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006208 00900 00896 天氣 AI

個人電腦代工業走進歷史胡同 P.102

個人電腦代工業走進歷史胡同 P.102

九月四日,美國個人電腦大廠惠普在沒有任何預警的情況下,宣布以二五○億美元,透過換股的方式購併康柏。收購的條件是康柏每股可換得○.六三二五股的新公司股票,合併後的新公司,惠普將擁有六四%股權,康柏則持有三六%股權。 四十六歲的菲奧麗娜( CARLY FIORINA )將成為新公司的董事長兼執行長。全球個人電腦業界一向居老二地位的康柏一夜之間消失,在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事的 IT 產業,這仍是一件令人震驚的事。

在九一一恐怖分子襲擊世貿大樓之前,惠普與康柏的合併案無疑是全球最受矚目的焦點,可是正當全世界正在為這一樁可能一加一大於二的企業合併帶來樂觀預期之際,惠普與康柏卻在隨後開盤的華爾街股市中暴跌。如果再回顧康柏在九九年曾創下五一.二五美元高價,如今卻慘跌至七.二五美元,而惠普一年前也享有六八.○九美元高價,如今卻慘跌至一二.五美元。這顯示九○年代帶動美國經濟成長核心力量的個人電腦產業,正遭逢空前挑戰,惠普與康柏被迫送作堆,實在是有不得已的苦衷。


惠普無預警收購康柏

惠普在五月十六日公布第二季財報,淨利從九.三五億美元衰退到三.一九億美元,同期營收則從一二○億美元降為一一六億美元,而在這一年當中,康柏則是把保持了六年之久的個人電腦霸主寶座讓給了戴爾。再回頭看惠普的個人電腦部門上,一季虧損一.五億美元,康柏也虧了一.五五億美元,兩家公司在個人電腦部門都陷入泥淖。在全球個人電腦版圖當中,康柏是老二,惠普則是老三,而惠普的年營收為四七○億美元,康柏為四○○億美元,合併後的兩家公司,營收預計可達八七四億美元,總資產為五六四億美元,預計獲利可達三九億美元。合併後的新公司將在全球一六○個國家開展業務,且將擁有一四.五萬個員工。


IBM 薑是老的辣

表面看來,惠普合併康柏是衝著戴爾而來,因為新公司將一躍成為全球最大的電腦製造商,惠普新公司市占率將達一九%,一舉跨越戴爾的一三.四%。不過惠普真正的對手可能是 IBM, 因為 IBM 才是個人電腦產業的龍頭老大,去年 IBM營收九百億美元,仍超過惠普與康柏的總和。正當全世界個人電腦大廠陷入困境之際,IBM 卻是一個例外,從股價來看,惠普、康柏,甚至是戴爾股價莫不慘跌,捷威、蘋果災情也很慘,但是 IBM 股價始終屹立不搖地站在九○美元以上。

IBM 業績拉出長紅,憑藉的是電腦服務業務。包括伺服器( SERVER )市場。這次惠普與康柏的合併,很可能使個人電腦市場的價格戰延燒到伺服器市場,因為合併後的新公司在伺服器市場占有率將達三七%,康柏原有的領導地位將進一步鞏固,且超越戴爾一倍。惠普透過與康柏的合併,很顯然是想藉此成為伺服器市場的老大,進而還可為電子商務及英特爾營運的企業,提供從伺服器、軟體服務到系統整合的相關業務。


格斯特納是 IBM 中興英主

在 IT 資訊服務的領域,康柏與惠普均遠不及 IBM,只有透過合併,加強競爭力,才有機會與 IBM 匹敵。 其實惠普與康柏今日所面臨的困境,正與九○年代初期的 IBM 頗為近似。 IBM 在九○年代初期曾陷入空前財務危機,盈利從一九九○年的六十億美元,到一九九二年變成全年虧損八十一億美元,IBM 一度被傳出可能面臨倒閉的危機。那個時候,IBM 十分重視的軟體 OS/2 被微軟打得遍體鱗傷,直至停產。IBM 一手發明的「關聯資料庫」寶座又被甲骨文所奪,同樣的由IBM 一手開發的個人電腦市場又被戴爾與康柏追上。一直到一九九三年四月一日IBM 重用格斯特納當執行長,才將 IBM 帶離險境。

格斯特納大刀闊斧推出七十億美元的瘦身計畫,並且裁掉二十萬個員工,放棄個人電腦,轉而成立服務部門 IBM GLOBAL SERVICES ( IGS ),把業務重點定為電腦服務。格斯特納雇用獨立推銷隊伍為旗下軟體業務注入活力,並且提撥資金開發推廣具潛力的電腦產品與軟體,全力發展電子商務,從此,IBM 轉虧為盈,並奪回個人電腦業的領導地位, 如今單是 IBM 的品牌價值即達五二七.五億美元。


新惠普志在挑戰 IBM

九二年 IBM 出現重大虧損之際,股價重挫至一○美元左右,九○年代 IBM 邁入康莊大道,「藍色巨人」穩穩向前挺進,股價一度漲到一三九美元,如今在美股大跌之際,IBM 仍站在九五美元左右。 顯然 IBM 在側重軟體與服務的策略完全奏效。康柏與惠普合併,明的是超越了戴爾,取得個人電腦製造的霸主寶座,但其實企圖心是新惠普志在挑戰 IBM。下一步個人電腦大廠較勁,很可能從個人電腦、筆記型電腦,再到伺服器,然後是軟體服務與電子商務的較勁。惠普與康柏從製造轉向服務,對台灣個人電腦代工產業衝擊可能最大。

康柏是台灣最大電腦及零組件的買家,惠普則是第二位,這兩家公司每年向台灣採購的金額高達一四六億美元,單是靠著幫康柏代工在九○年代迅速崛起的廠商,就有華宇、英業達與神達,預料惠普合併康柏之後,台灣電腦設備供應商的生意可能減少。因為新公司將挑選較強的生產線,淘汰其餘的生產線。合併後的惠普與康柏可能不是二加二等於四,而是二加二等於二。


美股不看好新惠普

惠普與康柏宣布合併之初,台灣股市一度掌聲響起,很多法人看好新惠普可能下單會更大、更集中,因此建議加碼仁寶、達電、華碩、廣達、神達、大眾等「新惠普概念股」。不過惠普宣布合併康柏在華爾街開盤的首日,股價竟暴跌四.二一美元,股價跳空跌至一九美元,一口氣跌掉一九%,而康柏則下跌一.二七美元,以一一.○八美元收盤,跌幅也達一○.三%。這個被誇為二五○億美元的天文數字般交易,一天之中就變成二○三億美元,且之後一周,美國發生驚人的九一一恐怖分子襲擊事件,惠普與康柏新聞被掩蓋,可是股價持續重挫,惠普跌至一二.五美元,康柏則跌至七.二五美元。康柏已跌至近十來年罕見的低價。

華爾街以股價來回應惠普與康柏的合併案,顯示這是一個負向的合併,最起碼透露了一個重要訊息:那就是成長了十幾年的個人電腦產業正式進入停滯或衰退期,未來將難見一○%的成長。今年第二季全球個人電腦銷售衰退二%,這是一九八六年以來首度衰退。同樣地,台灣今年上半年個人電腦出口產值,也出現二十年來首度負成長。這次合併後的新惠普,其筆記型電腦代工比率將達九八至一○○%,個人電腦則達五○至五五%,新惠普必須與台灣資訊業維持緊密代工關係,台灣的個人電腦產業才不致受到重傷害。不過原本為康柏代工的廠商如英業達、華宇、神達已首當其衝。況且惠普與康柏產品重疊度很高。合併後的新公司勢
必進行產品線的縮減與調整,代工廠商分到的訂單,恐怕只會減少不會增加。另一方面,新惠普還要挾量大的優勢進行殺價,繼續壓縮代工業的獲利空間,這等於是宣布個人電腦製造業成為傳統產業。


宏碁十倍連成長十倍連衰退

九○年代以來,電子資訊產業挾著高成長,紛紛創造了股價奇蹟。例如九○年代台灣的個人電腦代表宏碁電腦,在一九九四年宏電打響 Acer 品牌,股價一度創下一二七.五元,整個宏碁集團市值逾五千億元,可是個人電腦進入傳統產業後,宏碁集團數度進行重組,困境日益加深,如今宏電股價僅剩九.二元,連面額都守不住,這恐怕連施振榮也想像不到宏碁電腦會有今天的困境。

宏碁在本業面臨了空前困境,今年上半年本業虧損六.三二億元,可是股本膨脹到三九一.七五億元,面對臃腫不堪的股本與本業的瓶頸,宏碁今年宣布分割品牌營運與研製服務兩大業務,將 DMS 部門獨立出來成立緯創資通。 而品牌營運則與宏碁科技合併。整個布局將在明年完成,不過卻看不出有曙光。施振榮與宏碁幾乎是台灣電子資訊產業的代名詞,宏碁的下一步到底在哪裡?


廣達、仁寶高獲利低股價

宏碁在個人電腦起步最早,不過在筆記型電腦卻由廣達電腦的林百里捷足先登。在全球筆記型電腦低價化的潮流下,國際大廠持續釋出代工訂單,廣達以較佳的產品開發能力脫穎而出。廣達七十七年五月才建廠,卻是後發先至,一直是台灣個人電腦產業高獲利高成長的代表作。尤其是八十八年廣達股票上市,挾著每股稅後純益二一.五元的佳績,股價一上市就創下八五○元之天價奇蹟,筆記型電腦代工的高獲利,也誘引華碩從主機板轉而介入高價筆記型電腦。廣達的筆記型電腦代工充分發揮大者恆大的優勢,全球十大品牌,廣達就囊括了七家。今年三月廣達單月營收就寫下一三○.七四億元的佳績。今年上半年廣達創造了六三.二八億元的佳績,每股稅後純益達三.八元。廣達業績仍耀眼,可是本益比向下壓縮,今年來股價竟從一二三.五元跌至五七元,預估今年合理本益比已在十倍以下,廣達上市第一年,可以將本益比撐高到四十倍,如今股價壓縮,成熟產業的輪廓已浮現。

同樣的,這幾年力爭上游緊抓戴爾與惠普兩大王牌,終於挺上筆記型電腦代工老二地位的仁寶,今年上半年也創造了三○.一四億元獲利,每股稅後純益達一.四二元。可是仁寶股價仍然從六三元慘跌至二三.五元,以今年仁寶預估稅後每股純益二.七六元來看,本益比已下修到八.五倍,不過外資賣超仍然毫不留情,九月二十四日外資一口氣賣超五萬六千張,使仁寶股價進一步向下沉淪。優等生廣達與仁寶尚且如此,三家原本的康柏代工廠狀況就更慘了。


英業達、華宇股價只剩高點的三十分之一

九○年代營運堅守康柏一家客戶的英業達,於康柏在筆記型電腦節節敗退於戴爾的低價競銷優勢後,英業達的接單量就呈現衰退狀態。英業達從電子翻譯機起家,八十五年營運達到巔峰,那一年英業達創下空前的每股盈餘,高達一四.六二元,而英業達股票也在那一年上市,結果股價一口氣漲到四二八元。這五年來,英業達營收從四百億元成長至將近千億元,可是獲利已裹足不前。這次在康柏被購併後,股價居然跌至一四.一元。這恐怕是英業達難以想像的一次股價大調整。

更慘的還有華宇,由李森田領軍的華宇,這幾年主要是為康柏與恩益禧代工,八十七年華宇營運進入巔峰,每股盈餘超過十元,稅後純益也達九.一二元,華宇選在營運高峰期上市,股價創出三一九元天價。去年華宇全年營收還出現五○三億元的佳績,可是今年八月單月營收降至一七.八九億元,較去年同期大幅衰退六一.三%。華宇轉型手機生產不順,筆記型電腦本業又幾乎淪為二線廠,股價跌跌撞撞居然跌至一○.六元,這意味了華宇未來展望恐怕十分坎坷。


高科技也淪為雞蛋股、水餃股

其他二線個人電腦與筆記型電腦廠,股價的修正都是令人驚歎的,例如神達上半年仍有六.六七億元獲利,每股盈利○.七五元,但未來前景不明,股價居然跌至八.四五元。而這幾年極力衝高營業額、去年營收達五二五億元的大眾電腦,股價也跌至六、七元。藍天電腦去年股價一度跌至三.九二元,高育仁領軍的倫飛則跌至三.三二元,個人電腦大廠也開始出現雞蛋股、水餃股的景象。這是十分令人吃驚的事。

既然康柏與惠普都在陷入困境後不得不加速整合,國內個人電腦廠如何因應這個空前變局,已到了不得不變的開鍵時刻,個人電腦大廠如果轉型不利,未來下場將與傳統產業沒有什麼兩樣。另一方面,個人電腦代工利潤一定是愈壓愈低,面對這個低價化策略到目前為止,蔣國明領軍的精英電腦在購併致勝之後,如果推出五百美元的低價筆記型電腦,那麼精英很有機會成為日本低價成衣業者UNIQLO 的翻版,可能在筆記型電腦產業殺出一條新血路,如此一來, 華碩與廣達壓力將更大。


康柏簡史
1982年 三名德州儀器工程師Rod Canion、Jim Harris、BillMurto有了攜帶式IBM電腦的構想,便與風險資本家Ben Rosen在休士頓一間餐廳會談,在餐具紙墊上勾畫構思,康柏就這樣誕生;由Rosen為首任主席,Canion任行政總裁,第一件產品是公事包大小的攜帶式電腦,立刻獲商界歡迎。
1983年 正式上市,營業額隨即達10億美元,入選《財富》雜誌500大的最年輕上市公司。股價飆升,成為華爾街的寵兒。
1986年 率先推出建基於英特爾(Intel)386晶片的電腦,兩年後推出手提版本,亦獲好評。
1991年 行政總裁Eckhard Pfeiffer看準電腦不再是高價奢侈品,減價適應大眾市場。
1994年 藉減價戰超越IBM成全球最大個人電腦製造商。
1997年 為打壓採直銷手法的戴爾電腦,除透過中間人銷售外,亦加入直銷,但仍未能阻止戴爾躍登為全球最大個人電腦製造商。
1999年 盈利日益減少,Pfeiffer被現任行政總裁卡佩利亞斯(Michael Capellas)取代,
由依賴電腦銷售,轉向發展成類似IBM「全面服務」的電腦公司。
2001年 大規模裁員後,股價亦大幅下跌,終同意讓惠普收購。


惠普簡史
1938年 史丹福大學的工程師休利特(Bill Hewlett)和帕卡德(David Packard),在被視為矽谷創始人的Frederick Terman教授鼓勵下,以538美元在加州一間車房裡,創立了惠普(HP,即兩人姓氏︶。首批產品是聲音振盪器,獲迪士尼公司購買八個來製作卡通片《幻想曲》。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市場對惠普的電子量測儀器的需求大增,銷售額從1940年的3.4萬美元暴升至三年後的100萬美元。
1957年 正式上市。
1972年 推出全球第一部手提計算機。
1978年 John Young任行政總裁,在其領導下,惠普推出其首部個人電腦、首部桌面主機和噴墨印表機。
1999年 組成另一家公司Agilent Technologies,發展非電腦類產品。同年,行政總裁Lewis Platt退休,聘用前朗訊(Lucent)行政人員菲奧麗娜(Carly Fiorina)掌舵,成為首家聘用女性行政總裁的美國企業。
2001年 與康柏達成購併協議。

IBM大事紀
1914年 美國National Cash Register的明星推銷員沃森(Thomas Watson)毅然辭職,去拯救委靡不振的打孔卡處理公司C-T-R。
1920年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沃森積極推銷該公司的製表機給美國政府。到1920年,C-T-R的營業額增升3倍,達1500萬美元。
1924年 公司正式改名為IBM(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迅即在製表機、定時器、電動打字機等產品上控制全球市場。
1940年 成為美國最大辦公室文儀器材製造商。
1952年 推出第一部電腦。
靠著優質的研究和市場推廣,締造了市場占有率八成的王國。發明
品包括60年代取代真空管的STRETCH系統,第一代兼容電腦
60、70年代 System/360,1971年開發的軟式磁碟,和1975年的第一部電腦雷射印表機。
1981年 率先推出大規模製造的個人電腦,刺激了業界爭相仿效的熱潮。
1982年 被當局調查了12年的反壟斷案結束,但亦標誌了堅守主機電腦、不向小型電腦潮流屈服的IBM開始沒落。
1984年 宣布盈利達66億美元,但對手開始學會了利用IBM發明的科技。
90年前左右 出售很多非電腦業務,包括1988年將影印機部分售予柯達,91年出售打字機業務。
1993年 創下美國企業史上最高的虧損金額。聘請格斯特納(Louis Gerstner)出任行政總裁,是首次由外人主政IBM,實行裁員和重組。其裁減10億美元科研的財政預算,雖令大批科學家離巢,卻終令IBM翌年首度獲盈利,為四年來首次。
1994年 開始生產電腦晶片。
1995年 購入試算表產品先驅LOTUS,增進軟體產品種類。
1997年 IBM超級電腦「深藍」戰勝棋王卡斯帕羅夫,成為報章頭條。
1999年 為改善個人電腦生意,裁減生產部員工和停止透過美國零售商出售電腦。
2000年 與Ariba及i2 Technology合推網路商場。伺服器業務主管巷帕爾米薩納(Samuel Palmisano)獲委任為總裁兼行政總監,成為熱門接班人選。
2001年 第一季及第二季盈利仍有增長,第二季純利達20億美元,符合預期。

延伸閱讀

把台積電趕到高雄、嘉義...現在「只能種茶」好後悔?龍潭地主崩潰揭「原本盤算」…自救會回應了

2024-04-15

她剛經歷喪夫之痛...小三馬上「冷凍胚胎生子」搶遺產!保險金、房產、股票全都要 法院這麼判

2024-04-19

第三類半導體漸成主流!為何這讓台灣半導體設備及材料商 有機會變成全球A咖?

2023-11-28

爽吃「GODIVA巧克力霜淇淋」衝了!「買1送1」口味任選 限時2天「販售門市」看這裡

2024-04-17

迪士尼樂園「快速通關」要抓了!濫用特殊優惠列「黑名單」 2樂園優先實施:讓你一輩子別想玩

2024-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