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鋼鐵股 富邦金 開發金 鴻海 升息

重返一九八五年榮景? P.16

重返一九八五年榮景? P.16

一九八五年前後的內外在環境,造就了台股從六百點飆上一萬二千點,足足漲了二十倍。現在的條件也與當年類似,當然這回不容易再漲二十倍,但是基本上還是會有不錯的表現。

一九七九年的第二次石油危機,造成台灣在次年發生嚴重的通貨膨脹。不過這種通膨是所謂的 cost push (成本推動),而非 demand pull (需求拉動);一般成本推動型通膨維持的時間都不長,大約一年至一年半左右,便可因生產調整或民眾改變消費習慣而消弭。

不過因為一時出現通膨,房地產受刺激而大漲,不少人見狀爭相投入房地產開發行列。可是地產開發從取得土地、規畫、興建到資金回收,至少要二到三年的時間;所以等到發現通膨只是短期的 cost push 時,已經來不及縮手了。

當時美國經濟也是糟得可以,所以台灣無法藉由大量出口美國提振經濟。八四年台灣金融機構呆帳嚴重,八五年便相繼爆發十信、國信事件;為此,台灣中央銀行將利率從六%陡降至三%,希望能挽回脆弱的市場信心。事隔一年,台灣經濟明顯復甦,而央行仍舊壓低利率;由於銀行套了滿手的房地產抵押擔保,央行希望在低利環境下刺激通膨,好讓銀行解套。

在匯率方面,當時台幣兌美元是四十比一,為了維持出口廠商的競爭力,央行壓著台幣的匯率不升。直到八六年一月,受到美國的強大壓力,日圓開始大幅升值,央行大約在半年之後,才放手讓台幣緩升。結果這一升,便從四十比一一路走高到二十五比一;升值期間,國際熱錢大量流進台灣,台灣真的出現了錢淹腳目的景況。

前面說了那麼多近代史,無非想讓讀者了解,現在的內外在環境幾乎與當時類似;不同的地方在於,現在沒有石油危機,儘管美伊戰後油價居高不下,屹立在三十美元的價位,但是並沒有大幅波動的現象。十年前台灣開放新銀行成立,讓台灣銀行業的股本一夕間擴大了七成;銀行股本擴大,而資產又比股本多十到二十倍;市場突然多出這麼多的資金無處可去,只好悉數流往房地產市場。

市場需求的拉力增加可以維持較久的榮景,不過因為畢竟只是單純的資金面行情,而非經濟成長所產生的需求,房市行情無法長久;而一旦金錢遊戲所造成的泡沫市場破滅,其後遺症更可怕。台灣房地產市場終於走進長達八年的低迷,更造成銀行一拖拉庫的呆帳。

這回雖然沒有十信、國信事件,但是卻有中興銀行、泛亞銀行、台開信託,以及一大堆地方基層金融機構惡搞,其規模更甚於當年。有鑑於此,央行採行降息措息,而且一降就跌破新低,短期利率甚至低於一%水準。未來只要美國聯準會不升息,全球的低利環境就應該會持續下去。

匯市方面也有歷史重演的味道。匯率(兌美元)要升值,一定要先看老大動不動;上一次日本是老大,這一次就得看中國的臉色了。

一九八○年代,日本靠產品大量出口美國賺取美元外匯;那時日本汽車在美國市場還不成氣候,主要出口結構與現在的中國相似,紡織品及最熱門的電子消費品-收音機等,而這些電子產品也多由台商代工製造。所以說,台灣經濟也沒有在上一波的「日本第一」中缺席。

當時日圓兌美元約在二五○比一左右,這麼一直賺美元的結果,終於惹得美國翻臉,逼得日圓最高升至八十比一。現在我們也在注意人民幣是否會升值,如果人民幣開始動的話,台幣也將連動,屆時同樣會有一波熱錢流入。

外匯存底一直是台灣經濟發展的優勢,甚至成為一種成就的象徵。自一九八六年起,台灣外匯存底占 GDP 的比重開始大幅上升;在此之前,大約在二七%左右,八五至八七年間,倍增為五三%。最近這一次增長,則從二○○○年的三七%上升為目前的六三%。資金不斷地累積,顯得我們好像相當富裕,不過我要再次強調,擁有這麼高的外匯存底,對經濟不見得是好事。

十六、十七世紀,歐洲興起 Mercantilism (重商主義)的概念。當時西班牙國力強盛,南向侵略中南美洲,打敗了南美洲的印加帝國,並大肆刮括當地的黃金,運回西班牙,於是黃金便成了西班牙的外匯存底。

黃金源源不絕地從印加古國運抵西班牙,可以想見,西班牙人的身價暴增;不過他們雖然有錢,但是因為經濟本身沒有生產製造的基礎,所以黃金一多,便把物價哄抬上去。黃金多、財富多,物價也高,相抵之後,等於沒有,無法儲存經濟實力。

錢愈多當然愈好,但是我們不能把全部的錢都拿來消費,必須有一部分再投資。台灣的外匯存底從來沒有這麼高過,不論是占經濟實體比重或絕對值都是如此;中國也一樣。不過這麼高的外匯存底,表示台幣的升值壓力愈來愈大,而台幣升值未必是壞事。八○年代外匯存底在台幣升值之後快速成長,所以這回台幣若是升值,外匯存底還會持續增加一、二年左右。另外,中國外銷若能維持榮景,也會增加台灣的外匯存量。

除了外匯存底,銀行內的台幣存款也不能忽視它的存在。存款占銀行資產的比重相當高,外匯用於投資海外,國內存款投資國內則較方便,如果能有效率地區隔運用,便不會影響匯市的穩定。

不過如果經濟體質不健全,很難將多餘的資金移轉到有效率的投資案;而投資的範圍,則不一定是要在國內,只要最終的投資回報能回到手上就可以了。所以台商投資大陸,對台灣的經濟不但不是壞事,說不定以台灣的資金動能來看,可能還有投資不足之虞。

大家都了解,中國的銀行體系非常落後,資金只能呆放著,無法有效活用。而中國的資本市場也很落後,走勢與公司基本面或經濟表現無關,完全是所謂的政策盤。政策作多便漲、作空便跌,政策不明就盤。

多數人看中國一直是霧裡看花,朦朦朧朧,看不清全貌;不但從外面看如此,中國本地也不見得看得清楚。中國實在太大了,不是用一張地圖便涵蓋得了。看中國必須用分區地圖,分塊分塊地看,才比較不容易失真;所以中國的總體經濟數據只能作為參考,做不得準。就像這幾年,年年七%、八%的成長率,但是失業下崗人數有增無減;這都是在「大中國」思惟架構下,不容易理解的地方。

一九八五年前後的內外在環境,造就了台股從六百點飆上一萬二千點,足足漲了二十倍。現在的條件也與當年類似,當然這回不容易再漲二十倍,但是基本上還是會有不錯的表現。

不過八○年代的台灣股市並不是一個好市場,大戶炒作、公司派搞鬼、搞內線交易,對散戶而言,是一個典型的吃人市場。不要以為股票大漲就是好事,當然漲比跌好,但是漲得太快會干擾到經濟的正常運作。當前台灣有這麼多資金,如果股票能上漲,不但銀行、投資人,以及政府基金可以解套,政府也應該要做一些以前不敢做的改革措施。

其中最應該做的,是政府要退出替市場背書保證的角色;過去是怕銀行倒閉才扛下擔子,但是當經濟、金融穩定後,政府不該再保證銀行不會倒,除了保障一百萬元以內的存款戶權益外,其他一律回歸市場機制。這麼一來,才有機會讓好銀行與壞銀行分道揚鑣,做一區隔;表現好的銀行,給與承作新業務的空間;表現爛的銀行,就任其自生自滅,這樣才符合公平原則。

此外,積極推動公司治理,讓公司管理與市場運作更加透明化。政府要習慣放手讓市場自己走路,雖然政府退出市場之初,可能會讓市場走得蹣跚不穩,但是在跌跌撞撞之後,市場一定走得比政府更快更好。政府手上一堆護盤套牢的股票,這波漲上去解套之後,應該賣光出場,日後也別再搞護盤的把戲了。

我們要認清楚一件事,資金不等於財富。資金就只是錢而已,而財富則包括了穩定成長的經濟、較低的失業率,以及好的生活品質。如何將資金轉變成財富,就是營造出一個先進、開放、自由的市場。

延伸閱讀

60歲女請領老年年金「少領1個月」,問題竟是生日日期?勞保局親解關鍵!退休金計算眉角曝光

2024-05-16

00878、0056、00919...她自組月月配領20萬股息,提早退休3年後:3個理由不能「一輩子只存股高股息」

2024-05-10

為了領勞保月退,拼命工作到65歲值得嗎?爸爸69歲就過世、只領8年退休金給我的人生啟示

2024-05-16

勞保14筆補貼、給付最新入帳行事曆!勞保年金、勞保退休金…182萬人這天超開心,平均領1.8萬

2024-05-16

寶傑出事了!國台辦要對于北辰、李正皓等5名嘴「實施懲戒」,安的罪名是這個…他喊感謝敵軍肯定

2024-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