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鋼鐵股 富邦金 開發金 鴻海 升息

文化財的年代 P.4

文化財的年代 P.4

幾天前,香港明報的周末版,經濟要聞第一條是文化人的消息。

標題是:﹁陶傑加盟 Tom 仔,三年人工千萬﹂。 一位名叫陶傑的文化人,加盟Tom.com 公司做集團出版顧問,三年的薪水一千萬港元︵超過四千萬元台幣︶。報上以豔羨的口吻寫著,比上市藍籌股公司的 CEO 還多。

香港是以金錢衡量一切價值的社會,薪水即為身價的表徵。文化人的薪水成了財經版面的消息,倒讓人一新耳目。這位陶傑,香港的才子,每天寫幾個專欄,對文化議題頗有見地。 陶傑這次擔任新職,頭銜是顧問,看來 Tom 公司將借重其理念與視野。 像這樣的文化人,既不是哈佛 MBA 出身,也不是專精電腦的科技新貴,企業為什麼給付那麼高的薪資?雖然只是個案,卻也凸顯出未來的趨勢:原來文化人頭腦裡的點子可以賣錢,抽象的創意可以很值錢。

其實一向如此,﹁知識型勞動者﹂的創意無限,產值難以預計,然而他們的重要性常被同時代人所忽視, 長久以來屬於價值被﹁低估﹂︵ underestimate ︶的一群。舉極端的例子,生前寫出﹁孤獨永遠不夠。……四周的寧靜永遠不夠。……甚至夜也永遠不夠。﹂的卡夫卡,他寂寞地過了一生,身後可一點也不寂寞。卡夫卡是布拉格城最賣錢的﹁商品﹂之一,而他的故居舊址,也成為觀光客朝聖之地。聚寶盆一樣,變做捷克政府的財源所繫。

換言之,卡夫卡這類的藝術家,以驚人的創造力︵包括對未來現象的洞察力︶,替周遭的世界儲存下可以兌現的產值,後人,其實是以他預留的產值在繼續孳息。

往未來看,這個﹁產值﹂將愈發清楚︵也愈發具體︶。在大量製造的年代,藝術家的個人創意與匠人慢工細活的技藝更有行情。同樣地,在全球化的年代,地域的特色才是產業勝出的關鍵。至於某個地方是否有別處模仿不來的文化特色?端看那裡是否有包括文化人的底蘊在內的文化積累。

台灣在這樣的趨勢中得天獨厚。與周遭相比,我們這裡的人才養成沒有斷層,教育普及,社會相形之下算是開放,幾十年來厚植國力,奠下了一些文化根基。文化人在台灣社會中成長,除了創意頭腦,也具有自主性的認知,遇上文化議題,思辨能力傲視港澳與大陸。這是台灣社會最可恃的資源。難怪趨勢專家詹宏志說,﹁文化創意產業﹂是台灣的下一個繁榮。

不只台灣,在任何地方,文化都是下一個繁榮的決勝點。目前,藉由﹁文化創意產業﹂︵或稱﹁創意產業﹂,Creative Industries ︶這個熱騰騰的名詞,點出文化可以生財的道理。書店裡,相應於﹁文化創意產業﹂的概念,一本剛上架的新書書名很簡單,就叫︽文化+創意=財富︾,雖說簡單,但是言簡意賅:植基於文化的創意,等同於算式另一邊的產業競爭力。

不必跟人家比摩天樓的數目,毋需計較數字所代表︵一時一刻︶的成長率,若把眼光放遠,我們台灣人,也包括台灣的企業在內,只要對未來尚有企圖心,不妨以各種形式,鼓勵或投資我們社會的﹁文化財﹂。

延伸閱讀

年過50歲才懂得「重男輕女」4個字!她感嘆:爸媽把2棟房送給兒子,幸運的是他們把自己送給了我

2024-03-13

50歲存股都來得及!她月薪2萬多、中年才存養老金,退休後月領1萬股息遊山玩水:想,都是問題;做,才是答案

2024-02-19

50歲電子業高管除了1間房,存款只有300萬...參加婚禮驚覺同學財產比我多!投資這2檔ETF,65歲退休錢花不完

2024-04-11

你若不狠,子女就啃!80多歲鄰居阿嬤與50歲兒子一家給我的啟示:「老媽子」只會養出老小孩

2024-03-18

鈊象、精華光學...一份薪水養一家四口,大學教師50歲滾出兩千萬存股,年領70萬股息,16年投資秘訣分享

2024-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