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股市漲的時候氣氛樂觀,但年底作帳行情那段時間,有位做多的朋友卻很生氣。他認為,政府做莊,目的是要課徵證券交易所得稅,所以會把指數拉到八千五百點,讓他很生氣。
是這樣就好了。
我們台灣政府,缺的不只是人才,最缺的是執行的勇氣。就算財政部有這樣的心,也沒這樣的膽,何況還有考試院、金管會等其他單位,隨時可破壞。台股終有一天會上八千五百點,不是現在,也不會是這個原因。
電子股是財報重災區,醜媳婦見公婆,嘆聲連連。偏偏電子股也是權值最重的類股,其他類股撐不起來的。
國泰金被降評等,這對金融股來講是嚴重利空。不過,時代不一樣,現在一點影響都沒有。美國債信被降等之後,美國公債被搶光光。國泰應該效法美國,趁這時候發三十年期的公債,多撈點錢。不過,政府沒膽,企業家也沒膽,當我在說夢話。
以前,會用金融股來帶大盤過八千點的,因為股本夠大,本質還可以,有說服力。這些年,在央行跟金管會的努力下,整個台灣金融業非常馴服,完全沒有開創業務的雄心壯志,說來說去,就只有等中國賞口飯吃。所以拉金融股,對提振人氣一點幫助都沒有。
壽險公司之不能投資,不是債信評等會被降,而是資金沒地方去。巴菲特的傳奇,奠基於他買保險公司,用保險公司吸收進來的資金進行股權投資。台灣的保險公司也吸收資金,可是沒地方去。留在台灣的,債券利率那麼低,連管理成本都打不平。做股權投資,稍微可以的,一下子就買滿。如果沒做併購的準備,像巴菲特那樣,股權投資極其有限。去做海外投資,光是匯兌跟資訊成本就吃死了,只能仰賴央行的弱勢台幣政策來維持生活。
對比於國泰的新聞,是美國政府出清AIG的股權,賺兩百多億美元。平平都是搶救捅出嚴重問題的保險公司,美國政府賺錢,台灣政府還要賠八百多億。Why?台灣政府包山包海,金管會、央行一副正義凜然,要幫全民嚴密控管業者,結果就弄出大紕漏。這個結構不改變,金融業就會一直是弱勢產業。
電子股還可以寄望有季節性循環,金融業沒有。官署弱化產業競爭力的黑暗事實,才是大陰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