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etf推薦 退休金 00939 通膨 存股推薦

失業潮下的台灣 P.16

失業潮下的台灣 P.16

台灣的失業率最近不斷創下新高紀錄,對於一向習慣享受高度經濟成長的台灣人民來說,是從來沒有過的經驗;尤其這一次的失業對象,從傳統產業勞工到電子產業的從業人員都有,更加令人覺得情況相當嚴重。

從就業市場來看,充分就業是共產主義的理想;在資本主義裡,失業則是隨著景氣循環起伏。不過失業仍是各國政府最棘手的問題,各國也都有其處理的方式,雖然不一定有效,但是這種問題絕不是學術上的理論,而必須考量每個社會文化及習慣的差異性。

拿日本來說,他們把勞工的就業責任放在企業身上,直到不久前才從終身雇用制的枷鎖中解放出來。終身雇用制使員工安心為公司效命,不會跑來跑去,而員工的穩定性高,也使得公司願意花大錢栽培、訓練員工。

在制度完善的公司工作,員工可以很明確地知道多久可以升到什麼職位、薪水可以增加多少、到幾歲退休時可以領多少退休金;基於這些確定的前景,員工可以做好生涯規畫,如幾歲買車子、幾歲買房子、幾歲生小孩、幾歲退休等等。

但是問題來了,年輕人出社會後的第一份職業,不一定是他最理想的工作;而公司某項職位的現任者,也不見得是最合適的人。年輕人剛從學校畢業,公司與個人都看不出彼此的相容度或相斥性,這得經過幾年的時間才看得出來;但是在日本的經營環境裡,公司不能開除員工,因為它對員工有照顧的責任;而員工也不能離開公司,因為外頭的其他公司不可能雇用他,這是終身雇用制麻煩的地方。

一個人的專長在甲公司不能發揮,乙公司或許正迫切需要這樣的人才,這個人也可以在乙公司得到更高的成就;但是在日本,他就是動不了。這種情形與過去我們提過經濟資源沒有做有效率的分配一樣,人力資源在企業之間無法有效率地分配,使得公司面臨不景氣時,經營績效跟著滑落卻無能為力;經濟成長不快,公司在人事成本上降不下來,就只有在投資、研發經費上面動腦筋。

不景氣的時候不擴大投資,拉大與競爭者的距離,等到下一波景氣上來時,就沒有能力與競爭者相抗衡;尤其這些競爭者是來自海外,如台灣、韓國等不受日本景氣低迷影響的國家,它們的投資活動並沒有停頓,反而拉近與日本的差距。因此日本的公司愈來愈大,但競爭力卻愈來愈弱,整個國家的經濟也受到拖累。

另外,過去日本政府並沒有照顧失業勞工的準備,等到部分公司倒閉,失業率增加的時候,存活的企業也沒有能力吸收這些失業者;當政府要提撥預算編列失業救濟時,又增加財政赤字的壓力,景氣就更加好不起來;日本便陷入此一漩渦之中。

至於歐洲則是另一個極端。在歐洲如果你失業了,那一定要恭喜你,實在非常幸運;因為歐洲擁有十分完善的社會福利制度,失業的救濟補助甚至可以拿到原來薪水的八成左右,什麼事都不用做,而且可以領得很久;不過之前必須要先有工作,不能一從學校畢業就領失業救濟。

但是這是有代價的,為了支應失業救濟金給付,歐洲企業得繳納高額的失業保險,政府也得編列大筆的預算,結果造成企業每雇用一個員工,不但是付他的薪水,也要提撥一定比率的資金作為這名員工日後萬一失業時的補助金,所以每名員工的雇用成本非常高。在這種情況下,企業不太願意雇用新進人員,對規模較小的企業來說,經營更為辛苦。

因為小公司的資金不充裕,而且小公司的好處在於彈性大,但是失業救濟金的制度將資金及人員都綁死了,使得小公司無法發揮靈活的優勢。所以歐洲很難有新公司誕生,創業比率非常低。

美國在一年多前失業率大幅下降,主要的,不,應該說唯一的原因,是新興企業雇用了大批的員工。歐洲失業率一向高,是因為沒有新公司成立;可是舊公司也不願貿然增加員工數量,即使人手不足,也只增加合約雇員,幹滿一年半載就解約走人。所以在歐洲,雖然失業的人很幸運,但是也有很多年輕人找不到第一份正式的工作,也可能一輩子領不到失業救濟補助。

歐洲和日本的經濟成長率都很低,但不同的是,日本經濟是衰退時無法做即時反應,歐洲則是在景氣成長階段無法順勢而為,因為他們不願輕意增加員工、擴大業務;他們擔心萬一景氣再度下滑,這些新增的員工將會成為公司沉重的負擔。此外,歐洲工會的力量龐大,使得企業開除員工難上加難;既然不能開除,不增加總可以吧!

美國算是比較自由的市場,公司沒有給員工太多的保障,員工對公司也沒有承諾的義務。我剛出社會時便有這種經驗;當時我在一家銀行上班,因為研究所念的是國際關係,所以在銀行的國際部工作,不巧那時碰上第三世界的金融危機,銀行為了縮減預算,便裁撤掉國際部;那時我到這家銀行還不到一年,而且還在受訓階段,還沒有正式上任便被通知:「對不起,位子沒了。」從那時起,我便很清楚自己隨時要有 Plan B (B計畫,第二項工作機會)。

如果每個人都有這樣的認知,便能多與獵人頭公司接觸,比較容易聽到一些新的機會,也比較容易接受新的工作。我的運氣不錯,雖然銀行的國際部撤掉了,但是卻在公債衍生金融商品部找到交易員的位子,這在華爾街也是滿熱門的市場,也促使我日後朝華爾街發展。雖然這家銀行花了一年的時間訓練我,但是當銀行政策一轉向就準備把我裁掉,所以我對銀行也沒有什麼感情,當有好機會降臨時,我當然就拍拍屁股走人。

這就是美國公司與員工之間的互動,不談感情,只談彼此的實際利益;不過這也無所謂好或不好,反正就是這麼一回事,雙方心裡明白遊戲規則就好了。

美國政府從柯林頓時代開始減少社福支出,其目的不外是為了增加經濟的彈性,減少企業的負擔。這種政策在經濟成長階段,大家都很贊成,可是到了現在,不曉得大家又會怎麼想?美國企業確實很有彈性,在經濟還沒正式衰退之前,大企業就拚命裁員,你可以說他們的手段相當狠,不過就是這個樣子。

當台灣經濟朝向更國際化、制度化的方向發展,應該會產生更好的制度;目前台灣有一點日本企業的味道,公司被賦予照顧員工的責任;也有一點美國的精神,因為人員也是被挖來挖去;就是沒有歐洲的感覺。這三種模式中,歐洲的制度是最不好的, 我們常說歐洲的經濟患了「 Eurosclerosis (歐洲硬化症)」,這個字是從「 artereosclerosis (動脈硬化)」變化而來的;由於制度僵化導致經濟動脈不通,使得歐洲長期無法成長。

台灣面對大陸經濟的快速成長,確實存在巨大的壓力,政府及企業也都面臨了兩難的處境,一方面企業不赴大陸投資,可能競爭力會減退;如果去得太多,又會增加台灣的失業率;若是增加失業救濟的補助,會加重企業的負擔,政府也要以加稅來因應支出。

基本上我們要維持經濟的彈性,就不可能保證永遠都沒有問題;既然經濟有高低循環,我們要做的不是讓經濟硬撐在高點,而是增加自己克服問題、反應環境變化的能力;不論是整體經濟、個別企業,還是每個個人,都應該如此。

(谷月涵的電子郵件信箱:mrtaiwan@mrtaiwan.com.tw, MrTaiwan.com 的網址為 MrTaiwan.com.tw )

延伸閱讀

「通行紅海達成協議」報導打趴全球航運股,長榮、陽明、萬海要跌到何時?先觀察這時間點

2024-01-09

航運股出航了!萬海、陽明齊奔漲停…不是長榮?蔡明彰點「這4檔」更具補漲行情,先行指標這樣看

2024-05-10

今周重磅》鴻海(2317)上次法說後股價飆3成,這次搬啥利多?00940換成分股,長榮航最大贏家?

2024-05-13

BCI、BDI狂飆!散裝航運股接棒上攻,新興、裕民、台航…這兩檔一度漲停,3利多加持能旺多久

2024-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