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高市長選舉即將在十二月七日揭曉,以今年的選戰氣氛,執政的民進黨恐怕會受到重創,而總統陳水扁可能面臨上任以來最大的挑戰,但政治上的失利,如能激起他在經濟上求新求變的新變革,阿扁總統仍有機會。
經濟大國陷困境──台灣難獨善其身
面對全球化的風潮,台灣很難抵擋這一波全球同樣高失業率的危機與壓力。但我們更要深刻思考,到底是什麼因素導致我們的勞工朋友「要做牛,沒犁拖」?主要的關鍵在台商為了提升全球競爭力,跑到中國大陸投資設廠。在台關廠赴大陸投資的台商是連根都拔除了,失業的員工變得無依無靠。
我們面臨的問題還不僅於此,全球經濟衰退的陰影籠罩,美國已啟動第十四次降息,可是經濟仍沒有起色,這種情況令人想起一九二九年美國經濟大蕭條,美國也連續十四次降息,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才將通貨緊縮的病症治好。這次美國經濟問題的惡化,再加上日本經濟經過十三年的調整,迄今都沒有起色。台灣是一個出口導向的國家,當全世界經濟大國經濟普遍陷入困境,台灣是很難獨好的。
除了失業的問題,房地產持續跌價,金融機構龐大逾放的問題,使金融體質不斷惡化,讓各種問題更顯嚴峻,最近政府準備將金融重建基金從一千四百億元擴增至一兆五百億元,以解決金融機構的不良資產問題,每一家銀行均致力打銷呆帳,充分配合執行「二五八政策」。不過這個努力已因十萬農民上街頭而產生變數,連外資機構也質疑中華民國政府的金融改革誠意。
另一個政府不能坐視的問題是,景氣持續悲觀,民間投資持續大幅衰退,繼去年衰退三成後,今年上半年又衰退了一三%,目前除了高速鐵路、高雄捷運幾個大投資案外,亟待更具體成形的民間或政府的重大投資案。政府的執政團隊應化身為招商隊伍,向外資或國內企業努力招商。
中國勞工成本低──壓縮台灣代工業者生存空間
中國經濟崛起的磁防效應也不得不正視,除了台商資金大舉西進,造成了台灣的高失業率問題外, 兩岸同時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WTO ︶之後,兩岸產品開始互相對流,最近幾個月以來,我們已看到大陸的康師傅泡麵以十六元回銷台灣,其他如家電產品、啤酒大規模進入,我們的產業到底能承受多大壓力?也值得深入評估。
中國的崛起使台灣電子代工產業開始面臨新的挑戰,九○年代,美國高科技產業開啟了十倍速成長時代,美國大廠不負擔生產,製造的責任完全由台灣、新加坡與南韓業者來承擔。可是等到景氣從高峰而下,美國大廠不停壓縮製造端的成本,全球代工大廠開始陷入惡性接單的恐怖階段,而中國大陸憑著低廉勞工成本的優勢,成為全球資訊科技產業兵家必爭重鎮。
低勞工成本的優勢,使得面臨美國大廠成本擠壓的台灣代工業者不得不擁抱中國大陸的生產基地,像鎮守高價主機板的華碩,不得不成立華擎搶攻低價主機板市場,廣達、華宇也不得不將筆記型電腦生產基地轉向大陸。目前在中國大陸生產筆記型電腦成本比台灣便宜十五美元,掃描器比台灣低八美元;到目前為止,幾乎每一家電子代工廠都已在中國大陸部署生產據點。不只台灣,國際大廠也是如此,微軟的北京實驗室也已開花結果, 像 MPEG4 影像分流標準即在北京實驗室研發成功。 去年九月, 戴爾電腦將日本的生產線全部轉到中國大陸, 微軟的Xbox 雖然沒有在大陸銷售,卻在當地生產與組裝。 英特爾也在中國大陸自行裝配 Pentiun4 四晶片組及快閃記憶體供應全球。
中國投資魅力四射──跨國企業競相投入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有了中國加入全世界生產基地,任何工業製品在九○年代以來只有跌價、再跌價。而這也使得各國中央銀行政策工具逐漸失靈,過去物價上漲,央行立刻升息,現在需求不振,即使降息再降息,效果也不大。有了中國大陸廉價生產基地供應全球工業製品,全世界真正面臨的大患是通貨緊縮。過去的貨品是今天不買,明天會更貴,現在則是今天不買,明天一定更便宜,為了刺激購買欲望,只有降價一途。
現在還有一個令台灣傷透腦筋的問題跑出來了。日本經濟新聞最近有一則報導指出,中國在電子和信息設備等高科技產品市場占有率正迅速擴大。在日本經濟新聞調查的十六項產品中,已經有八項產品的第一大生產國是中國。這顯示中國在高科技硬體製造領域的實力正在增強。 例如在中國生產的 DVD 播放機今年在全球的市占率已達五四.一%,比九九年的一七%成長了三倍。
還有一個嚴重威脅台灣的是中國大陸手機的市占率從九.五%升高到二七.八%。台灣的筆記型業者從九三年開始介入筆記型電腦,三年即攻占全球大半市場。九七年後,筆記型電腦業者大舉進軍手機代工市場,如今經過五、六年,台灣的手機代工業產卻不能發展像筆記型電腦那般迅速,除了南韓業者壯大之外,大陸當地手機業者實力迅速攀升,壓抑了台灣廠商的發展空間。
下一個十年──晶圓代工重鎮在大陸
還有一個可能令台灣筆記型電腦廠商面臨更沉重壓力的,是大陸在筆記型電腦製造的能力,從廣達、華宇將筆記型電腦製造外移到上海之後,只有兩年光景,大陸本地的筆記型電腦商在全球市占率從○.一%上升到今年上半年的一一.七%。中國的筆記型電腦產量正逐漸接近台灣與日本,成為全球第三大生產國。現在晶圓代工產業已有中芯、宏力在中國設立生產基地,等到台積電、聯電也把八吋廠移過去,下一個十年,晶圓代工重鎮可能是在大陸,不是在台灣。
今年電子股的下跌令人驚心動魄,日本經濟新聞的報導正提供了標準答案。事實上,將中國當生產基地,產品低價銷售到全世界的戰略,這一套做法現在大家都會, 而且效益愈來愈低, 以日本的 UNIQLO ( FIRST RETAILINO )為例, 當UNIQLO 在九七年大規模委託大陸成衣廠代工, 產品以超低價行銷亞洲各國,讓UNIQLO 獲利突飛猛進。 不過這個委外代工模式,後來日本成衣廠每一家都會,UNIQLO 節節敗退,中國大陸廉價生產基地的殺戮正在各國展開。 所以台灣電子業這幾年大規模外移,也培植了中國大陸的半導體、手機、筆記型電腦等產業,低價接單代工的公司很快就會像 UNIQLO 這樣找不到出路。
台灣仍有打拚的本錢
其實從一些經濟指標來看,台灣仍有傲人之處,像最近世界經濟論壇公布二○○二年全球競爭力排行榜,在全球八十個經濟體中,台灣排行居世界第三位。而根據財政部所公布的海關進出口統計,我國出口仍有強勁的競爭力,今年一至十月,我國的貿易順差達一三七.六億美元,已是近幾年的新高。除了「出口旺,順差大」外,我國的外匯存底已連續十四個月創新高,目前累積到一五七六億美元,排外世界第三,而國際收支順差上半年就達二二四億美元,全年國際收支順差將達四百億美元以上,再加上今年經濟成長率預估仍可達三.一%,這顯示台灣仍有雄厚的本錢可以讓我們來打拚。
為了貫徹投資台灣優先的政策,行政院已有具體政策,包括公有土地前三年免租金,後五年租金減半,用地租金作價投資企業股權,以及透過振興產業兆元優惠融資計畫,在未來五年內保持每年國內重大投資金額至少一兆二千億元以上。在消極面,現行勞基法可能有諸多不合時宜之處,也應考慮修改。
另一方面,為了營造更寬廣的外資投資環境,財經部會宜全面檢討外人投資比率的限制,目前包括運輸業、電力供應業、金融業、郵政業及電信業,外資投資都有上限。財經部會應全面檢討我國可能對外資開放的最高上限,以營造更有利外資投資的環境,過去對外資的限制,可以考慮鬆綁。今年外國直接投資中國大陸的金額很可能超過五百億美元,台灣應急起直追,也許明年我們可以考慮在台灣辦一次大型國際招商大會,我們要展開雙臂歡迎外資。
中國的崛起──是威脅也是機會
至於中國崛起,對台灣是威脅,但也是機會。對於威脅,我們無從逃避,台商更要以技術創新的精神,把中國當成世界工廠中的卓越經營者。由於日本泡沫經濟仍在調整中,美國科技產業短期也難見契機,過去十幾年來,台商赴大陸投資的金額已逾一千五百億美元以上,台灣是全世界西進的大國,假如未來中國大陸經濟仍可以維持七%至八%成長,台商必能發揮以小搏大的靈活經營特質,再創下一個經濟奇蹟。
至於全民矚目的兩岸三通問題,政府應以最負責任的態度,權衡兩岸三通的利弊得失。目前企業界人士對三通的熱切期盼與呼籲。兩岸已雙雙加入 WTO,未來台灣難以逃避三通的壓力,但是在三通之前,台灣必須要有萬全之策,包括台幣貶值、努力吸引陸資到台灣等措施,同時兩岸三通對台灣既有產業與勞工造成的巨大衝擊也要妥善因應。政府必須以全民的最大公約數與利益來營造台灣經濟發展的最有利契機。
不過企業界人士也應有新的體認,只有強而有力的國家,才能成為台商最有力的後盾,台商在大陸賺到錢,必須進一步厚植台灣企業的實力,才能讓我們的經營觸角枝葉更茂盛。其次是產業永遠要升級,只有不斷地提升、創新才能永保競爭力,千萬不要只貪圖大陸低價勞工、廉價土地,就忘了轉型與創新。在八○年代,我們看到王永慶先生領航台塑企業集團邁向世界級地位,到了九○年代,我們在晶圓代工有張忠謀、曹興誠,在電子代工領域,我們也有郭台銘、林百里躋身世界舞台,下一個十年,我們期待有更多企業家能在國際舞台出類拔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