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除投資中國40%的禁令後,台股將能創造吸引海外資金流入的機會;同時,台灣的薪資也可望成長。
部分民眾仍擔心,該項政策一旦鬆綁,將促使資金大量外流;另一部分意見則認為,現在才開放投資限制為時已晚,因為掌握中國商機的最好時機已經不再。事實上,解除投資限制的最大意義在於,形成台灣本地資本。
近兩年來,台灣資本市場掀起一股瘦身風潮,上市公司不斷削減帳上多餘的贅肉,如積極處分非核心事業、高比率派發現金股利、買回庫藏股與現金減資。在此趨勢下,不但股東荷包滿滿,也有助於提升股票的價值;因為股東權益報酬率(ROE)走高,可激勵投價上漲。將閒置資本發還給股東,會降低股東權益,也就是ROE公式的分母減少,股票的價值自然隨之提高。
但是那些有投資中國的公司,卻被迫反其道而行。由於投資中國的額度介於淨資本的二○—四○%,為了擴大投資規模,這些公司盡可能地擴張股本;因此,那些在中國投資的公司,尤其是非高科技類股,其ROE通常都很低。
一旦四○%額度的限制解除,這些公司便能開始進行財務合理化工程;過去為了提高中國投資額度,而保留在帳面上的低效率資產,將可逐一處分。經過財務瘦身後,股價可望提升,進而降低資本成本,並成為亞洲地區更具競爭力的玩家。長期而言,這將是對股市價值創造所產生的最重要影響。
投資上限解禁對資本市場還有一項好處,就是國際機構法人將更願意買進台股。儘管目前外國機構投資人(FINI)對台股似乎缺乏熱情,但只要股市有機會創造價值、公司邁向合理化營運,那些暫泊在海外的資金隨時都會湧進台灣。只要有部分公司開始財務合理化,明顯引進資金後,其他公司也會有樣學樣,進而吸引更多資金流入台灣。
此外,台灣上市櫃公司不再擔心因為與中國經濟脫鉤,而被阻絕於全球經濟之外,投資支出還可因此擴大。
十多年來,因為政策的限制,那些被強留在台灣,不得前去中國發展的產業,薪資水準普遍偏低。政策解禁後,未來台灣將減少製造業的投資,而著重在服務與知識型產業,這些多屬中高薪產業,台灣的薪資水準也可望成長。
不少觀察家抱怨,台灣「製造」了太多大學生。這是非常荒謬,甚至令人憂心的論調。台灣並沒有製造太多的大學生,而是沒有創造出足夠需要大學生的工作機會,以致薪資成長近乎於零。未來投資中國限制鬆綁的好處,將普遍反映在股東與受薪階級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