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房價 遺產稅 fed 00919 美元

超越代工價格 跨入價值創造 P.20

超越代工價格  跨入價值創造 P.20

2004-04-22 16:11

今年以來,台股的主流從金融股轉到傳統產業中的原物料概念股。金融股代表了經濟環境的變化,當經濟成長快,銀行放款成長也快,是銀行營收成長的重要來源;同時經濟好,呆帳自然也迎刃而解,再加上低利率造成資金成本也低,銀行就賺得更多了。儘管金融股中也是良莠不齊,但是整體營運狀況不脫經濟的變化。

台灣的銀行家數雖多,且占加權指數權重近一五%,不過經過這兩年的金控合併,目前上市掛牌的金融股只有四十一檔。而電子股占指數的五一%,上市家數卻高達二七三檔;相形之下,金融股因為選擇性較少,股價的波動便較為劇烈。

至於原物料股,像鋼鐵、石化、紙漿等,也與整體經濟循環關係密切。當全球原料價格上漲,原物料股的股價也水長船高;而大型原物料公司就那麼幾家,投資人的選擇不多,所以股價的變化也相當大。

五、六年前VC(創投)產業急速發展,創投基金扶植大量新創公司,絕大多數集中在電子產業,培養不少具實力的電子公司。VC投資企業的最終目的當然是掛牌上市,這也是VC退出的最佳機制,於是我們現在才有豐富的電子股可供選擇投資。

電子公司成立初期只要在單一專業領域站穩腳步,便不難存活;一旦規模日大,原有產業不足以繼續提供成長空間,跨足到其他產業便成為必走的路。要進入其他產業,就必須發展更多的專長及產品,才能與異業公司競爭;但是要發展新技術、新產品談何容易,稍一不慎,便會侵犯到同業的專利或智財,墜入難以翻身的地步。

另一條路便是單純從事代工,接訂單、製造生產、交貨;這樣能快速又安全地跨入新領域,只是幾乎沒什麼利潤。尤其在不景氣階段,不少公司一味改走代工路線,因為這時活下去是最重要的事,只求有現金周轉就好。相形之下,毛利就不是那麼在乎了。

但是當大家都抱著一樣的心思時,過去三年,二○○○~○三年,還是有很多代工廠活不下去。雖然公司還在、產能也在、訂單也在,但就是做不出來,因為沒錢買原料;好不容易交了貨,也只能「賺到」應收帳款,就是不見現金進門。儘管當時電子業的產能利用率非常低,不過仍有些公司賺錢,因為他們的資金較充足;其他同業則空有產能,獨缺現金,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訂單過門不入。

不過只要景氣好轉,經濟體系的資金開始流動,本來營運困難的公司借錢比較容易,可以訂料補庫存,也敢接單子了,於是生機再現。

目前股價較強的電子股中,仍在於所謂原料概念股,像DRAM(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TFT-LCD(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等。DRAM轉好的原因,與銀行業的情形差不多;因為過去景氣太壞了,本來都快死了,新投資的產能有限,體質差的業者都倒了;等到景氣復甦,還存活的業者就開始豐收了。而DRAM的產業特性如同鋼鐵等,永遠都存在一定需求,只要供給減緩,整個產業景氣就熱到不行。

不過對NB(筆記型電腦)等下游系統類股,情況就不同了。這類廠商本來就處於產能大、資金少的狀況;當資金流動快速,本來快死的公司碰到活水,又有錢買料生產,融資能力也增加;加上本來沒什麼生意,現在有單子接就好,價格低的離譜也無所謂,以致造成產業的流血惡性競爭。

因此此現在的現象是,上游原料價格往上走,下游產品售價反而繼續跌,正是產業未經過慘烈的整合,競爭依舊激烈的緣故。

在這樣的環境下,台灣電子公司要如何保持成長力道,提升價值?純做代工的公司一定會輸;因為代工靠製造成本取勝,台商拚命壓低製造成本,可是永遠有其他國家的成本比台灣低。因此台灣電子公司要努力想辦法取得獨占的優勢。

這裡所說的「獨占」,並不是指一定要像微軟銷售視窗軟體這般強勢壟斷。微軟具有專利及獨占優勢,不管它定什麼價格,我們都得接受。微軟最令人羨慕的地方是,其產品的定價與生產成本毫無關聯,賺的是獨占利益(monopoly profit)。但是做代工,就只能在製造成本之外,再加一點吃不飽、餓不死的利潤;而競爭激烈時,這分利潤甚至比不上銀行利息,還得承擔各項風險,想想真是不值。

企業要做到對客戶有議價能力,就要避免以成本作為競爭的唯一條件,因為永遠有人比你便宜;而且一旦被客戶抓出成本結構就完了,必然面臨殺價砍價的命運。不接受沒關係,反正還有一堆等著要訂單的同業嗷嗷待哺。

很多人以為擁有技術就穩了,但是最好的技術不見得賣得最好;而且技術與成本一樣,很容易被取代。技術不好當然不行,但是只會技術而不懂其他,一樣死得快。不少已經成為歷史的科技公司,創辦人或老闆都是技術出身,但是商業模式不對,末了還是一敗塗地。

科技公司除了技術,還要有其他籌碼;這些籌碼可能是規模,可能是通路,可能是服務;當然,規模大就有影響通路的能力。另外是要增加客戶的轉換成本(switching cost),比方若能提供客戶一次購足(one stop shopping)的服務,那麼客戶要更換供應商的成本就非常高。

相對於一次購足,則是最佳產品(best of breed)策略,什麼都要最好的,但這將牽涉到產品相容性的問題。客戶要求最好的監視器、印表機等,但將受制於產業標準協定(standard protocol);所以專注在這方面的廠商,長期發展恐將不如一次購足策略的業者。要把單一產品作到最好的難度不高,但是一旦成為成功的一次購足廠商,將增加競爭者的挑戰門檻。

台灣的內需市場太小,很難培養一次購足的系列產品。過去台灣公司專注在單一產品,但是當PC進入WinTel(微軟的視窗及英特爾的CPU)時代,成為標準化產品後,台灣的IT產業才正式起飛,同時也快速成為量大毛利低的產品。

要養自己的規格,就必須經營自己的市場;台灣在這方面比較吃虧,只能乖乖幫國外大廠代工標準化產品。不過我始終認為,中國龐大的市場提供台灣廠商極大的機會。當然要在中國市場揚名立萬也不是一蹴可及的事,不過這些年中國人民賺了些錢,也存了些錢,估計未來三至五年,中國的經濟型態將逐漸轉向內需消費市場。屆時,扎根已久的台商就有大展身手的舞台。

至於台商要如何發展自身的競爭優勢?或許可以借鏡美國S&P 500中,市值前十大企業的經驗。

第一名的奇異(GE)就是一次購足型的企業,通路商一定得買她的產品,不買燈泡,她就不賣冰箱給你;不過這還不是奇異的絕活,融資服務才是其必殺技。只要買奇異的產品,小至家電,大至飛機引擎,奇異就提供極具吸引力的融資服務,讓客戶很難拒絕。

市值第二的是艾克森美孚石油(Exxon Mobil),在美國任何地方幾乎都可看到其加油站;其產品具有專賣性,通路能力也十分強大。

第三大是微軟,前面已經提過了。第四為出產威爾鋼(Viagra)聞名的輝瑞藥廠,但其真正的優勢不在研發技術,而在行銷;輝瑞在美國經營的醫生人脈可觀,所以即便後來有一些與威爾剛同類型的產品問世,賣得也不錯,但是多數人仍不認識生產這些產品的公司。

第五為花旗銀行;別以為美國金融業都很國際化,其實只有前三大才算是真正的國際金融機構,花旗是其中的佼佼者,具有壟斷的優勢。第六為威名百貨(Wal-Mart),以龐大的通路力量壓低成本,再以低價逼迫競爭者退出市場。

再來是AIG,台灣南山人壽的控股公司,也是以行銷見長的企業。第八為英特爾,靠專利綁死電腦硬體系統。第九是美國銀行,也是美國的三大國際銀行之一。第十是思科(Cisco),壟斷企業網際網路交換器市場;一般企業內部網路的系統繁多,一旦對外連線,必須透過交換器才能聯繫,思科具有交換器的壟斷優勢。

這十家公司只是S&P 500中的二%,但其淨利則占了S&P 500的二三%之多。而這些公司都不以製造見長,更不以低價作為競爭武器。台灣也有台積電這樣的企業,靠獨特的服務模式,架構出高昂的轉換成本,形成無可替代的產業平台。

當然製造能力也很重要,但這已成為基本條件,企業還必須考慮整體競爭模式,把公司放在獨占、壟斷的有利地位。前述十大的成功策略,不是提高客戶的轉換成本、就是提高服務價值,或賺取品牌價值,大體上都可歸類於行銷層面。台灣該是超越代工價格階段,努力跨入價值創造的時候了。

延伸閱讀

9成5大學生拚暑假打工賺錢,12年最積極!誠品、星巴克、小七當條碼師…心中首選是它「連六霸」
9成5大學生拚暑假打工賺錢,12年最積極!誠品、星巴克、小七當條碼師…心中首選是它「連六霸」

2024-06-19

鮑爾「明示」降息激勵美股!輝達強升逾4%、台積電ADR漲2.91%,專家揭「糖果論」:得消化甜蜜刺激
鮑爾「明示」降息激勵美股!輝達強升逾4%、台積電ADR漲2.91%,專家揭「糖果論」:得消化甜蜜刺激

2024-08-24

「今年預測最準」技術專家發聲了…美股走勢預測轉向:本週1數據若疲軟,「這天起」開始跌!
「今年預測最準」技術專家發聲了…美股走勢預測轉向:本週1數據若疲軟,「這天起」開始跌!

2024-09-09

美股大跌,台股摜殺半年線!除了美債,還能買什麼?0050、00646...達人再推「這1檔」:下跌才是買點
美股大跌,台股摜殺半年線!除了美債,還能買什麼?0050、00646...達人再推「這1檔」:下跌才是買點

2024-09-04

聯準會9月降息幾乎確定,美股可望再創新高?郭恭克:歷史經驗會先下跌
聯準會9月降息幾乎確定,美股可望再創新高?郭恭克:歷史經驗會先下跌

2024-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