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投資 股票 高股息 金融股 存股

外資還會繼續來 P.18

外資還會繼續來 P.18

美國股市迭創新高,全球投資人的人生好像都變成彩色一般,幾乎讓人忘了才三個月前,全世界還籠罩在一片愁雲慘霧之中。不過到目前為止,仍有不少經濟學家對經濟前景抱持著保守的態度,因為要擔心的問題還很多。

事實上,這半年來,我所認識的聰明分析師幾乎都很保守,因為他們看到了美國基本的問題。過去八年來,美國消費者努力花錢,撐起了全球三分之二的消費成長,加上美國企業投資支出也幾乎占了全世界絕對比重;因此經濟學者擔心,如今美國企業支出已是負成長,儘管最近略有起色,但是如果美國的消費者不再繼續花錢,那我們還剩下什麼可以維持經濟成長的動力?

學者們的擔心不是沒有道理,因為美國消費者負債率創下歷史新高, 占 GDP 的一六.四%;而近四十年來,該比率平均為一三%。未來還有多少舉債空間?此外,美國高科技產業的產能利用率最近略微回升至六四%,而過去跌得最慘時都還有七○%。因此推測未來企業投資的能力及意願都很低。

意願低是因為產能仍未充分利用,故不會在短期內擴充新的產能;而能力低則是因為自由現金流量( free cash flow )不足,所以沒有多餘的錢去買新的機器設備。自由現金流量低,是因企業的競爭壓力大,沒辦法提高產品價格,以致毛利偏低;再者,雖然毛利不好,但是接單情況還不錯,所以對營運資本的需求較大,包括增加較多的庫存及應收帳款等。

企業資本支出意願低的另一個原因,是企業主看了前述的研究報告,幾乎都對未來抱持不確定的看法,認為眼前的榮景可能隨時會結束。還有,美國消費者的消費能力雖然受惠兩年前的減息及減稅方案,使得可支配所得增加,但是未來若沒有更新的政策,其效益將會逐日遞減。另外,失業率維持高檔,也降低消費意願。

企業界盡是看到這類報告,怎麼還敢進行大手筆的投資?就算要花錢,也不會砸在設備上,而會花在購買原料庫存等刀口上。不過我卻有個不同的想法,或許產能過剩的情況是一種假象。因為高科技產業的折舊率很高,往往比帳面上的會計折舊還來得快,所以目前會計帳上有很多產能可能都已經沒用了。

這就像台灣的房地產一樣,十年前那一波房市泡沫,造成空屋率居高不下,當時全台號稱有八十萬餘屋待售。但是多年過去了,現在大家還是拿「八十萬空屋」作為房市空頭的藉口。這八十萬空屋只是建管單位登記的數字,真實的情況可能是房子根本沒蓋好,或是缺乏管理維護,已不堪居住使用。房舍的折舊慢,這些空屋可能要經過三十年才會從建管單位的帳冊上消失。

然而高科技的產能不但折舊快、汰換率也高,幾年前才看到六吋晶圓廠當道,如今沒有十二吋廠的業者幾乎都混不下去了。TFT-LCD 面板廠也一樣,我們才剛開始認識什麼是三代廠,現在眾家業者又一古腦地投入五代廠量產,甚至五.五代或次世代廠的規畫興建。

因此,當這批分析師準確地預測未來經濟成長有限,而業者也很聽話地不敢累積太多庫存,更不敢大量投資新產能。可是新訂單一直進來,整個通路存貨也處於低水位;客戶怕訂不到貨,便會重複下單,加上通路商補庫存效應,由於實質產能不足,就真的形成缺貨狀況。

不過消費者的購買力變化比較難分析。先前在美國降息減稅的優惠下,民眾可支配所得增加,所以購買力也成長;後來因為失業率升高,收入成長有限,而且利率也不可能一直往下降,稅負也不可能再減,所以消費支出應不致再有大幅成長的空間。

但是我們忽略了通貨緊縮的因素,一般而言,通貨緊縮造成的影響是,今天不買,明天會更便宜,假如大家天天都不買,經濟便因而停滯不動;可是今天不買、明天不買,總有要買的一天,當通縮延續到尾聲時,消費者已經不想再等下去了。

目前我們面臨的,極可能是一個產能成長低,消費成長高的環境,若情況持續下去,到了明年下半年,整個產能缺口愈來愈大,企業會開始放膽進行資本投資、擴充產能;接著就會再步入二○○○年科技泡沫的後塵,其時間決定於企業投資的速度及幅度。

高科技產業的循環周期比傳統產業快得多,所以更難掌握真實的供需變化。過去三年,二○○○、○一、○二年,每年市場都說下半年景氣會更好,可是下半年卻都是加速惡化;被騙了三年,如今已沒有人相信今年下半年會變好,可是中國人說「事不過三」,今年下半年就是這麼好!

對台灣而言,現在是全世界產能最便宜的地方,這可分兩方面來看,從顧客端來看,台灣產品比競爭對手便宜;從股票價格來看,也是相對便宜的市場。

經過這幾年的壓縮,台灣股市的本益比過低,也比歐美日等國的同業便宜,這是近期外資持續買進台股的原因。因為從基本面看,台灣在電子製造領域是全世界的中心,這包括台商投資在大陸的工廠,而且台灣股票便宜多多。

另外,外資進來的原因,是這些國際資產管理公司的錢本來就很多,而美國央行又維持寬鬆貨幣政策,滿溢出來的熱錢流竄全球是必然的現象。外資一方面是依產業競爭趨勢而投資台灣;再者,因為錢愈來愈多,就算只維持原來的比率,也要增加投資台股的金額。

過去幾年,台灣經歷了金融風暴及政經結構的調整,股票價格相對合理,產能也維持合理的水準。台灣的股價及經濟在壓縮之後,突然湧來大批國際資金,由於台灣的外匯市場不夠開放,所以熱錢都集中灌入股票市場,造成連續大買超的現象。但是經過這麼一段時間的買超,有人會擔憂,外資還會再來嗎?

我認為,基於台灣產業基本面,以及全球貨幣供給持續成長的因素,資金一定要尋找出路才行,所以外資應該還會繼續進來。

另外, MSCI (摩根士丹利資本國際)調高台灣指數權重,也是造成基金經理人加碼台股的原因,不過這項因素的影響比較緩和。因為台灣對外資的限制還沒有完全解禁,而解禁後,還會觀望熟悉一陣子,才會完全放心。

依在外流通籌碼的比重,MSCI 對台股打了四五%的折扣,對韓股則未打折。 如果 MSCI 突然將台股從五五%的權重放寬到一○○%,等於外資法人投資台股必須增加五成, 這樣的動作太大,MSCI 將遭法人批評,所以調整的過程會循序漸進。

MSCI 可能發現先前對台股的折扣太離譜, 若不調整,將會影響其公信力及參考性。畢竟,大中華經濟圈是全球經濟成長的重要動力,而區內股市中,香港仍以金融、土地開發等產業為主,直到最近才有部分中國的電信股到港掛牌。至於中國較有價值的公司,除了電信股外,只有少部分的公共建設公司。

但是提到製造業,這兩個市場裡幾乎沒有值得投資、較具規模的公司。大家都稱中國為世界的工廠,但是卻找不到值得投資的製造業,所幸還有台灣。所以國外法人漸漸發現,大中華及東南亞等股市,根本不能和台灣相比。

像韓國只能算是單一公司的股票市場,因為三星一家公司的市值便占了韓股的二二%。這一年來,韓股上漲七.七%,而三星大漲三三%,如果沒有三星,韓股壓根就不會動。所以要買韓股,買三星就夠了。

台灣這一波的成長,包括經濟及股票,應該還有不小的空間,因為保留了很多成長的空間。從企業投資的保守,到股票投資人的保守,到 MSCI 先前對台灣評等的保守,以及美國維持寬鬆的貨幣政策,台股還有很多未發揮的買盤即將釋放出來。



延伸閱讀

00878、0056、00713...他年領百萬股息,目標存股1千張!40歲數學老師靠這2方法,加速前進200萬

2024-05-22

不是00929、00878...00919奪ETF零股交易王!「月底換股+次次填息」25元還能買?有效買點在哪

2024-05-27

00713股價50多、00878破23元...股市2萬點該先賣一趟,低接回來賺更多?達人:3個理由「台股沒有天花板」

2024-05-22

00878、00751B、0050...手頭有200萬如何存股ETF?金融業老手這樣搭:美股台股兩邊賺

2024-05-16

00878配息0.51元、年化配息率9%「這天除息」!女兒高一存20張,她不選市值型ETF:享受餵養成就感

2024-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