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006208 00900 00896 天氣 AI

缺水正好進行產業結構調整 P.16

缺水正好進行產業結構調整 P.16

水真的缺得很嚴重了,台灣各地已經開始正式限水了。所以容我這個禮拜再以缺水作開場。

前些天在一個公開場合碰到幾位記者,他們逮到我卻不問會議的內容或是股市行情、美元走勢,反倒劈頭就問:你認為缺水該不該怪政府?官員該不該負責?我知道他們在想什麼,也知道他們要的答案,所以只能回答:缺水當然要怪政府,官員也應該罵;但是怪完、罵完之後,問題依舊存在,每五天還是要停水一天。

台灣社會遇到問題的第一個反應是,誰的錯?誰該負責?每個人都有嫌疑,只有「我」例外。好啦!這下限水又停電,水利署長辭職被慰留,台電董事長真的不幹了,再這麼下去,立委也好,新聞媒體也罷,過不久便沒人可怪可罵,缺人可罵比缺水還麻煩,對他們來說,這才是天大的危機。

在我看來, 台灣這回缺水嚴重,卻不必看得太嚴重,反而要以“ wake-up call”(叫人鈴)的角度接受它:大自然在向我們發出訊息,我們的生存環境出了問題,大家一定要好好重視。

三百多年前的經濟學家馬爾薩斯( Thomas Malthus )發表一套理論,意指人口的加速成長比自然資源的開採、成長快得多,愈來愈多的人分配有限的資源,到末了,人一定會變窮的。在那個時代,這話聽起來很有道理,可是經過工業革命及資訊革命後,Malthus 的理論被證明是錯的。因為人類利用科技的力量克服了自然的限制,如用肥料耕種、作物品種改良、生化科技的應用等,在在都可提升農業生產效率,人口雖然增加了那麼多,但是每個人能分配到的糧食卻足可填飽肚子。

另外, 石油的消耗量也愈來愈大,依照 Malthus 的理論,這類天然資源的價格應該愈來愈貴才對,可是如果我們以用油費用占所得成長的比率計算,油價反而愈來愈便宜。因為隨著科技的進步,新的開採技術足可有效降低成本,讓以往不具效益的油礦容易被挖掘;而且歐美國家致力研發各種省油卻高效率的設備,也讓油價顯得相對便宜。

不過不是所有東西都如此,取得最容易、售價也最便宜的水,卻在大家無意識的濫用下,居然發生短缺的現象。大家對用油要求要有效率,但是由於地球有七○%的水,來源豐富、取得成本便宜,因此與水相關的新科技,如造水、轉換、儲存、運送等領域,一直少有人投入研發。

美東今年的狀況特殊,雨下得特別少,不知道是地球的溫室效應,還是純粹天候的自然循環,也不知道這種情況是否會成為常態。我在大學念的是地質系,在此賣弄一下,從地質學的觀點來看,在地球五十億年的歲月中,過去的氣候變化非常大,只有最近幾千年的溫度才比較穩定;或許對地球來說,這幾千年的穩定天候是例外而非正常現象。

在台灣的總用水量中,有七○%是用在農田灌溉上。台灣的農業效率太低,土地成本太高,從事農業的回報率,連一%都不到。這種報酬率比現在低得離譜的定存還差,可見如果沒有政府補助,農民肯定早就做不下去了。美國的農業發達,效率極高,大量使用資本及科技力量,加以規模大、機械化的耕作,幾乎吃遍全世界。

台灣的中小型家族式農業經營模式,達不到經濟規模,耗用過多的成本。所幸台灣的土質肥沃,所以儘管規模不大、成本不低,過去仍有不錯的產出。但是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WTO ),明顯對台灣農業是個大衝擊, 可以預見的,未來台灣的農產品要靠進口才能滿足國內的需求,而本地的農業則逐漸休耕、停耕,進而廢耕。家族式的經營已經無法解決這種結構性的轉變,包括大面積土地的規畫利用、銀行的融資活動、高度機械化、提高生產「良率」、減少病蟲害等等。同時我也相信,台灣在農業方面一定浪費了很多水,或是用水沒有效率;這些問題該如何解決?

中國大陸的農地已經規畫成真正的農場形態經營,不過這是付出共產制度、人民公社等慘痛代價換來的;三、四十年前的痛苦,幾十年後,如今呈現的則是面積大、產量多、水源充足、土地成本便宜的務農環境。因此台灣農業不能不思考,要如何同時因應美國及中國這兩大超級農產國的擠壓。

儘管購買廉價的進口農產品最為經濟划算,但是台灣還是要有自己的農業發展策略,預留潛在的產能作為不時之需的方案,另外還要有差異性;比方台灣在水果及漁業養殖等方面都有獨到之處,如何發掘更多更有競爭力的農業領域,這才是台灣農業的生存之道。

然而諷刺的是,台灣的高科技產業相當發達,可是農業仍舊太落伍,如何將高科技的全球競爭策略導入農業系統, 是一個值得長期關心的方向。 今年台灣加入WTO, 又面臨水荒,正好提供加速調整台灣農業結構的契機,實施計畫性的農業結構改革,提升經營層次,合併土地成為大規模耕種面積。

提到高科技,其實用水量也很驚人。我們科技用得愈多,天然資源的消耗便愈少;但是三百年前 Malthus 不幸言中,積體電路( IC )、印刷電路板( PCB )等產業都要大量的水洗過程,發展規模愈大,用水量反而愈多。台灣的工業用水約占一八%,比重不算太高,但是高科技廠缺水,也再次提供我們正視這個問題的機會。目前政府積極培養的新興產業,用水量都不輸傳統產業;台灣多的是人才、資本、通路、管理和人脈,缺的是土地、水、電,結果政府鼓勵的盡是用地用水用電最多的產業,反而限制了服務業的發展空間。

過去政府一直認為金融是為工業服務的產業,心態至今未改,所以金融業不能外放、不能做這、不能做那、價格由政府制定等;這種觀念造成現在台灣的券商、銀行、票券、投信普遍缺乏國際水準,少數有的,也已被外商買走了。這也是產業政策可以檢討的地方||雖然我一向反對政府干預產業發展。

回到前頭,台灣社會養成的習慣是,一遇到問題就先罵政府,而政府官員似乎也被罵慣了,少有為政策辯護的能力;立委也以罵官員當作問政成績;連民眾上當被騙,也先罵官員沒管好不肖業者。於是官員逐漸被訓練成決策先不出事,再考慮其他;一項施政的首要考慮是在立法院不會挨罵,而不是以協助產業的發展為目的。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立委這種不分青紅皂白的「問政」方式,讓政府官員產生制約反應,也是造成行政效率不彰的主因。

二十年前我第一次來台灣念書,第二天就碰到停水,當時的感覺非常不舒服,也可見今天不是第一次缺水,但會不會是最後一次?我們要不要認真解決問題?油價最近波動劇烈,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 DRAM )的價格則從來沒有穩定過,可是我們卻沒有因此而心生恐慌;為什麼不讓民眾養成水價也會波動的習慣?這次缺水的問題固然嚴重,但是我卻覺得是一次很好的機會,可以逼使我們認真解決水資源的利用、產業發展,以及農業結構的問題。

解決水的問題有很多方法,但是台灣終究是用水太多,又沒有省水的觀念。我比較迷信市場機制,如果水價跟股價一樣採每日波動計算,民眾肯定會把水當作有價物品般好好利用;產業界也一定會投資更有效率的省水、回收再利用、運送、儲存的設備,這樣便可有效降低浪費的情況。

所以我說,這次缺水是一個“ wake-up call ”,提醒我們檢討經濟的架構,土地在考慮自然條件的限制下,如何做更有效的利用;工業、農業、商業、觀光、服務等業種要如何均衡搭配,都是可以再檢討改進的地方。而我最最擔心的是,如果明天下雨了,旱象解除了,大夥全忘了這麼一件事,繼續下一回合的口水戰,那麼不用再等二十年,搞不好明年又得五天有一天沒水洗澡了。

(谷月涵的電子信箱: mrtaiwan@mrtaiwan.com.tw )


延伸閱讀

肺癌躍10大癌症之首、擠下連15年榜首「大腸癌」,胰臟癌也入榜…癌王如何發現?LDCT能找肺癌

2023-11-10

36歲前議員候選人張惟晴癌逝…「4癌纏身」一年多勇敢寫抗癌日記,最後秀37公斤臉頰令人不捨

2024-01-01

肺癌「家族遺傳」發生率竟高抽菸1倍!篩檢上路500天救逾900個家庭:肺結節0.6公分以下就別太擔心

2024-01-16

罹癌富商躉繳4800萬保費想避稅,沒想死後全被國稅局列遺產...長輩想靠保險做節稅規劃要留意的事

2024-02-15

不想處理婆媳問題,老公索性裝傻獨留她面對婆婆...發現乳癌後她才懂:其實可以不當一個聽話的媳婦

2024-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