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將失智與老人畫上等號,認為老年癡呆、老年人才會得到、是自然老化現象,這樣的認知其實不對。失智症是一種疾病,而不是正常的老化過程,近年來有越來越多40幾歲就得失智症的情形,以台灣來說,約有1萬2000人在青壯年就罹患失智症,這種早發性失智症比老年失智症的衝擊更大。
失智症初期有症狀
氣學管理專家白雁老師指出,失智症和絕大多數疾病一樣,有潛伏期與徵兆。我們可以從生活中的許多行為去觀察,可盡早發現是否有患症的可能或傾向。
例如人過了中年,記憶力就開始衰退,這是正常現象,但是如果出現很明顯的記憶力衰退,或是活動力降低、重複動作、睡眠障礙、多疑或妄想、產生幻覺、情緒不穩等,很可能就是失智症的初期症狀。
白雁老師表示,老化是失智症的其中一個原因,另外,肥胖、三高族群,或者是年輕時有過腦外傷、長期抽菸喝酒、精神壓力大或有憂鬱症;還有像其他疾病間接影響,如中風、腦血管瘤等都會提高罹病機率。
血管老化增高失智風險
「失智症與腦部的氣血不調有絕對的關聯,一旦循環不好,氣血無法順利流到腦部,腦血管容易失去彈性,而加速老化,失智風險勢必倍增。」多年教學經驗白雁老師發現,現代人壓力大、飲食不規律、作息不正常、運動量不足,都會加速血管的衰老和損壞。
近半數中年人的血管年齡都要比實際年齡大;正值青壯年的人8成有血管衰老現象,造成心血管長期負擔,不只血壓難控制,失智風險也會增加。想要預防腦部疾病,白雁老師說,改善腦血管與心血管循環是首要之務。
血流要順暢的關鍵,就是血管彈性佳、氣血循環暢通,運動有助身體循環變好。
例如氣功運動的標準站姿,第一個要求是「頂頭懸」,兩腳站立與肩膀同寬,兩腳尖稍稍內扣,形成微微八字,非常簡單的一個姿勢,就可將身體調整到氣血流暢的狀態。每天花一點時間輕鬆運動,對改善人體微循環,增加血管彈性,補充身體元氣很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