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景氣不錯,企業的營收跟獲利就不會太差;
資金雖然沒多到淹腳目,但也堪稱寬裕;
加上各種經濟與非經濟的不確定因素都已發酵,
反映在低本益比的市況,大跌不易。
經濟軟著陸,股市無波濤
為什麼不會「久盤必跌」?景氣、資金還有企業獲利三大要素,都還是正向,但是或成長速度趨緩,或態度轉為保守,所以就成了下檔有撐、上漲有壓的局面。
綜觀全球經濟,過去三年的火車頭,美國跟中國大陸,應該都是成長趨緩的局面。這兩個經濟體明年的成長率大概比今年低一個百分點,不過歐洲會有起色,加加減減,全球的成長率保三大概不成問題。
注意美國發展的人多,這次成長循環只有房地產有泡沫現象,其他領域沒有過熱的問題,Fed(聯邦準備理事會)動手調整打預防針,沒有翻車的疑慮。
看衰中國的可就多了,除了台聯因為政治立場偏頗之外,其他各種分析師,認為中國將重演失調的覆轍所在者多。亞洲開發銀行在九月底跳出來替中國的宏觀調控背書,認為軟著陸目標可成,是少數公開持樂觀立場者。我認為,中國的經濟循環模式尚未形成,不能講過去著陸都是用墜機,這次就不能平安降落。
這麼比喻好了,以前台灣股市的底部,一定是融資追繳令萬箭齊發,散戶血流成河,為主力大戶發出最佳的買進訊號。可是整個金融體系對風險控管要求提高,從業人員對客戶狀況掌握度的改進,這種系統性危機發生的機率就降低。相同的道理,北京處理經濟問題也比十幾二十年前成熟,沒什麼道理要重蹈覆轍。
央行調高利率,大環境當然就不算資金氾濫。可是此次復甦並沒有達到充分就業的水準,所以各國央行在調整貨幣政策時,都不敢轉為收縮,只是不要讓資金浮濫形成不動產的泡沫而已。
另一個問題是:錢往何處去?過去兩年討論這個問題,總有股票、債券、不動產跟原料商品幾個選項,既然趨勢是升息,債券第一個畫掉;不動產除了利率因素之外,還有被重點打壓的疑慮,也是少碰為妙;黃金去年就到頂了,今年雖然一直喊著通貨膨脹,可是黃金也漲不動了,加上美國開始釋出戰備儲油,整個原料的行情也告一段落。
賺超跌的錢
從這個觀點,雖然投資人保守心態依舊,全球股市都不會立刻大漲,但是在資金去向有限的情形下,也不會因為資產流動而下殺,反倒有不斷墊高底部的趨勢。
回頭看看台灣的投資,外在國際景氣不錯,企業的營收跟獲利就不會太差;資金雖然沒多到淹腳目,但也堪稱寬裕;加上各種經濟與非經濟的不確定因素都已發酵,反映在低本益比的市況,大跌不易。行情很有可能像爬樓梯一樣,一次漲個三五百點,然後就混上很長一段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