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立足已經十多年的富達投資集團,行事作風一向相當低調,凡事都要向亞洲區主管,甚至美國總部報告;尤其對於台股行情的看法,類股個股的評論,更是八竿子也問不出個所以然來,使得吃慣重口味的本地證券記者談到富達的政策便猛搖頭。
台灣基金業者的售後服務還要加強
不過若從投信成立近一年的時間,只發行了一檔創業基金富達台灣基金後,至今便沒了下文;與投信同業先發創業基金,接著再送債券基金,好衝出基本規模的做法大不相同。而在台股風聲鶴唳、台幣貶值壓力大增之際,才要籌設證券經紀商的邏輯,更令人如丈二金剛摸不著頭緒。
面對這些質疑,上任才兩個月的李錦榮,操著略帶廣東腔的流利國語,自信滿滿地笑著回應。李錦榮認為,台灣的資產管理市場還有很大的開發空間,現有的通路管道也可以再進步,其中的商機仍大有可為。
由於過去在香港近十年的時間,李錦榮先後負責零售及退休業務部門,因此來台後,已經跑過南北各代銷銀行拜過碼頭。他認為目前台灣的資產管理仍談不上服務品質,尤其基金銷售機構多以折扣作為促銷的方式,但是產品賣出去了,後續的售後服務根本沒做;包括依據市場、產業的變化,或是客戶本身條件的改變,而對客戶的資產組合進行調整。
近來討論熱烈的金融控股公司,李錦榮倒是不覺得特別興奮;他認為與其將現有的各項金融業務整合在一起,不如開放更多的新業務讓業者發揮。雖然目前台灣在金融服務方面的佣金收入還有待開發, 但是李錦榮認為這跟採礦( datamaining )一樣,客戶已經在手上了,只要努力發掘客戶的需求,生意就會源源不絕。特別是台灣的退休專戶市場幾乎仍是處女地,管過退休基金業務的李錦榮,尤其期待相關法令的完備,好有一展身手的機會。
將券商部門發展成基金交易平台
李錦榮來台後的首要工作重點,在於提供客戶更多元的服務,針對不同屬性的投資人,提供適合的理財需求。其次是開發合作夥伴,除了現有銀行通路外,還將在法令允許的範圍內,尋求發展空間更大的合作夥伴。還有加強人員的培訓,除了自家的員工培訓外,也希望能加強通路銀行行員的專業素質。
由於全球一致看好大陸市場的發展潛力,多數外資希望藉由台灣資產管理的經驗及人脈,作為進軍大陸市場的橋梁;可是未來幾年內,富達都沒有到大陸布局的規畫,反而「逆勢」在台灣申設籌辦證券經紀商,其策略頗令人費解。
李錦榮的解釋是,大陸的相關制度規章仍未出爐,不過初期一定要具備中外合資的業者才能拿到執照;這對於不 IPO、不上市、堅持私人股份純度的富達集團來說,幾乎完全沒有機會。在富達過去的發展經驗中,選擇正確的時點進入市場,比成為第一批進場的業者更為重要;不求跑第一,只求跑得穩、跑得遠。
依據同樣的邏輯,在台灣發展十多年後,在台灣證券商開放設立十多年後,在台灣券商經歷過肉搏戰,進入淘汰、合併的末期,富達這才跚跚來遲,準備籌設證券經紀商。
李錦榮表示,當法令逐步開放後,富達希望先行建立一個交易平台,到時投資人可以透過券商的機制投資台股,也可以買賣海外股票;富達還可以發揮專業的優勢,由券商代銷在海外市場掛牌上市的基金。
資產規模龐大 對外發言特別謹慎
在李錦榮的構想中,未來富達投顧專銷集團旗下的各種基金產品,富達證券則待法令開放後,介紹在國外股市掛牌的其他基金給台灣的投資人,李錦榮認為這一塊領域是富達集團最專精、最有經驗的部分,也是未來證券商在台灣同業競爭中制勝的利器之一。
身為私人企業,富達的「絕不」併購其他公司。不少國際同業合縱連橫,動作不斷,使得這家全球最大的資產管理公司顯得保守遲緩;但是李錦榮還是覺得,這樣反而可以保持富達決策與運作的單純。很多公司在合併或併購後,才發現需要再投入大量的資源進行組織調整;富達寧可慢慢地,一切自己從頭開始,當然在部分業務上還是可以與同業或異業合作,發揮最大的力量,但是純粹是業務的合作,連策略聯盟都談不上。
李錦榮認為,私人公司最大的好處是,當市場進入二至三年的循環周期時,私人公司根據本身的中長期規畫,眼光可以放得遠一點,而發行公司或上市公司就不免受到大小股東的壓力,要求拿出短期的績效,而亂了長期的方向。
生肖屬龍的李錦榮,今年三十七歲,秀氣斯文的外表,看來起碼比實際年齡年輕五歲以上。 這次高升來台,任職香港 IBM 的太太也順利請調來台,夫妻兩人住在四、五十坪的房子裡,只覺得好大。或許在李錦榮心中,台灣資產管理市場也一樣,好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