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投資 股票 高股息 金融股 存股

換個角度看員工配股 P.14

換個角度看員工配股 P.14

近期全球股災氾濫,與一九三○年代紐約股市崩盤的嚴重程度不相上下,至今仍未見止跌跡象;不少市場中人不禁要問,到底股票還要跌到哪裡?目前大家歸咎股票下跌的原因之一,是企業的會計誠信出了問題,尤其是美國公司;而美國國會也正針對相關的問題積極立法,希望能亡羊補牢。

美國證券主管機構證管會( SEC 〉 手中的武器,多是三○年代出爐的, 當時正處於經濟泡沫,股市漲勢凶猛,只要是新上市公司( IPO 〉 的股票都會大漲一段; 不少銀行(當時還沒有所謂的投資銀行〉 隨時都在尋找 IPO,甚至有銀行糾集有錢的客戶成立私募基金,搞在一起炒作特定股票。

由於銀行炒股票實在炒得太不像話, 所以 SEC 大刀一揮,將商業銀行與投資銀行(證券相關業務〉 徹底分割,造成後來五十年投資銀行與商業銀行的分道揚鑣。此外,SEC 也針對新上市公司制定透明化的法令,並規範私人基金的運作細節。

此番股市重挫,市場的焦點則擺在公司的帳目上面,過去令人深信不疑的企業財報,如今看起來不但不完整、不正確, 而且還時有老闆故意欺瞞的現象; Enron (恩龍〉 、WorldCom(世界通訊〉 等是較著名的案子,其他大大小小財報誠信狀況則難以計數,所以才會有國會立法加強相關法令規定的動作。

比方 SEC 要求營收在十二億美元以上的公司,其 CEO (執行長〉 、CFO (財務長〉 都得簽名以保證帳目的真實可靠;這是因為企業已有信用危機,市場不再相信企業提供的財報。但是我的疑問是,如果我們對 CEO 所經營的企業誠信有所質疑,為什麼會相信他所簽的字?

一般人以為會計制度是絕對客觀、合乎邏輯的數字,其實不然;如資產要用原始價格計價,還是用市價列帳?如果用原始價格算,這樣淨值就可能失真;若用市價計,一遇到通膨,資產價格大漲,公司大賺一票,這時要不要課稅?所以說會計制度沒有絕對的好壞。

最近台灣媒體報導,上市公司的小股東因為股票大跌而虧錢,可是大老闆和員工卻仍大賺其錢,於是市場開始對員工配股這檔事愈來愈感冒。在過去,因為投資股票多能賺錢,所以分一些給員工,一般股東也不會太介意;可是這兩年公司分給股東的股利只少不多,甚至虧錢的也不少,相形之下,員工及經營階層的配股卻遠比小股東來得優渥,於是不滿的聲音就愈來愈大。

基本上,員工配股是將股票這種極資本主義的產品,稍微平衡到社會主義化的制度。原來企業經營再賺錢,好處只有資本家獨享,員工只能領固定的薪津,為了合理分配公司的利益,於是產生員工配股的概念。

可是後來發現,這種配股方式在會計處理上不是很清楚,到底是配股,還是薪水的一部分?如果是配股,則應按公司獲利的一定比率配發;如果是薪水的一部分,就不能因為公司營運不好而不配發。

根據研究發現,如果一家公司習慣發股票給員工,一旦少給,反而容易造成員工離職的增加。而且當股價下跌時,員工配股的比率不但不能減,反而要更多,才能與行情好時的市值相當;這麼長期下來,到末了似乎只剩員工賺得到錢。

台灣沒有選擇權制度,企業多以配股方式將經營成果分享給員工;員工配股以十元面額計算,直接從保留盈餘扣除,會造成股本增加,但不會減少淨值和市值。

在美國,由於配股要當作費用從營業額裡扣掉,而選擇權沒有這樣的困擾,所以美國公司多以股票選擇權( stock option 〉 方式與員工分享經營成果;因為選擇權不計入費用,所以給多少都無所謂。可是最近國會考慮要將選擇權列入費用,因為一般將其視為員工薪水的一部分。

然而這裡有兩個矛盾,其一是選擇權不用付費,要如何計算其價格?其二為公司給員工選擇權,但是公司並未因而增加費用,或是少了什麼利益;對公司來說,選擇權是在執行時才會增加股本,員工以配給當時的議定價格購買,比較類似對特定員工、特定價格的現金增資,公司亦因此而有現金流入,怎麼會產生費用?

現今大家把選擇權當作過街老鼠的原因是, 當恩龍、世界通訊、Tyco 這些公司的總經理,每個人都因為賣選擇權而大賺數億美元的財富,而多數投資人手上的股票卻大跌九成,甚至下市的都有,所反射出的不滿情緒。不但小額投資人虧錢,連退休基金、共同基金等各式各樣的法人也沒少賠,基金經理人更是臉上無光。

騙子當然要負責任,但是被騙的人也要自我檢討;基金經理人不太在意虧錢,反正又不是自己的錢,比較難堪的是出糗出大了,所以最近這些國際基金的管理人以較嚴苛的角度,來看待企業的員工配股或選擇權制度。

外資圈也認為台灣的員工配股應該以費用認列,而且要以市價而非面額計算。部分外資真的依新版會計制度準則,重新計算台灣公司的損益表,結果發現台灣多數上市公司的利潤要向下修正三○%,也就是多數台灣股票的本益比高估了三成。這些研究報告一一公布,台灣股市還能不跌個稀哩嘩啦?

從這裡又可以看出會計制度的影響有多大,同樣的公司,營運情況完全沒有改變,只不過採用不同的會計方式,損益竟然有三○%的變化,這是什麼道理?如果真的要求將員工配股當作費用處理的話,相信多數公司配股的手筆就不會這麼大方;而一旦多數公司採取相同做法
時,少配到股票的員工也不會因此而任意跳槽。

當然我同意配股制度可以修改,但是卻不認為應該把預估利潤向下修正三成;如果法人這麼硬幹而大殺股票,那就是自欺欺人了。同時股價已經跌到這個地步,如果因此賣到最低價,豈不是糗上加糗。過去是大老闆用會計制度騙基金經理人,這回則是基金經理人用會計制度騙自己,等於是兩邊挨打、顏面盡失。

討論配股是否應納入費用這件事的最大好處,是在讓員工配股能夠制度化;過去是公司愛給多少就給多少,沒個準頭;員工因為配股而增加財富並沒什麼不好,但是配得太過分就不妙了。

問題的核心是,員工配股真的能列入費用嗎?根據我們的研究,有員工配股的公司,其員工薪水、紅利比一般公司要少;這意思是說,員工因為有配股制度而願意接受較同業低的薪水;從另一個角度看,也可以視員工配股為對員工辦理現金增資,只不過增資的錢是來自原本該給員工的薪水。辦理現增的錢不會當作費用,所以員工配股也不應當作費用處理。

基本上,股市的成長應與經濟成長率相當,但是過去十年台灣平均的經濟成長率為五.三%,股市投資報酬率僅有二.七%,投資人並未享受到經濟成長的好處;報酬率既低,股市的波動率(即風險〉 又高,所以台灣股市確實到了必須大幅改進的階段。

小股東一直賠錢,利益卻悉數落在大股東及員工手中,一旦小股東不玩了,大股東及員工的持股價值也會一直往下掉。因此討論員工配股制度的議題可以給公司形成壓力,但是若因此而改變會計制度,進而讓股票再往下修正三成,恐怕就有商榷的必要了。

不過享受配股好處的員工們也不必沾沾自喜,因為若將配股視為員工薪資的部分就應該課稅;至於要怎麼課才公平合理,則是稅捐機關的當務之急。

(谷月涵的電子信箱:mrtaiwan@mrtaiwan.com.tw〉

延伸閱讀

投資團隊不手軟 不能出國看秀的日子 人氣美妝KOL浿機靠雲端時尚創造6千萬點閱率

2021-12-23

美國餐飲股掛牌 映照消費榮景 ——兼論優質美妝飾品製造商弘帆

2023-07-26

瑞寶生醫獲仁寶富爸爸加持 從科技力崛起轉戰細胞治療

2020-09-30

解封後的內需商機 ——美妝連鎖品牌麗豐-KY業績飛揚

2023-04-19

和碩進軍美妝市場,先從研發做起...晶碩董座竟是攝影記者出身,研究BLACKPINK開直播衝商機

2023-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