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端午節前後,「變盤說」總會成為市場話題焦點,與其陷入情緒性的預測,不如用數據回答:在這樣的時節裡,誰才是真正具備重複性與操作勝率的個股?回歸科學、擁抱紀律,也許正是你避開雜訊、提高勝率的開始。
每年接近端午節,市場上總會出現熟悉的討論聲音——「端午變盤」
隨著今年端午節落在5月31日,又適逢三天連假,變盤的疑問也再次浮上檯面,不少投資人焦慮地問:是不是該先賣股避險?還是等節後再伺機進場?
更有人提醒我:「今年不一樣喔,今年有美債問題、美國總統不確定性、AI景氣轉折等」,但當你把時間拉長,會發現這些「不一樣」常常只是暫時的雜訊。
從科學與數據的角度來看,「變盤」作為預測依據,始終欠缺統計意義。如果僅以幾次巧合或記憶印象就推論未來走勢,反而容易讓投資決策建立在不穩定的情緒基礎上。
實務上,長期觀察台股的籌碼與市場規律,我們會發現一個更具實質意義的問題應該是:
在這段時節裡,誰在過去十年反覆上漲?誰的股價走勢經得起時間驗證?
而這些個股的共通點,往往不在於短期市場消息的變化,而是來自企業本身的節奏與產業周期。
歷年勝率高的股票,透露這些線索
我們從過去10年的數據中,篩選出每年六月股價上漲次數最多的個股,發現其中不少產業具備明顯的「時間優勢」——例如進入拉貨高峰的電子零組件、或季節性出貨強勁的食品與民生消費股。
更重要的是,這段期間台股並不平靜。疫情爆發、美中貿易戰、烏俄戰爭、聯準會升息、政經變局接連上演,但這些變數,並未改變某些企業在六月持續展現「上漲慣性」的事實。
上市櫃股票十年來上漲次數統計
這類「時間勝率高」的個股,往往具備幾項共通特徵:
- 所屬產業具有季節性出貨或營收旺季
- 公司營運節奏明確,財報與基本面穩定
- 籌碼集中度與法人布局在五月已見跡象
換言之,即便市場存在短期雜訊,但個別企業的基本面節奏與產業周期,依然能構成中期操作的依據。
這正是我們應該關心的重點:在可觀察、可驗證的歷史資料中,找出「相對有利的操作對象」,比討論端午是否變盤,實際得多。
點此查詢:
https://www.gorich.com.tw/market/AbovePro/股市農民曆?pavId=PavilionAbovePro
市場變數永遠存在,但規律不會憑空消失
在充滿雜訊的市場中尋找操作節奏,是多數投資人的痛點。若能將視角從「預測」轉向「驗證」,從「情緒」轉向「紀律」,其實會發現許多值得參考的規律,早已存在市場之中,只是大多數人忽略了它們的意義。我我始終強調的觀念:
成熟的策略,不該建立在情緒上,而該建立在科學驗證的基礎之上。
所以,面對六月,不妨將注意力從短期盤勢的起伏,轉向歷史勝率的分析。也許這正是你在今年股市中,找到勝率操作節奏的起點。
專欄作者小檔案:徐黎芳
◎學歷:台灣大學國際企業研究所
◎經歷:證券分析師(CSIA)、嘉實資訊(XQ)總經理、投信電子研究員
◎現職:豹投資創辦人、今周學堂講師、台大創學程業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