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企業最佳救援投手美譽的張安平,救援成功的豐功偉業很多,然而,這全源自於適應「不合理限制」的人生歷練。這些來自生命深刻體驗的智慧,也是他情真意切想與女兒分享的人生哲理。
這是雲朗觀光、嘉新水泥董事長張安平在小女兒張倚竹剛上大學時,寫給女兒的信中的一段話。短短幾行字,不僅是一位父親的諄諄叮嚀,也傳達了張安平自己真切的人生態度:適應那些看起來不合理的限制,然後,從中獲得智慧、享有自由。
這是張安平走過人生六十載,才得以沉澱出來的人生態度,更是他遠在被封為最佳企業救援投手,成功整頓無數外人看來近乎沒救、遲早倒閉的企業之前,飽經的「不合理限制」,就已有的領悟。
面對困境 學著接受與享受
張安平的「不合理限制」經歷至少包括了:十三歲被父親「放棄」,丟到美國獨自生活,剛開始連上廁所的英語都不知道應該怎麼說;包括大學剛畢業時過著一天只能花一美元,冰箱裡連一瓶牛奶都沒有的日子;包括了回台灣領父親給他的八千元月薪,薪水只有他在美國薪資的四%;包括了扛下家族嘉新電子十幾億元的債務,枯等一個半小時見不到銀行經理……。
這些經歷,讓張安平早早就領悟了一件事:人生,沒有所謂幸福或是不幸福,當事情來時,「接受它,享受它」。
這些經歷,也讓他培養出超凡的適應能力,進而得到了「隨遇而安」似的心靈自由。這種不受外在環境限制的能耐,讓真性情的張安平看待人生,態度是冷靜理性又富含情感;一方面他相信,要用開放的態度來接受人生的變化挑戰,不役於困境,但是在此之前,他提醒,還是要具備基本技能,就像他希望女兒「懂得學習、擁有價值觀、自信」。
在張安平眼中,人生與其追求幸福,不如追求自由。擁有靈魂的自由,環境外力就無法限制住你。
有一年暑假,張安平安排熱愛藝術與考古的小女兒,到紐約知名的避險基金公司實習。他告訴女兒先別抗拒,去嘗試不同的領域,「只有真正地感受體驗過,你才能確定你真的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
女兒同意了,經過短短幾個月的時間之後,她在避險基金公司的工作成績好得很,卻讓她肯定這絕對不是將來會走的路。有過學習,才不會無知地拒絕生命的可能,也因為不抗拒地接受學習的機會,才知道什麼是自己願意全心投入的。
張安平的眼中,小女兒自小缺乏自信,他小心翼翼引導女兒的人生之路。
「我總喜歡嘗試不同的事、不同的挑戰,在未嘗試過之前,never say no。然後,任何事情來了,只要心態上接受,即使會造成負面的後果,我也清楚這是自己的決定。有所決定,就負起責任,我當然也可以用負面的情緒去面對,然而,心懷怨恨其實無濟於事,沉溺在負面情緒中,無法改變任何情況;既然如此,為何不改用正面的態度呢?」
態度正面 嘗試各種挑戰
張安平接著打了一個譬喻:好比看一部電影,就算是一部爛電影,你都花時間看了,如果你看完了,只是罵聲連連地說好爛,這些時間就真的浪費了。但是若反過來,去思考電影裡的鏡頭、服裝、演員、劇本鋪陳的問題,「你活在每個人的心血當中,去檢視,去思考。」
張安平描述起與女兒的一段對話。對話是這樣的:
張安平:要做對的事情,要能判斷什麼是黑,什麼是白,什麼是灰,灰色地帶何時可以容忍,何時則絕對不行。
小女兒:我知道什麼是黑,什麼是白,但是什麼是不容許的灰色地帶?
張安平:當你覺得如果做了之後,不能跟我溝通,不敢跟朋友說的事情,就是不該容許的灰色地帶。好比念書的時候面對考試,想過要作弊,作弊的思想邪惡嗎?其實並不盡然,很多人都會這麼想,會這麼想是正常的,這是人性,重點在於,想過有機會作弊,而沒有選擇去做,這就是人之所以為人,擁有決定什麼做、什麼不做的能力。
人生亦復如斯,能控制自己,就有一把尺清楚地在心中,知道「有所為,有所不為」,張安平說,人都在迴避痛苦,追求快樂,他則追求自由,人生因此充滿喜悅。小至欣賞一首詩,一件雕塑品,體驗一場運動競賽,大至決定一個企業整頓案生死,一個外人看壞的不可能任務,一個生命殞落的過程,一場宛如莎劇的「暴風雨」,張安平都懷抱著適應種種「不合理限制」的人生態度,優游其間,盡其在我,何況,他還是如此享受「想出解決方案」的每一時每一刻。
張安平
出生:1951年
現職:雲朗集團執行長、嘉新水泥董事長
經歷:嘉新水泥總經理、和信超媒體董事長、中嘉網路董事長
學歷:美國紐約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
用挑戰衡量人生
人生追求的是自由。適應困局、接受挑戰, 這是換得更多自由的前提,也是人生的基本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