣企業直接賣產品給中國會更為方便。

台灣和中國大概在第三季末、第四季初就會獲得 WTO 的通過, 但是正式入會還要幾個月的時間;不論如何,前往中國投資的台商勢必會增加,因為台灣的發展空間有限。中國的經濟看起來是不錯,但是要注意她不會那麼快起飛,所以從投資到獲利會有一段時間的落差。

比方說一九九三年台灣股市表現不好是受到資金面的影響,那一年到中國投資的廠商很多;可是到了九四、九五年間,台股表現亮麗是因為中國經濟成長的關係,所以這是時機的問題。企業為了到中國投資,大股東賣股票或質借籌措資金,整體大盤也因為資金外流而走弱;可是等到投資發揮效益,回饋母公司時,對基本面具有正面的幫助。所以投資人要深入分析,企業投資與股票投資之間的差別。

基本上未來幾年是投資中國的好時機,但是千萬記住,離看到投資效益還有一落差;所以短期來看,台灣確實有資金外流的現象,但中長期台灣將受惠於中國的大幅成長。

資金外流怎麼辦?台灣政府之前承諾今年底前會開放資本市場,尤其是外匯市場的門會開得更大一點;如果真的做得到的話,多少會抵銷資金不足的問題。

台灣的外匯管理對本國人其實沒有太大的影響,因為想要匯錢出去的人一定找得到管道,所以這部分不太會因為開放外匯市場而跑出去更多;倒是對想要匯錢進來的國際資金影響就很大了。因為投資台灣金融市場需要申請核准,一旦開放資本市場,過去進不來的錢一定會加速湧進,所以我判斷開放後,進來台灣的錢會比出去的錢還多,所以資金外流的壓力會減低。另外 MSCI 將分別在今年十一月與明年五月調高台股權值,配合外匯市場的開放,對吸引外來資金會更有利。

當然開放外匯市場的比重要拿捏得當,必須與經濟成長做搭配,才不致重蹈東亞金融風暴的陷阱。雖然部分外商對台灣中央銀行開放的步伐太慢而有意見,但是我覺得央行這麼做是有道理的;所以在佩服葛林斯潘之餘,也要為台灣的央行打打氣, 能夠維持亞洲最穩定的匯率、最高的經濟成長,以及最低的 CPI (消費者物價指數);央行不但要平衡國內的供需,也要在國內外的供需間取得均衡。不過即使央行表現不差,我相信大家還是會同意現在是台灣更進一步開放的階段了!

延伸閱讀

老屋創業展新生 桃城豆花讓半百老醫館擁新靈魂

2023-10-20

在百年老屋裡一品60年代老茶風華!逸春珍藏出口老茶熱鬧開箱,賓客讚嘆「60年代液體黃金」

2022-07-11

他在「文化沙漠」新竹,狠砸上億做老屋改建!科技CEO的文化夢,起源竟來自東京代官山…

2023-04-06

蘭陽跨時代魅力 老屋轉身城市新風景

2022-05-18

龍潭茶園、梯田成捷兔經典佳作,稻穗、紅磚老屋如「踏著夕陽歸去」...謝金河:台灣土地散發文化底氣

2023-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