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投資 股票 高股息 金融股 存股

威盛、英特爾和台灣 P.14

威盛、英特爾和台灣 P.14

不久前晶片組大廠威盛電子( VIA 〕對外宣布自己要做主機板, 引起主機板產業和股票市場不小的震撼;威盛董事長表示,該公司主機板將於明年年中達到月產量一百萬片的目標。

威盛的轉型方向與先前英特爾的轉型模式有些類似。 當年英特爾發現 CPU 愈來愈不好賣, 也把腦筋動到主機板上,想藉由自己生產的主機板來消化 CPU 的庫存,再賣給下游系統組裝廠。英特爾的策略不能說錯,因為它的主機板產量確實很大, 不過卻沒有賺太多,因為 CPU 的毛利太好了,主機板怎麼比得上?可是如果英特爾不生產主機板,搞不好連 CPU 都賣不掉。 只不過像威盛這樣轉做低毛利的產品,應該也不是心甘情願的決定,因為晶片組的毛利至少在三五%以上,而主機板王牌華碩的毛利率近來最好也不過二五%;賺慣了高利潤的晶片組,再回頭做主機板也確實太辛苦了。

問題還不只毛利減少而已,經營晶片組生意,只要管好設計研發和銷售頭尾兩端,就可以有很出色的成績;而跨足主機板則得加拉一條研發線,還得介入製造、製程、品質及通路,甚至還得冒著失去原有主機板客戶的風險。所以我們可以很肯定地判斷,威盛應該不是太樂意進行轉型,而是被逼著改變;問題是被誰逼的?當然是死對頭英特爾了。

一、兩年前,英特爾本來有計畫地朝向通訊領域發展,因為當時個人電腦的成長速度已經慢下來了,後面的競爭者緊追不捨,早晚會趕上組織龐大的英特爾;競爭者只要照著英特爾所制定的產業規格標準繼續發揚光大,省時又省錢,研發費用一定比英特爾具有優勢。由於有這樣的認知,英特爾便逐步將營運焦點從個人電腦轉移到通訊領域。誰知道遇上科技泡沫,讓網路、通訊等產業陷入不景氣,短期內看不到成長的空間,逼得英特爾只好回頭與包括 AMD、威盛等個人電腦系列的競爭者搶舊有的餅。

英特爾告威盛侵犯智慧財產權,主要是讓一線主機板公司減少或停止使用威盛的產品;而威盛也做出反應,就是自己生產主機板。不過我認為威盛所面對的問題,也將是台灣所有產業未來將面對的問題,那就是台灣科技產業至今仍以代工為主的模式。台灣做代工沒什麼不好,可以在短時間賺到錢,而且成本比別人低,有助於爭取訂單;同時也可以乘機學習大廠客戶所釋出的技術,再加以自行研發,縮短學習曲線。

不過製造這一塊拚到最後,決戰點還是在看誰的成本最低;現在我們所看到的電子產品長得都一個樣,除非看背面或拆開來看,否則沒有人知道它是在哪裡製造的;既然如此,國際大廠下單的考量就傾向於以成本為主。早年美國的電腦公司也一度面臨台灣業者的嚴厲挑戰,因為台灣的工資便宜,使得美國公司難以競爭;在經過慘烈的淘汰賽後,倖存的美國電腦公司改變原先的經營模式,改採與台灣業者合作,將製造這部分 outsourcing 給台商,股價反而應聲上揚。 原來製造對美國廠商是一大負擔,以往他們將台灣當成對手,可是成本居高不下,自然難與台商競爭;後來策略一演變成誰能先找到台商做事業夥伴,誰就成為贏家;其中最鮮明的代表就是戴爾( Dell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美國廠商從一開始不情願地減少製造、增加外包,到後來卻積極地尋找台灣代工 partner。

台灣公司一直以來都在做外包、代工,當製造的成長空間及毛利愈來愈低的時候,後面又有以大陸為首的低勞工成本國家追趕,遲早也將面臨類似英特爾當年的問題。這時擁有 IP ( intellectual property,智慧財產權〉 的公司,便可要求使用的廠商支付高額權利金,最極端的例子即為微軟。擁有 IP 的廠商就有資格坐收權利金,或挾專利權控告侵權的同業,阻擋其攻勢;威盛雖然也有自己的IP,但是畢竟 CPU 領域是根據英特爾的標準發展而來, 拐過來繞過去,很難不觸碰到它的領域。

早期英特爾與威盛的關係其實不是那麼緊張,威盛有幾款產品的效能、產量、推出時間都比英特爾好,英特爾雖然因此少賺了些錢,但是威盛卻也幫英特爾鞏固其 CPU 架構下的市場地位。 過去幾年威盛決定走自己的路,起初雖然滿辛苦的,但是這兩年我們看到它的代價是值得的。

英特爾就像一隻熊,平常時候熊看到人會先跑開,就像英特爾會去做通訊或主機板也是因為其他業者,尤其是台灣業者步步進逼,它只好向後退;可是當熊被逼到無路可退的時候,逼它的人就要當心大熊驚人的反擊力量。英特爾本想往通訊領域退(或轉進〉 ,怎料通訊產業陷入低迷,只好與追兵正面迎戰。過去它看到威盛來了,就往更高的山上跑,現在則是被逼到山巔,毫無退路,所以威盛以後的日子不會太好過。同樣地,過去幾年威盛最風光的時期,我也不認為是英特爾輸了,只是它還有地方可以讓,如今大環境已讓無可讓,只得轉身搶個人電腦的市場。

英特爾的主機板產量很大,過去只賣給像戴爾這類有自己品牌的公司,而台灣的主機板原先只賣給台灣的系統組裝廠,很少直接賣給美國大廠。可是台灣的品質已逐漸強過英特爾,所以直接銷給美國大廠的數量愈來愈多,也帶給英特爾愈來愈大的壓力。

英特爾被逼得面對威盛,威盛也被逼得開始布建自己的下游通路;如果威盛是韓國或日本公司,一定很難發展自己的通路,因為這兩個地方的企業脈絡關係綿密複雜,非圈內人很不容易打進去。所幸台灣有很多二線主機板廠,非常願意歡迎新的買主和訂單。它們的產量也不少,技術也不差,只缺少自己的品牌和足夠的規模;假若威盛能和二線廠合作,威盛的主機板產量一定可以在短時間衝上來。不過光會生產是不夠的,還得要賣得出去,二線廠和威盛還得再強化原有的通路才行。

對二線廠來說,若能形成所謂的「威盛聯盟」最有利,因為過去主力市場被一線大廠占盡好處,二線廠只能分食剩餘的部分,現在則有了新的大餅可分;差別只在於過去是為美國個人電腦廠代工,現在則是為台灣上游製造而已。

當然威盛的主機板會直接與原有的客戶產生競爭,所以一定要另闢戰場,以使衝擊減至最輕,而大陸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大陸較能接受低價的產品,也還有不錯的成長空間,威盛在當地更有民族情感的優勢。照這樣發展趨勢,台灣廠商這些年來所累積的 know-how、技術、物流、通路,以及品牌, 將逐漸成為在大陸發展的利器,成為台商獨有的「 IP 」。以往我們幫美國客戶做代工,做到最後,利潤最高的品牌、通路都在老外手上,台商怕得罪客戶也不敢自己做。

現在則像威盛一樣,被逼得自己發展自己的品牌、通路系統,也是必經之路。因為台灣的製造優勢一定會移向大陸,在這過程之中,台灣一定要提升過去的成功經驗,轉化為更有利的競爭條件。在我看來,大陸對台灣的威脅並不是那麼大,大家都擔心大陸會吸光我們的產業,這種情況在短期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我們只是坐著擔心受怕,將來的風險確實存在。

過去英特爾也做 DRAM, 後來不敵日本業者的強力競爭,英特爾才發現大宗商品( commodity 〉 並不適合自己做,於是乾脆放棄 DRAM 事業, 全心發展屬於自己所有權、專利權的產品。台灣經濟面臨的環境與英特爾類似,前面的路被擋住了,後面又有大陸追兵。 如果這時的台灣能加強自有品牌、通路及 IP,藉著台商在大陸打下的基礎,一定可以創造更大的成就。

(谷月涵的電子信箱: mrtaiwan@mrtaiwan.com.tw〉

延伸閱讀

撐了9年凍不住了!高鐵便當4月起全面漲價 每個要價「破百元」通勤族崩潰…那台鐵呢?

2024-03-21

大盤下半年怎麼走?強勢族群重電、伺服器能追? 台股基金十強出列 操盤贏家解析後市

2023-07-05

食物別等放涼才放冰箱!沒吃完的飯「馬上放冷凍」 譚敦慈揭防毒10招減少米酵菌酸滋生

2024-03-31

4月電價調漲「台鐵、客運準備漲價」!買TPASS的人怎麼辦?王國材掛保證喊話

2024-03-22

「00940弟弟」00944更強?揭露ETF財富密碼 專家:台股就要螺旋式上漲,1訊息就是進場時機

2024-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