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投資 股票 高股息 金融股 存股

政府管量也管價的結局 P.18

政府管量也管價的結局 P.18

台灣股市近月一路往上漲,一反不久前的悲觀氣氛;近日股價愈漲愈快,愈漲愈高,已經引來部分人士的關切,擔心股市會不會太熱絡了。股價太高、股市過熱固然不好,但是像過去一年多那樣,價格低落、成交量低迷,問題會更大。

拿政府制定的有線電視收費標準來看,也可以凸顯出低價的負面效果。過去有線電視是無法可管,後來政府規定每個地區至少要有兩家以上的業者經營,以防止形成壟斷,損害消費者的權益。在規定了經營業者家數之後,無可避免的,政府又想管收費標準,出發點也是為了保護消費者的權益。

全台分成許多不同的區域,因此業者形成區域壟斷的情況在所難免,但是未必能形成全國舉足輕重的地位;可是經過幾年的合併征伐,如今全國的有線頻道業者非東森即和信, 碩果僅存的獨立第四台恐怕也得向泛 E ( ET )或泛 G (Giga )兩大集團靠攏。

政府對公用事業的態度是既管量也管價,尤其兩大有線電視集團已在全國形成寡占局面,政府更覺得有義務出面進行價格管制。此外,為了避免國外節目大舉入侵,形成嚴重的文化入超,政府還規定第四台播放的節目中,要有一定的國內製作比率。

照理講,以東森、和信的市場地位,應該是蹺著腳收錢就好了,結果據了解,兩家都虧了大錢,直到最近營運才稍微好一點。如果是其他由政府經營的公用事業虧錢還有話說,沒想到由民營企業寡占的市場,居然還玩成這個樣子;換做是微軟這樣的企業占了這樣的產業位置,不「 削翻了」就對不起比爾蓋茨了。

政府定價有個特色,就是生怕圖利他人,所以價格一定壓得很低;可是定出讓第四台業者虧本經營的費率,算不算圖利消費者?

目前的費率讓第四台業者賺不到錢,連帶地,製作節目內容的業者也無利可圖。台灣第四台這麼高的普及率,本來可以創造非常大的商機,可是如今卻搞到連美國 CNN 也曾經抱怨,第四台業者在節目中插播自己的廣告; 當然我願意相信第四台有生存的壓力和苦衷。

台灣的生產事業一直往大陸跑,基本上這種現象並不會造成太大的問題;製造業往生產成本低的地區移動,本來就是天經地義的事,重要的是,台灣要意識到本身已經不再是低生產成本的地區,所以產業策略一定要從製造業往服務業發展。

看看手機,甚至個人電腦、PDA (個人數位助理器)、筆記型電腦的價格,只有跌沒有漲;大哥大通話費的單位費率雖然也一直往下降,不過總數卻一直在成長。因為過去通話費很高,所以很多人捨不得用手機講電話;現在降價了,不少人使用手機的比率比固網電話還要高。當硬體的費用逐漸降低之後,人們便捨得將省下來的錢花在軟體或服務上頭。

但是話說回來,如果政府政策沒有設計成讓服務業有成長空間,服務業要如何壯大?第四台每個月向收視戶收的費用,是其他大大小小媒體、傳播等製作內容業者的收入來源,月費如果卡得太緊,這些做內容的公司也沒有太大的成長空間。現在全台灣有很高比率的家庭裝設第四台,第四台的纜線可以形成寬頻的環境,可是我們看到的是,「 寬頻的硬體,窄頻的收費」,所以也只能提供窄頻的服務了。

香港的有線系統業者已在推動節目數位化,也就是所謂的隨選視訊,觀眾在家裡可以和第四台進行雙向互動,隨時點選自己愛看的節目;而系統業者也可以清楚研究客戶喜歡節目的類型,進而從客戶分析中創造更大的商機。

台灣第四台的纜線都接在戶外,哪一家看霸王電視其實很好查,只是查到了又能怎樣?今天派人把線剪掉,明天用戶又自己接回去,光是工人一天的薪水就抵得過三戶一個月的費率,算一算實在划不來,只好隨他們去。

一旦數位化後,從業者的機房就可以直接掌握用戶的收視習慣,也避免偷接線、看免費電視的現象了。有業者提過,台灣大約有兩成的人家是看免費第四台,這對收入已經少得可憐的業者來說,當然加重他們的經營壓力;當忙著想要活下去的時候,又怎麼可能提供高品質的節目及更多的服務?

結果就如同我們過去多次提過的論點,政府出於照顧民眾的好意來壓低業者的費用,可是末了業者卻沒有能力提供高品質的節目給觀眾,政府到底幫了誰?

再者,有些電視可以透過機上盒( Set-Top-Box,STB )上網;目前 STB 得由消費者自己購買,其實這種設備應該由業者提供,再根據客戶所選擇的不同服務,收取不同的費用。中國人常說殺頭生意有人做,賠本買賣沒人幹,政府及民眾應允許第四台提高費用,要給業者有賺錢的機會,等到業者真賺了錢,才有能力談進一步的服務;而使用者付費的觀念也待落實,節目區隔分類,不同的客戶、不同的服務、不同的費用。

現今用戶家裡多仍是傳統類比式系統,所以無法進行分類,而台灣要進入真正寬頻的門檻,就在於缺乏數位化; 數位化可以帶動國內 STB 市場的需求,進而刺激消費者多多花錢。政府過去對金融公司設下太多管制,管到後來,把銀行管到賺不了錢,甚至倒閉;過低的利潤讓銀行沒有能力進行產品創新和客戶區隔。


香草口味的冰淇淋是最大眾化的東西,每家冰淇淋店都有賣,雖然也有一定的利潤,但是也沒有多到足夠開發新產品、提供更好的服務;如果大家都只賣香草冰淇淋,到後來大家都會失去競爭力。政府過去這麼管銀行,現在也是這麼管媒體,後果當然不樂觀。

我一直認為,台灣的媒體產業是華文世界裡最有活力和競爭力者,未來應可以好好開發大陸市場,不過為什麼我們的媒體一直賺不了錢呢?少數稍微好一點的就賣給香港公司,而且都是賣給香港的 Tom.com;如果台灣媒體擁有固定的收入、夠大的毛利,就不需要找這種出路,反而可以考慮購併香港傳媒。

現在第四台的價格定成這樣,變得有點騎虎難下,不過業者若能把其他的服務加進來,就可以名正言順地調高售價,其中數位化應該是個滿好的機會。就像 WAP或 GPRS 手機所面臨的尷尬,因為頻寬不夠,所以沒辦法提供好的內容;另方面也因為沒有足夠多的好內容,所以寬頻環境的建構也就不急了。在這樣的因果下,要想扎根便得下一番工夫。

不少朋友都在抱怨,台灣的電視節目看起來都差不多,不是報股票就是抱選票,不管是無線還是有線,都只有「 香草口味」的節目可以選擇;其他口味的產品也沒人敢嘗試,因為不曉得觀眾基礎在哪裡,更不知道收入在哪裡。如果要冒這麼大的風險,不如乖乖地繼續製作香草節目,保證會有基本的票房。

這麼下去,媒體遲早會走上銀行的老路,得搞個媒控(媒體控股)才能苟延殘喘下去。寶貴的時間都花在解決問題上,而不是花在擴大經濟、擴大產業規模、擴大大家的荷包上面。

政府的角色是在制定架構及遊戲規則,而非直接管理產業的經營內容和價格;當然媒體的部分內容要有分類限制,但是這並不表示政府的規定可以細到綁死業者為止。

先前的政黨執政五十多年,因為人才多,所以什麼都要管;政黨輪替後,現在的執政黨沒有那麼多人才,對各產業也不夠熟悉,又擔心會被批評外行領導內行,所以一定要走上自由化路線;或許對有線電視產業而言,不管是業者或是觀眾,除了香草以外,享受草莓及其他口味的時代很快就要來臨了。當然,也可能要付比較高的價錢。

(谷月涵為月涵投顧董事長, 電子信箱: mrtaiwan@mrtaiwan.com.tw )

延伸閱讀

日圓貶破160,日銀放手會發生什麼事?台新首席經濟學家:亞幣大戰一觸即發!台灣央行如何應對?

2024-04-29

馬斯克要輝達「把AI晶片給X和xAI」,為何不先給特斯拉?本人這麼說…今年還要花1300億買晶片

2024-06-05

Fed降息猶豫不決遭示警「不快點經濟會崩潰」 這國央行搶先一步!8年來首降息:可能再降2次

2024-05-09

外匯存底連4降!台幣前波貶到32.6為何能止住?央行證實拋匯阻貶…能比其他亞幣強「還有2關鍵」

2024-05-06

央行3月升息半碼、全場理事贊成,唯一反對票是經長王美花,她擔憂的理由是什麼?

2024-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