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房價 遺產稅 fed 00919 美元

衰退是下一波成長的動力 P.20

衰退是下一波成長的動力 P.20

台灣這一陣子推行了多項與金融產業相關的改革,雖然不是樣樣盡如人意,但是改革永遠不嫌遲、不嫌多,只要朝著開放、自由、國際的方向前進,就值得給與肯定和鼓勵。

過去我們曾經談過,台灣應該倣效英國在一九八六年推行「 Big Boom (大震撼)」的作法,對金融市場進行大幅度的開放改革措施。那個時期英國政府的態度和前兩年的台灣差不多,金融業的每一項業務都切割得很細碎,例如股市的經紀人就分 Broker 和 Jobber 兩種。

Broker 是接受客戶委託下單買賣股票的人, 而 Jobber 則是 market maker (造市者),負有活絡市場的責任; 此外,交易的手續費率也由政府制定。 經過Big Boom 的洗禮,不光 Broker 和 Jobber 兩者合而為一, 讓券商有更大的業務空間,也解除外國券商進入英國市場的門檻。經過 Big Boom 之後的英國,擺脫了常年的不景氣,進而成為歐洲經濟發展最好的國家之一。

台灣金融產業目前所面臨的主要困境,一是因為生產成本急速上揚,造成製造業外移,尤以移往大陸地區為主;金融業在主要客戶紛紛外移之際,又找不到新的業務方向。政府應大力輔導服務業,使其成為台灣產業的主流,而金融業也應把業務重心轉到服務方向上。

其次是資金外移愈來愈多,而資金可說是金融業的原料;一旦本地沒有資金的需求,連原料也開始外移,台灣的金融只會日益枯竭。政府可以學習歐洲的瑞士,面積雖然不大,但是卻擁有十分發達的金融市場。至於要如何達到這種境界,則有賴政府規畫方向,大家共同努力了。

過去政府一直把金融業當作是支持製造業發展的工具,而不是一個可以獨立存在的產業。可是製造業只是經濟的一環,加上台灣製造業規模日益縮小,金融業在台灣的空間也就愈來愈小了。

但是金融業真的沒機會了嗎?當然不是!儘管台灣金融改革一步步地進行,但是外界不甚了解,也引不起產業外人士的關注。 所以我們為什麼要有 Big Boom,因為要用政治力量來支持改革,用類似「 Big Boom 」的口號,作為政策行銷的包裝,將所有相關的金融改革方案包裝進去。如此一來,台灣經濟政策的調整、加強發展服務業及金融業的目標,才能讓外界有更強烈的認識及感受。

幾年前台灣也推動過幾個大型方案,如亞太營運中心,雖然最終未能達成,但是至少當時有明確的目標,也因而帶動了不少相關的改革措施,所以我認為亞太營運中心的計畫勉強算是成功的。

有一回《今周刊》舉辦一場研討會,席中就一位學者提到一個觀念:媒體屬新聞局管轄、金融業屬財政部管、交通航運歸交通部,但是這些都是有發展前景的產業,實際上應該都交給經濟部統籌。

政府目前對各項產業的管理心態,主要是站在保護消費者的立場出發,因而限制了產業的發展。維護消費者的權益固然重要,但是多數消費者也同時是資方或勞方,如果對產業有太多的束縛,也將限制了整個經濟及產業的發展,進而造成經營不善、關廠歇業,屆時身兼消費者的從業人員也將蒙受其害,造成多輸而無贏家的局面。

再者,台灣的農業只占 GDP 二%的水準, 製造業的比重衰減,而服務業逐漸抬頭,正是政府要大力鼓勵的對象。可惜台灣的服務業太弱;例如連大陸這種思想管制嚴密的地區,他們的連續劇都長驅直入台灣,而且還大受歡迎,顯然台灣不光是媒體本身有問題,整個產業發展政策都要檢討。

這麼說當然不是完全否定政府的努力,事實上,最近政府的效率很高,特別是在金融改革方面,有超乎預期的進步。當然,如果能喊出足以震撼人心的口號,則更能讓政府各部門及產業有共識。此外,來個類似 Big Boom 的政策,還可以讓外國業者、法人注意到台灣的動作。

即使到了現在,多數外資法人仍舊認為台灣是個封閉的市場;像 MSCI 的指數權重,依股票總市值的比重計入,但是台灣只以五五%總市值納入,而韓國則是百分之百計入;其間的差別在於,韓國已完全對外資開放,而台灣仍存在 QFII (合格外資專業投資機構)審查制度。台灣現在要作的,就是讓國內外知道,台灣近期所作的努力及成果。

日前的大陸行,再度印證了大陸經濟的快速發展,但是在經濟光環之下,仍難掩上市公司品質之差,尤其在財報、公司治理、管理團隊的經驗等方面。更重要的,大陸有八成以上的上市公司屬國有企業,光憑這點,就讓人放心不下。不過在全球景氣衰微,美日歐經濟疲弱之際,主要經濟體只有大陸仍具成長動力,實在很難讓人忽視其存在。

大家都同意一件事,即台灣應該是最好的投資市場,因為台灣廠商是最有機會開發中國市場的一群,而且台灣公司的品質佳、新台幣匯率穩定,都使台灣具有一定的潛力。然而台灣仍被外資視為封閉的市場,而且與大陸的資本市場掛鉤不深,很難引起外人的注意及興趣。當然這樣的看法與事實有落差,所以我們要如何反映真實的情況,也是 Big Boom 的主要目的之一。

不少人對台灣的經濟現狀憂心不已,但這也是最近政府提高行政效率的主要原因。經濟總有高低循環,不景氣的好處之一,就像一九九○年股市在八個月之內跌了一萬點,如果不是跌這麼深,就永遠沒有開放外資的壓力;沒有危機,就沒有落實改革的機會。

還有,每個產業都有其競爭對手,政府也有競爭對手,三個主要政黨的相互競爭,可以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而國與國的競爭,也能提升國家的競爭力。兩岸的競爭態勢,讓台灣和大陸同時提升經濟實力及政府效率,也算是改革進步的動力。

不久前大陸開放外人投資 A 股,給台灣帶來一些刺激。 即使台灣上市公司品質優於大陸,但是如果投資大陸的手續比投資台灣來得方便,資金還是會往大陸跑。

為了因應這種變化,台灣方面也考慮放寬 QFII 制度,未來不必申請,只須報備即可。可是有些改變可能被大多數人忽略,所以要有包裝。如果藉 Big Boom 宣告世人,台灣發生了大變化,和過去不一樣了,對外人而言會更具吸引力。

Big Boom 的原意是宇宙洪荒初誕生時的大爆炸,意即有新生的事物發生。 對英國而言, Big Boom 是全新的開始; 後來日本複製英國經驗, 可是得到的卻是Big Disappointment (大失望),所以現在再用 Big Boom 這個名詞, 可能就沒那麼響亮了。

在台的一些外商組織,如美國商會,也紛紛建議台灣要進行改革;或許台灣也可以與 MSCI 方面溝通,了解他們到底在意哪些事項,台灣才能將力氣放在刀口上。 假若 MSCI 將台股的權重由五五%提升至一○○%, 表示外資為了符合Benchmark (指標權重),而被迫加碼台股近八成;以純外資目前投資台股近三百億美元的額度估算,即可望有近二四○億美元的資金加碼台股。

此外,法人未來也可以借券承作融券業務,有了借券費的收入,便可提高基金收益。外資會借券放空的多屬避險基金,過去這些基金因為台灣法人不能放空而不能也不願進來;未來法令若允許法人放空避險,市場有了新的力量介入,反而可以穩定市場,減少波動。

台灣內部身陷不景氣,外部又有強大的競爭對手,即使短期看不到開放的成效,但是只要堅持下去,絕對不會白費力氣的。

經濟會有明顯的循環,只有在往下循環的階段,才會有調整的動力,如減少產能、提高品質或是徹底改革。如果政府或產業有能力對經濟的壓力作出反應,累積下來的改革,必然會成為下一波上漲的基礎。

中國的羊年就要來了,在此敬祝台灣的朋友,羊年如意,三陽開泰!

(谷月涵的電子信箱: mrtaiwan@mrtaiwan.com.tw )

延伸閱讀

月領3萬3,18年來只會「送公文」,42歲被離職....職場啟示:簡單的工作,其實最危險

2019-06-14

別人準備退休的年紀,50歲她卻拋下家人獨自出國去工作...Google公關總監:活到這把年紀才更該去圓夢

2023-12-27

在中國東莞打拚逾10年,台商倒閉潮他被迫回台40歲選擇跑外送:中年轉職難,當保全不如跑熊貓

2023-09-08

40歲辭職照料失智母,卻落得母子2人全靠老人年金過活...50歲大叔的長照悲劇:我太小看失智症了

2023-10-25

50歲想用1千萬準備退休金該怎麼買?理財達人以0050、00692示範:大筆資金該怎麼分批進場

2023-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