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006208 00900 00896 天氣 AI

台商好 台灣就會更好 P.18

台商好 台灣就會更好 P.18

台灣的證券、投信、投資銀行等,比外資了解台灣企業,所以外資投資金融機構,金融機構再投資台灣上市公司,而上市公司再投資中國;只要將這條生態鏈串起來,就有機會快速填補過去失去的工作機會,台灣的就業率便可以復甦。

前些日子,阿扁總統提出讓大陸台商企業返台上市的構想,這是一個很好的方向,不過也預料會有各種反對的理由出現。尤其表面上,台商已把資金搬到中國設立工廠,這下再讓他回台灣掛牌上市,吸到資金再投資大陸,好像會讓資金外流的問題更形惡化。

我們要了解,目前台商投資中國的產業,毛利率大多偏低,如果將這些產業強留在台灣,反而讓台灣的資金鎖死在低毛利產業;不僅如此,勞力、土地等其他資源也都綁在一起,經濟無法轉型升級。

反觀日本,日本具有強悍的保護主義色彩,從政府到民間都拚命保護一堆美國早就外包的產業,不但龐大笨重的工業要留,下游加工產業也不願放;如今整個產業結構幾近破產,經濟難以再生。

有了前車之鑑,台灣若能釋出這些低效益的產業,不但可以在中國尋得第二春,而且台商因為語言、文化、習俗等淵源,又比其他投資中國的外商具優勢,可以延續台灣母公司的競爭力。

改變總是痛苦的。不少人要求產業根留在台灣,以為這樣就可以提高就業率。的確,將台灣工廠關門搬到中國去,會有不少人失業,但是經濟發展的步調從農業、工業,再到服務業;那些高喊要留著工業部門,不准搬到中國的人,也正是三十年前主張保護農業,排斥工業化的信徒。

一八一一年,英國的Ned Ludd發起反工業化運動,他認為引進機械、大量工業化的結果,必然造成大量失業人口;當時這樣的主張引起很大的回響,Ludd的信眾便被稱為Luddites。

假如Ludd當時的反工業化運動成功,英國就不可能成為第一個工業化的國家,也就不會創造出十九世紀永不落日的大不列顛帝國。Luddites的手段十分激烈,破壞工廠、攻擊資本家,而英國政府也採取強悍取締,只要逮到Luddites,不是槍斃就是送到澳洲去墾荒,於是Luddites成了抗拒改變的代表。

除了產業轉型外,台灣企業主對於所有權及經營權的迷思也分不清楚;企業主認為,不掌握經營權,就可能會被吃掉,連所有權都保不住。

這種憂慮不是沒有道理的。一九三○年代,德國境內有很多有錢的猶太人,他們把錢存在瑞士的銀行,也買了瑞士保險公司的壽險;後來希特勒執行種族淨化,上百萬的猶太人慘遭納粹屠殺,這些喪命的猶太人當然沒有死亡證明,而瑞士銀行、保險公司也不承認客戶死亡,意圖侵占其資產及理賠金。

過了七十年,部分猶太人的後代與瑞士銀行打官司,瑞士銀行也漸漸將侵占的資產吐出來。儘管在動盪時期,猶太人的所有權未受到完善保護,但只要有完善的法令制度,就算七十年後,所有權還是可以討回來的。所以只要法令齊備,便可以讓資本主放心地投資。

為什麼要談這個?因為很多人以為把工廠搬到中國去,台灣就輸掉了!其實中國工廠的所有權仍在台灣人手上,沒什麼好擔憂的。至於所有權沒有流回台灣,是現階段台灣政策限制使然。

由於台灣在外交上的弱勢,無法與國際間有效交換資訊,並引渡經濟犯罪或逃漏稅的人,所以才會有掏空台灣、債留台灣的狀況;但在正常經營下,中國台商工廠的所有權,畢竟還是掌握在台灣人手上。既然如此,如果不讓台商取得成本低廉的資金以擴充營運規模,那麼中國台商的資產價值便會縮水,長期對台灣而言,反而不是好事。

台商投資中國有成,回台上市籌資後,再投資中國,看起來好像資金外流兩次,不過資金外流也不見得是壞事。台灣外匯存底一再創新高,這表示進入台灣的資金無法有效運用,若再不讓其流一些出去,一定會造成新的通貨膨脹及泡沫,而通膨高代表國內成本高,進而影響國際競爭力。如果國內不能有效運用資金,就應該讓其尋找更有效率的市場。所以台灣不愁資金匱乏,而該為資金泛濫煩惱。

大中華經濟圈的發展吸引國際投資者的興趣,包括企業及法人,問題是,中國國內市場對外資而言,很難觸及,而且沒有太大吸引力;中國的上市公司不值得投資,不但股價、本益比都高,公司管理的品質及能力也都不好。

另外,非流通的官股比率過高,只要官股一釋出,最好的情況是漲不上去,正常則是垮了。這樣的市場會好到哪裡去?而且中國經濟不透明,司法制度不可靠,所以國際投資者很難打進中國市場。

可是從另個角度看,中國有很多產業打敗美日歐等國際知名企業,尤其在電子產品、服飾及鞋類等,而這些產業正好都是台商的強項,所以對外資最有吸引力的,應該就是這些台灣公司。外資投資台灣公司,台商再拿這些錢去投資中國工廠,資金低廉又有效率,等於台灣提供有效率的經營管理,換取外資低成本的資金;這種運作模式已在進行,只是規模還不夠大,也還沒有完全浮上台面。

走過工業,下一步就是金融服務業,政府如果能開放這種通路及平台的話,不但對外資進駐台灣更具魅力,還可以刺激金融產業升級發展。台灣的證券、投信、投資銀行等,一定比外資了解台灣企業,所以外資投資金融機構,金融機構再投資台灣上市公司,而上市公司再投資中國,只要將這條生態鏈串起來,就有機會快速填補過去失去的工作機會,台灣的就業率便可以復甦。

台灣的大學就學愈來愈容易,只要想上,幾乎都有大學可念,政府要創造一個環境,就是不要讓年輕人讀完大學後,還是只能選擇工廠裡的工作;要創造這樣的金融環境,就要取消QFII制度,讓資金的流動更開放。

雖然政府已經宣布要取消QFII〈合格的境外機構投資者〉制度,但我認為,外資並不在乎三十億美元的限制,也許已經有幾家外資碰到上限了,但是要用其他名額也不是難事;政府也宣布將取消兩年內必須匯入資金的限制,這也不是大問題。

讓外資法人真正頭痛的是在申請手續上。要投資台灣就得申請,大部分的國際資金由資產管理公司管理,他們手上管理的錢與客戶不少,不是企業法人就是退休基金等;如果申請手續很麻煩,資產管理公司絕不願為投資台灣,而要求客戶將公司章程、組織系統等相關文件,及一堆資料翻譯成中文,然後只能投資總資產一%、二%的額度。

其次,多數市場是客戶向證券商下單,證券商再向交易所下單;然後是交易所向券商回報,券商再向客戶回報,十分單純;交易所只要和券商交手,與下單客戶一點關聯都沒有。但是台灣股市卻很麻煩,投資客戶還得把資料交給交易所,而交易所不一定看得懂,更不負責客戶風險的控管,徒增作業困擾。

也許主管機關已在研擬簡化申請手續,只是我尚未看到相關訊息。只要這部分不簡化,就會一直成為台灣資本市場國際化的大石頭。

台商可以透過TDR(台灣存託憑證)的方式返台上市,但是或許還有更好的作法。台灣股市現存的問題是,上市、上櫃公司太多,只要不是產業龍頭,就很難得到市場的注意;既然在資本市場募不到錢,不如下市算了。同樣地,如果中國台商一家一家地返台掛牌,也將步此後塵,整個市場都不堪其擾;而且也會造成投資人賣母公司股票,買中國子公司的股票的現象,造成反效果。

與其發生這種狀況,不如考慮開放讓母公司在台灣募到的資金,可合理合法地直接投資中國子公司,一則母公司的經營及資金運用更具彈性,二則母公司的規模大、經營穩定,投資風險比子公司返台上市要低。由母公司統籌集團的發展和資金調度運用,成為集團的控股公司。

延伸閱讀

商界首富鋃鐺入獄應證「有錢人沒幾個有好下場」?2案例看窮人財富瓶頸:渴望致富卻不是真心愛錢

2023-11-15

「窮人之所以窮,就是因為他窮!」懊悔長大後才明白:為什麼階級複製幾乎是一個必然的結果?

2023-12-21

理財小白5年用160萬滾出2億資產:我在股市24年間領悟,富人和窮人最大的差別

2022-06-02

在社會摸爬滾打10年後回頭看,才讓我意識到「窮人思維」的真正危害:你以為在省錢卻在將就人生

2021-09-10

為什麼月薪13萬,卻依舊覺得買不起房子養不起孩子?同事的抱怨讓她醒悟:窮人和富人最大的差別

2023-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