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台積電 兆豐金 勞退 勞保 航運股

從CB發行熱 看公司治理盲點 P.20

從CB發行熱 看公司治理盲點 P.20

從一窩蜂發行CB就知道裡頭有油水。說穿了,不一定是「公司」喜歡發,而是大股東愛嘛!

不久前,彭博︵Bloomberg︶有一則關於台灣可轉換公司債︵CB︶市場的報導,內容提到,台灣公司最近密集發行可轉債,普遍都有折價的現象,尤其是國內的可轉債。投資人以折價認購可轉債後,可立即在現股市場拋售套利。

CB包含兩種價值,一是公司債的價值,一是轉換成現股的選擇權價值。理論上,選擇權存續的時間愈長愈值錢,現股價格較轉換價愈高、選擇權也愈值錢;可是目前卻多以折價發行,顯然其中有些古怪。部分國外投資者也注意到這種現象,並開始抱怨台灣公司普遍以折價發行CB的情形。

事實上是有兩極化的現象。知名的大型公司CB定價較高,票面利率較也低;可是名氣較小的公司,CB票面利率既高,也通常出現折價。而折價的原因,可能是因為發行公司本身的魅力不夠,所以要提供較優惠的條件,以吸引投資人認購。另一種比較惡劣的情況是,經營者已找好特定人認購,把價格定得低一點,以便套利。

台灣公司的大股東通常也是經營者,當公司規模還小時,一旦要募資,很難找到外人投資,只有大股東或經營者了解公司的內涵價值,所以由他們認購公司發行的公司債或其他籌資工具,也沒什麼不應該。

當公司發行新股時,國外原始股東有所謂rights offering︵其實應該叫做share offering,即優先認購權︶,這樣可以避免因為增資而稀釋掉原始股東的股權比率;如果原始股東放棄認購,再由公司洽特定人,或提供給一般大眾公開抽籤。

問題在於,台灣公司的大股東往往身兼經營者,當公司發行新股或CB時,又扮演惟一或壟斷性的買方角色,怎麼看都不對,利益衝突相當嚴重。同時,如果以rights offering的精神,大小股東都應該擁有相同的認購條件;可是CB通常都是尋找特定人認購,所以只有大股東有權利買,小股東就沒這個機會了。

這麼一而再,再而三,小股東的股權逐漸遭到稀釋,大股東的權力卻愈來愈集中,可以更加胡作非為。同時,如果CB是以溢價發行便罷,對股東權益還有正面幫助;若轉換價處於折價狀態,小股東股權被稀釋、權益被侵害的效果更為嚴重,其間的不公平至為明顯。所以外資看到CB普遍以折價發行,便懷疑大股東在其間動手腳。

另一方面,台灣券商的競爭太過激烈,以致沒有一家能達到經濟規模。為了求生存,只要有案子上門就接,也不考慮價錢合不合理;因為你不接,同業也搶著要。以發行CB來說,國外券商發行CB的行情是總發行金額的二.五%,可是台灣的承銷商卻殺紅了眼,有些甚至還不到○.二五%。

要承銷一件案子,承銷商要先花時間找公司談案子,這就要花不少行銷費用;案子拿到手後,要花大量的時間去研究,除了要找出一般人看不到的問題,還要避免因忽疏而出了像恩龍般的紕漏吃上官司。另外還要準備大量的文書作業,以符合證期會的規定。此外為了不幸出狀況而挨告,還得準備打官司的費用或買相關的保險。

花了這麼多人力物力時間,承擔這麼沉重的責任,卻只能拿○.二%、○.二五%的費用,絕對是不夠的。為了維持利潤,券商只好收取極低的費用,再吃下部分發行的CB套利;拿套利賺的錢去彌補承銷費用不足的部分,也成為業界的常態。

據了解,券商一般吃下承銷數量的一五%左右;券商自己也很清楚,股票也好、CB也罷,都不保證賺錢。承銷搞得這麼辛苦,到頭來萬一又在包銷部分再虧一票,實在沒天理,但是現實就是如此。下了這麼多工夫、做了這麼多事,最後還是得看股市行情吃飯;後市若不錯,手上包銷的一五%便有機會賺上一票。

這樣便演變出一種局面,即券商、大股東擁有CB定價的權力,定得愈低,他們就愈有賺頭,至於對公司的財務及營運,則不是主要關心的部分。有了這層因果關係,CB由這些人定價,正如老外諺語所說:﹁Fox guarding the henhouse.﹂即中文的﹁黃鼠狼給雞拜年||沒安好心﹂。這筆帳最後是誰埋單?當然是公司全體吃虧,而公司屬於大小股東共有的,可是大股東可以在優先認購這部分賺大錢,而小股東卻只能吃大虧。

這裡面存在明顯的利益衝突,是公司治理的大漏洞。公司治理強調業務或決策方面,要有一定的程序及透明度,以保障大小股東的權益,而非僅有特定族群受惠。不過在台灣,欺負小股東幾乎已成為制度化;看看大股東吃香喝辣,從一窩蜂發行CB就知道裡頭有油水。說穿了,不一定是﹁公司﹂喜歡發,而是大股東愛嘛!

如果一家公司的小股東被有制度化地欺負,其他投資者會拒絕投資這家公司,所以公司取得的資金就不會是最低廉的;公司的資金成本比別人高,就相對削弱競爭力;獲利不佳,員工分紅的比率也相對減少;員工士氣不振,回過頭來再影響公司的競爭力,到最後是全盤通輸,只肥了大股東。

在彭博的報導中指出,有些公司辯稱不能怪他們以折價發行CB,因為台灣的規定是先定價格,再辦理其他發行手續;這一段期間市場變化很大,定價又不能更動,如果現貨價一直漲,等到正式發行時,便形成折價現象。這是台灣資本市場的制度問題。

這話當然沒錯,問題是,正因為存在前面所提有關公司治理的負面行為,誰會相信經營者的這些﹁鬼話﹂?即使是溢價發行,小股東投資人還是有權利質疑價格定得合理與否?溢價不能更高些嗎?

當市場普遍懷疑發行CB存有弊端時,真正的法人投資者對這些商品便敬謝不敏,因為他們不需要為了賺這一票,而破壞客戶對他們的信任;何況還不一定能賺到合理利潤,因為最肥的那一塊已經被大股東吃掉了。部分海外法人便直言,他們根本不會碰台股或台股CB;就算有幾家正派的公司,但是外國投資人怎麼搞得清楚?況且券商的角色曖昧不明,又不具公信力,如何採信其研究報告及公開說明書?

因為如此,以致台灣金融商品市場參與者往往只能走殺價的路,而無法提高商品品質、品牌及市場附加價值,陷入惡化循環。但是券商也是為了生存,所以要導正市場秩序,終歸還是要落實公司治理,以及訂定資本市場的法規制度。

台灣的QFII︵專業外國投資機構︶制度即將全面解禁,過去台灣公司可以不在乎公司治理,國內環境也容許大股東惡搞,但是當企業不可必免走上國際化,進而到海外募資,這時就必須接受國際法人的嚴格檢驗。而正派的法人也只會投資真正落實公司治理、內部資訊透明的公司,當公司的股票落在這類法人手上,股權也較為穩定。

QFII取消後,外資會更注意國內股市,萬一外資抱怨的聲音愈來愈大,將會影響國內資本市場在國際的名聲;以台灣的內外在環境及條件,應該是要努力成為讓外資很放心投資的資本市場。由於中國股市極沒有制度,香港股市則非製造產業可以利用的資本市場,所以台灣有機會成為大中華市場的最佳募資管道。

台股放寬外資限制後,MSCI勢必要將台股權重自五五%調至一○○%;儘管調整的時間與我們的預期有落差,但這是遲早的事。

除了放寬外資外,如果政府再積極研議讓大陸台商返台上市,就算MSCI的動作慢了好幾拍,台股仍能以獨具的特色吸引外資加碼。最近我們一再強調一個觀念,台灣是全球電子業的製造重鎮,又是中國製造業的最大控股公司,如果開放台商股票回台灣掛牌,不僅能使台灣成為電子業集資中心,也是全球投資大中華的窗口。

大中華股市,包括上海、深圳、香港及台灣,市值最大的產業是銀行,占了二四%,這部分是香港的強項;其次為不含電信的電子產業占一七%,其中台灣電子公司便占了七八%。至於中國股市方面,則以公共建設及電信產業為主軸。

目前全球股市市值以美國的五九%稱王,其次為歐洲交易所的一三%,再來是日本的九%,而大中華股市則有五%的分量。

如果要在全球激烈的競爭下存活,就一定要有正確的定位,才能吸引國際資金的注意。一旦外資看到大中華市場的結構,便不會再對亞洲其他市場感到興趣,大中華市場從傳產到科技到金融地產,應有盡有,加上龐大的內需市場,外資只要集中精力鑽研大中華經濟,便可有大量的投資機會。

但是在達到這個目標之前,台灣的資本市場要加強監督及公司治理,才不會讓外資愈離愈遠。

延伸閱讀

54歲突收到公司優退通知,60歲退休計畫全亂...跟資遣有何不同?勞保年金請領秘訣、職場中年關鍵9問一次看

2024-02-20

連好市多顧客都搶著買,她卻從家裡掃出「25年前大金塊」 價值曝光!內行人一看:財神爺來了

2024-04-20

統帥、富凱大樓震到傾斜,7以上地震還會出現?15小時餘震暴增180次 氣象署示警:只是剛開始

2024-04-23

勞退為何越來越多人「不急著領」?超大紅包「放5年多70萬」 專家:2種人理財最合適

2024-04-24

台積電(2330)宣布調薪!平均幅度3%~5%「略低外界預期」 員工們最期待還是這「大紅包」

2024-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