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是否曾經聽過一個笑話:有三個乞丐在紐約地鐵乞討,第一個乞丐在破鋼杯上寫了個「 beg 」〔乞討〕這個字,結果一整天只要到了幾十元。 第二個乞丐則在鋼杯上寫了「 beg.com 」,結果一天下來要到好幾十萬元, 還有人要跟他商討到那斯達克〔 NASDAQ〕上市的事宜。
雖然前面說的只是一個笑話,但是其中的劇情多少也透露了目前網際網路發燒的程度,以及企業在網路應用上的發展演進。那就是企業有一個網站已經不稀奇,真正重要的是如何能夠找到最適合自己發展的電子商務模式。
另外還有一件真實的故事則是發生在美國紐約市的曼哈頓區,有一家名為 BrandFarm 網路事業育成公司的總裁在當地找辦公室時, 遇到一位房東竟然問他說:「你們公司是做 B2B 還是 B2C 的?」雖然這名房東並沒有據此而挑選房客,但「電子商務」的確是在短時間內,就成為繼「網際網路」之後另外一個許多人都能琅琅上口的名詞。
尤其是在最近幾個月,企業間的電子商務突然變得非常熱門。許多原本在實體世界中相互競爭的公司,竟然都決定要在網路上攜手合作,一起成立所謂的線上市集( Exchange ),與供應商之間進行企業間的電子商務。其中幾個特別引人注目的產業包括有:
一、汽車業:包括通用汽車( GeneralMotorsCorp )、福特汽車( Ford Motor)以及克萊斯勒( DaimlerChryslerAG )在內的美國三大汽車公司在二月底時共同宣布,他們將成立一家新的公司,在網路上整合彼此的零件供應與採購系統。
二、百貨零售業: 今年二月底, 全美第二大的連鎖零售商 Sears,Roebuck andCo. 表示, 他們將與來自法國的全球第二大零售商家樂福( CarrefourSA )合作,成立一家名為 GlobalNetXchange 的新公司,和全世界近五萬家的供應商直接在線上進行交易。
三、航空業:四家全球領先的飛機製造商在三月底宣布,他們將聯合成立一個線上市集,透過網路對零組件供應商進行集體採購。這四家飛機公司包括有全球最大的商務客機製造商波音( Boeing )、 國防武器供應商洛克希德( Lockheed)與雷斯安( Raytheon ),以及英國的 BAESystem 公司等。
除了上述的幾個產業之外,美國最近還有許多網路市集在不同的產業中冒出頭,其中包括化工、醫療器材、造紙、鋼鐵以及食品飲料等,甚至連電力以及頻寬都成了網路上交易的商品。
為什麼突然之間,這些傳統世界的巨人紛紛開始想到要利用網路來做生意了呢?而且還是和競爭對手相互合作,答案可能可以分幾個方向來看。
首先,不論是否透過網際網路,電子化交易本來就有降低成本以及加快交易流程的好處。而以成立線上市集的方式來從事企業間電子商務,更可以藉由網路的開放與單一標準特性,同時讓更多的供應商參與。而競爭激烈的結果還會使得成本更低。
而買主們之所以會願意聯合起來成立線上市集,是因為如果在初期就有相當數量的同業加入,那麼不僅大家品牌知名度加乘的結果可以吸引到更多的供應商,而且也能發揮集體採購的力量。 英國飛機製造商 BAESystem 的總裁 RichardEvens 就說:「我們都曾各自探索該如何進軍電子商務。而最後我們都清楚地發現,聯合起來才能創造最大的利潤。」
波音公司的董事長兼執行總裁 PhilCondit 也說:「我們每一家公司最後的看法都一樣,那就是如果我們想將這個產業的效率推向更高的等級,那麼全球性的電子市集將是絕對必要的。」
此外,這一波線上市集熱潮可能還有另外一個理由,那就是這些傳統產業巨人都希望能夠擁有屬於自己的網路公司,爭取投資人的青睞。
以三大汽車製造商計畫成立的網路市集為例,雖然他們還沒有決定要將哪些部門或業務獨立出去,但是與之前許多網路市集都是由軟體技術公司自行創立相較,這些汽車製造商都有長期擁有新公司多數股份的打算。甚至在新公司的名稱還沒決定,執行總裁的人選也都還沒著落的時候,他們就宣布打算在三個月內,讓新公司的股票能夠公開上市。
其實這些傳統世界的巨人在面對新經濟的壓力下,也的確有足夠理由因為網路市集這樣的觀念,讓他們表現得這麼有信心。其中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每一個線上市集的規模都相當龐大。以四家飛機製造商來說,他們預計每年在線上採購的金額可高達二千億美元。而汽車製造商每年在網路市集的交易總額更有可能達到將近一兆美元。
而且除了固定價格的買賣之外,每一個市集也都可以發展出拍賣或是集體議價的交易模式。而且對於經營市集的業者來說,可以獲利的管道也是相當多元,除了交易佣金的抽取之外,還包括廣告看板以及店面的承租、交易履行、信用處理、職場訊息、專業教育、遞送以及保險服務等等。
也難怪 Sears 的營運總裁 JulianDay 就說,雖然 Amazon 目前在電子商務方面的表現最好,但是它的市場規模與這些網路市集根本無法相提並論。而她也預測許多產業的遊戲規則,都會因為這些擁有強大購買能力的線上市集出現而發生改變。
負責三大汽車公司以及兩大零售通路技術提供的甲骨文( Oracle )公司,對於線上市集的發展也是深具信心。甲骨文公司的全球行銷副總裁就預測,未來五年內,甲骨文公司有一半的業務量都會來自網路上的企業間電子交易。
不過雖然這一波 BtoB 線上市集的浪潮看似熱鬧非凡,但事實上卻不適合被稱作「革命」,「演進」應該是比較適切的名詞。因為這些跨國性企業其實在過去的十幾、 二十年當中, 一直都有所謂的電子化資料交換( EDI, electronicdatainterchange )系統,只不過他們是透過封閉的網路連線和供應商之間進行個別的交易。
而當四、 五年前開始有人將網路的分散技術與觀念帶進企業內部, 建立所謂的Intranet 或企業資訊網時, 也有公司開始想到將他們的供應鏈系統搬上網路並且以 Extranet 稱之。 而當像是延伸式標記語言( XML,extensiblemarkuplanguage )這樣的技術出現之後, 在線上傳遞的資訊有了統一的描述方式,而原本分屬不同功能或不同對象的供應鏈系統也得以整合,甚至與企業內部的會計以及庫存系統做直接的連接。
由上可知,線上市集的確是因技術發展而帶動的商業形態自然演變。但是它到底能否成功, 關鍵還在於能不能夠吸引足夠的買主與供應商。 因此我們看到在Sears 以及家樂福宣布合作計畫之後,仍積極尋找其他同業的加盟,目前就已經有德國的零售商 MetroAG、英國的 SainsburyPLC 食品以及美國的 KrogerCo 表示願意加入。
至於同業結盟是否容易造成商業機密外洩的問題,許多公司表示並不擔心。以大汽車廠組成的交換市集為例,他們會在網路上採購的零件通常都屬於基本配,比較屬於各車種專屬規格的零件仍是由各製造商和其供應商直接交易取得。不過 BMW 對於聯合採購這樣的觀念則表示沒有任何興趣, 因為他們認為他們和供應商的關係十分特殊,而且他們所有的零件都是特殊規格,就連輪胎也不例外。
(本文作者為知世網絡公司知識長, 一周網事電子雜誌創辦人。 歡迎來信討論alex@wwwin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