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006208 00900 00896 天氣 AI

肯定創新——莫因博達案否定衍生性商品 P.22

肯定創新——莫因博達案否定衍生性商品 P.22

台灣博達科技爆發財務危機,掀起滿城風雨,詳細內情究竟如何,至今仍無法完全釐清。有人形容博達案對企業的公司治理、公司關係人規範,以及簽證會計師、投資銀行所造成的衝擊,直如小型的恩龍(Enron)案。

恩龍公司當年利用LP(limited partnership,有限合夥關係)手法,規避會計原則及公司稽核的措施。LP 並不是公司組織,正規公司與之往來,常會有帳目不清、資金運用不透明的風險,公司的現金部位常在公司與LP 間轉來轉去,令外人看得眼花撩亂;但實際上,很可能根本沒有現金,只有帳面數字而已。

既然如此,為什麼還要有LP 存在?由於部分風險極高的業務,可能會有暴利,也可能血本無歸,甚至形成債台高築的局面;為了鼓勵投資者積極參與,而協議以「有限合夥關係」的形式合作;成員最大的損失即是其所投入的資本。如此,投資者可鎖定風險,企業則可以藉此取得願意承擔風險的資金。

讓我們從頭談起。金融市場愈發達,便會將金融商品分得愈細;而分得愈細,便可以分散在不同市場的投資者手上。有的投資人想要賺穩當的利息,有的想狠狠賺一筆差價;有的高利潤、高風險,有的寧可低利潤、低風險。金融市場的目的,就是將商品的風險極度分散,讓每個參與者所承擔的風險,小到幾乎感覺不到它的存在。

比方說,在二○○○年前後,美國與歐洲兩地的通訊產業相當紅火,當時差不多有三分之二的新增貸款,是貸給通訊公司。過了一、兩年後,估計有超過七○%的通訊公司及達康(.com,網路公司),面臨倒閉或重整命運。

但奇特的是,我們幾乎沒有聽到哪一家西方大銀行,因吃了通訊或網路公司的倒帳,而出現金融危機;甚至呆帳也並未因此而大幅躥升。據推測,這些銀行應是早把相關貸款包裝起來,在市場出售;也就將風險賣給整體金融市場,讓全部的市場參與者幫忙分攤風險。

不過高科技公司的經營風險通常較高,更需要懂得產業特性、又有錢願意借貸的單位,如果可以找到有錢的機構,如銀行,融資給高科技公司後,再將其風險分散出售,賣給懂得高科技公司特性的法人或個人,如此這家公司便可以取得更多的資源發展,而資本市場也將更有效率。

根據博達老闆先前說法,其財報上有六十三億元海外應收帳款,因購買衍生性商品被銀行限制,不得匯回台灣。如果屬實,那麼博達的應收帳款應該是已經賣給銀行;在正常情況下,這倒也無可厚非。

不過換個角度看,公司應收帳款如果一直增加,並不完全是好事;這表示,該公司營運狀況不太好,產品雖能賣掉,卻收不到錢,這種業務誰都作得來。分析股票不能只看營收、盈餘,更要看資金周轉、現金流量;應收帳款要拿得回來才能算是現金,如果營業額增加有限,應收帳款卻一直上升,便表示公司與下游客戶的談判條件轉差,讓客戶予取予求,帳款愈拖愈長;這家公司的業務遲早會出問題。

還記得多年前的中強電子嗎?中強的模式是成立海外行銷公司,由台灣母廠出貨到海外子公司;母廠一出貨便列入營收,但海外公司的貨卻未必賣得掉。由於當時台灣的會計制度,還沒有要求綜合子公司的合併報表,所以我們只看到台灣母廠的業績嚇嚇叫,而長期投資也因子公司的資產增加(其實是因一直塞貨卻賣不掉的庫存暴增)而上揚。

但真實的狀況是,母廠的錢拿去買原料而一直流出,出貨給子公司的貨款卻一直收不到錢;資金持續失血,搞到最後油盡燈枯、東窗事發。

台灣銀行這幾年積極開發企業應收帳款業務,名為factoring;銀行以折扣方式買下企業所收的客戶未到期票據。銀行方面並不是打折買下應收帳款,再等著賺差價就沒事了。因為產業變動快速、企業經營風險難測,銀行將持有的應收帳款債權整合包裝成金融商品,發行出售,銀行便有新的資金流入,可再去購買新的factoring。

銀行將factoring收不到帳款的風險,轉嫁給購買相關金融商品投資人;萬一應收帳款收不回來,投資人當然會因此承受損失。但理論上,因為風險分散了,所以不致造成個別投資人財務危機,更可避免因為個別公司的財務危機,形成系統風險。

根據現有的資料推斷,博達應是透過銀行發行相關衍生性商品而取得應收帳款;但猜測可能有向銀行保證應收帳款絕對收得回來,所以將出售商品所得資金存在銀行作保證。然而帳款收不回來,錢就被扣在銀行手上了。

如前所言,財報的應收帳款高掛,會讓投資人卻步,不敢碰這家公司的股票;若能賣給銀行,不但有現金流入,報表也好看多了。可是在博達案例中,原本應由銀行承擔的風險,卻因博達作了保證,所以最後收不到帳款的風險落在博達身上。

每當發生金融風波,便會有人大聲疾呼,要加以管制、甚而禁止衍生性金融商品的交易。但是好的發明會帶給人便利,也會給不懂得運用的人帶來危險;就像每天幾乎都有人因車禍而喪生,但這並不表示我們就該禁止汽車上路,而是要從其他管道著手,以防範類似的悲劇繼續發生。

衍生性商品並沒有好或不好的問題,只不過金融機構一直發明新商品,但是會計制度及政府政策腳步卻跟不上;加上衍生商品玄奧難懂,始終讓保守人士排斥,不願深入了解。而且這類商品一定要等到出了問題,才會引起普遍的重視。

但是換個角度想,金融機構只有不斷開發新商品才能存活,資本市場也才可能永續發展。我們要接受一個事實,在不斷創新的過程中,金融市場一直會有新的問題誕生,大家必須集思廣益,共謀解決之道。

這兩周來,長庚大學「遛鳥俠」名聲震全台,校方處置方式也引起各界極端反應。我不是要聲援或指責遛鳥俠,我只想說,人類社會的進步動力,絕對不是來自循規蹈矩的人,而是那些敢於顛覆傳統的人,在無意中創造出人類文明的新契機。

商業機制中,以物易物最實在。但哪一個天才或大騙子,改以貨幣作為交易基準,讓人類的生活、經濟、文明因而大躍進,這不是另一種形式的叛逆嗎?衍生性商品曾讓許多人傾家蕩產,但卻不能抹殺其對金融市場及人類經濟活動的貢獻。新商品總是有好有壞,身處金融市場,一定要有欣賞革新的精神,才能進步。

延伸閱讀

中年失業找工作好難!47歲大主管待業一年告白:年薪數百萬成包袱「小公司請不起,大公司沒位置」

2023-01-12

鈊象、精華光學...一份薪水養一家四口,大學教師50歲滾出兩千萬存股,年領70萬股息,16年投資秘訣分享

2024-03-26

離職後想回前公司,該如何開口?40年人資傳授「職場回鍋5招」:打這通電話,錄取率高達70%

2023-05-16

中興電、華城、士電…台電400億大單誰拿最多?重電五虎大咬國家建設商機,被訂單追著跑

2024-03-06

汽車業總經理63歲退休,不甘心就此老去,全聯打工收銀包麵包,學會低頭心態歸零「心門一開,機會就來」

2023-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