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斷股價是否合理, 本益比( P / E atio )是研判股價是否合理的依據之一。在正常情況下,投資大眾以二十倍本益比為推動合理股價的依據,也就是一家公司, 如果它的每股稅後純益( EPS )是二元,我們常會不由自主地認定這家公司的合理股價是四十元,如果利率水準愈低,本益比還可向上提升,反之,本益比則向下壓縮,這顯示本益比是一個浮動的概念。既然本益比是一個浮動概念,判斷股價絕不可獨沽一味以本益比為依據,否則掉進了本益比陷阱,後果就不堪設想了。
以本益比觀念判斷股價很可能吃大虧
既然本益比的觀念是變動不定的,今年如果抱殘守缺,用本益比的觀念來判斷股價,很可能會吃了大虧。像是光儲存晶片大廠聯發科技股價在四月間漲到七八三元,那時市場如癡如醉,很多人都高喊聯發科技會漲到千元以上,因為聯發科技首季獲利三十四.三四億元,EPS 達十.八六元,依照過去電子業的慣例,下半年與上半年業績的比重是六比四, 聯發科技有了首季 EPS 達十元以上的紀錄,市場上開始推估聯發科技今年 EPS 會達五十元,將創台灣股市空前紀錄, 因此,乘上二十倍本益比,漲到一千元豈不是指日可待?不過就在大家上看千元的吶喊聲中,聯發科技漲到七八三元即折回。
今年以來,聯發科技從二一九元大漲到七八三元,成了市場矚目焦點,到了下半年,聯發科技又從七八三元,除權後居然暴跌至二八七元,值得一提的是,聯發科技下跌一路有量,即使在除權首日,聯發科技以二九五元除權參考價開出,漲到三一四元即跌破三百元大關,以二九九元收盤,成交量驚爆一三八七一張超級大量,成交值占當日大盤的七分之一,股王聯發科技不但是股價的股王,也是成交值的股王,威力實在可觀。
不過從另一個角度看,聯發科技在腰斬左右的價位除權,居然爆出天量,這顯然有人乘機大量供應籌碼,如果聯發科技基本面果真那麼好,那麼這個價位是誰在大賣股票?
從半年報來看,聯發科技的業績實在好得沒有話說,聯發科技上半年營收一三七.四六億元,比去年同期的五十二.三九億元,成長了一.六倍,聯發科技毛利率達五一.九三%, 上半年獲利六十三.九九億元,上半年的 EPS 達十八.七七元,除權後的 EPS 為十三.八九元。 如果按照去年下半年旺季的獲利,再乘上一.五,那麼今年的 EPS 可達三十四.七元; 如果是一比一的比率,今年的EPS 也可達二十七.七八元。用保守的後者來計算本益比,本益比只有十.六五倍,如果用前者最樂觀的估計,本益比只有八.五倍。本益比十倍左右的聯發科技,為什麼大家爭相求售?
若第四季營收仍然欲振乏力──聯發科進入衰退可能成定局
除了員工分紅的問題外,聯發科技股價跌跌不休,一方面是一直有人供應籌碼,顯然大股東聯電一直站在賣方,也許其他大股東也有人逢高拋股。真正關鍵的是,光碟機產業面臨價格殺戮,光儲存晶片又有揚智、威盛介入攪局,聯發科技成長可能陷入瓶頸。
從營收來看,聯發科技在今年四月創下二十七.四二億元營收後,到七月已降至十七.三六億元,如果進入第四季聯發科技營收仍然欲振乏力,聯發科技進入衰退可能就成定局,從基本面看不出業績嚴重惡化的端倪,但是從籌碼面卻出現嚴重警訊,也許半年後再回頭看這一段股價的發展就可真相大白。這是聯發科技低本益比的陷阱。
另一個陷阱則是今年來炙手可熱的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 TFT-LCD )族群,今年面板三雄股價大漲令人印象深刻,其中友達從十一.三五元大漲到六十二.五元,華映從六.七元漲到四十六元,瀚宇彩晶從六.○五元漲到三十八.三元,可是四月以來面板股又進入殺戮時代,其中華映一口氣跌回十六.三元,友達跌回二十五.二元,瀚宇彩晶跌至十七.八元,而新上市的奇美電子幾乎跌掉六支停板才有成交量,而廣輝則一上市就跌至二十.三元。
假如從基本面來看,奇美電子上半年獲利四十二.五億元,稅後純益四十.二五億元,EPS 已達二.四七元,假如奇美果如財測可以達成全年一○六.二七億元的稅後目標,那麼 EPS 可達六.二六元,以當紅的 TFT-LCD 產業,奇美電子本益比只有六.七五倍。而從六十二.五元跌掉六成的友達,上半年稅後純益五十九.三億元,比去年同期的虧損三十二.一四億元要好得太多了,友達上半年的EPS 達一.八一元,如果友達按照今年財測目標一四三.○五億元來看,本益比只有七倍,華映也只有七.九倍,瀚宇彩晶也只有七.六倍。
面板產業下半年凶多吉少
面板股股價已暴跌六成,但是低檔成交量卻是熱鬧滾滾,這種情況與去年股價在九一一後起漲,成交量極度壓縮迥異,看起來面板產業下半年凶多吉少。乍看之下,面板股每一家都是低本益比,但是股價暴跌,成交量大增,融資大增,籌碼顯然是從大股東手上轉到散戶手上。盛極而衰的產業,低本益比其實是危險的訊號。
用本益比來研定股價,很多人都是「瞻前不顧後」,也就是說,用前期經驗來看本益比,像聯發科技、面板五雄都是如此,它們都是上半年繳出佳績,但股價卻暴跌,股價跌至十倍本益比,都還不能止跌,這顯然是下半年基本面有重大問題。
今年的行情從四月間的六四八四點跌下來,很多人在電子股上受傷慘重,都是吃了本益比的虧,很多人都覺得電子股的本益比很低,股價殺低就以為很便宜,這其中最常犯的錯是以一季的業績來推估全年本益比。例如,精英電腦首季獲利十.六七億元, EPS 達二.四七元,於是有人用首季的 EPS 乘上四來看精英的本益比,股價一下子拉升至二四二元。
同樣的,華碩去年大賺一六二億元,大家也以為華碩可以像去年那麼風光,沒想到華碩今年業績不如預期,華碩的股價就從一八七元跌至七十七元。鋁鎂合金的可成首季每股盈利一.三七元,令市場振奮,沒想到首季的一.八三億元成為絕響,第二季獲利只有四六五三萬元,股價當然大跌。
威盛從超級績優股搖身一變「績差股」
在判斷股價的時候,大家都把本益比掛在嘴邊,其實一家公司本益比是多少?只有天知道。威盛今年的暴落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九月二日威盛在大家不看好的預期中除權,威盛成交二五一○七張,股價收盤只比平盤高了一檔。兩年前大漲到六二九元天價的威盛,除權後居然變成四十六.二元的中價股。
在二○○○年威盛飛黃騰達的年代,威盛創下十一.三四元的 EPS,股價漲到六二九元令人稱羨,兩年不到的光景,威盛盛極而衰,威盛預估今年稅後純益可賺四十億元,但是威盛首季交出十.九億元的獲利成績後,營收節節敗退,第二季獲利只有五二一一萬元,威盛從超級績優股搖身一變「績差股」。
威盛上半年的 EPS 是一.二元,但本益比怎麼算?恐怕會考倒大家, 因為沒有人知道威盛下半年會不會賺錢,假如威盛下半年不賺錢, 那麼 EPS 仍高達三十八倍,假如是虧損,本益比超過百倍也有可能,因此,在沒有確切認知威盛下半年業績真正觸底以前,威盛的股價恐怕是易跌難漲。
本益比的另一個陷阱是大家只看獲利數字,忘了是本業還是業外,今年電子股的大跌,有很多公司乍看獲利不錯,但是不少是賣股票所得的業外進帳,這種業外進帳,非本業營業所得,通常不列入本益比考量,像晶圓雙雄之一的聯電,上半年稅後純益是四十六.六二億元,其實聯電上半年賣股票的業外進帳高達八十六.一九億元,聯電上半年本業出現十四.四四億元的虧損,因此,聯電根本就不能算本益比。
半導體族群今年紛紛虧大錢──對股價已形成極大壓力
半導體股茂矽稅後虧損三十六.七七億元,其實本業虧了四十二.三億元,靠了賣茂德有三十三.三九億元進帳,才使虧損數字稍微好看一點。而旺宏本業虧損三十一.四三億元,再加上業外支出又高達四十六.五一億元,使得上半年驚爆七十一.八四億元的巨額虧損,半導體族群今年紛紛虧大錢,對股價已形成極大壓力。
靠業外撐場面,今年才完成的新宏碁是一個典型的代表。宏碁上半年營收二○六.四三億元,毛利只有四.三八億元,毛利率只有二.一二%,本業出現二.五五億元的虧損,也就是說舊的宏碁併上宏科後,本業依然是虧損,顯然宏碁的合併並沒有得到實質效益,為了潤飾帳面,宏碁上半年處理明基股票,再加上出售國碁的全球存託憑証( GDR ),業外進帳達五十三.九三億元, 使得新宏碁上半年稅後純益仍達四十四.八九億元, EPS 達二.三二元,純粹看 EPS 宏碁並不貴,但是宏碁獲利全部來自業外,股價自然就不實在了。
今年光寶集團股價大放異彩,但是源興因建興而貴,其實源興的本業第二季出現虧損,上半年本業獲利只有一.八七億元,與其上半年二十.○九億元的獲利數字,顯然業外占了八、九成。在用本益比研判股價之前,一定要嚴格區分本業獲利與業外進帳,將業外混在一起,也會使本益比失真。
還有一種是偷雞不著蝕把米的,那就是在景氣好的時候,擴大轉投資的布局,如今揮金如土的轉投資成為重創本業的拖油瓶,國巨、中環、錸德都嘗到苦頭。國巨上半年提列存貨及轉投資事業虧損,上半年業外支出高達四十五.四億元,使上半年出現高達三十二.八四億元的虧損;而錸德因匯兌損失及轉投資公司虧損,上半年業外支出達二十一.○七億元,使上半年出現十六.一九億元的虧損;中環本業還有九.九四億元獲利,不過業外支出達十三.五六億元,使上半年稅後純益壓縮到只剩三億元,EPS 只有○.一二元。
低本益比產業須與成長掛鉤──才有可能改變本益比結構
三是本益比隨時代變遷,不同產業適應不同的本益比。例如一九八○年代,台灣是金融寡占的時代,再加上資產膨脹效應,在九○年前後,台灣的金融股本益比達一百倍以上的比比皆是,而資產股更飆漲到令人無法想像的地步。到九三年前後,電子產業才剛萌芽階段,電子股的本益比仍停留在五至十倍之間,那時候有不少未上市電子股本益比都在五倍以下。
隨著科技產業的成長,九五年後,電子股從最低本益比族群,搖身成為最高本益比族群,像威盛漲到六二九元,本益比拉升至四十倍以上。電子股因為高成長而享有高本益比,如今電子股即將進入低成長階段,本益比勢必往下壓縮。這十年來,金融股從昔日百倍本益比時代,壓縮到本益比十倍以內,昔日風華落盡。而低度成長,甚至是衰退的傳統產業股則更慘。不少營建股本益比掉到五至十倍的範圍仍乏人問津,汽車類股在九○年代本益比很少超過十倍。
這種低本益比的產業必須與成長掛鉤,才有可能改變本益比的結構,像今年裕隆汽車有中國風神汽車之助,上半年貢獻了十億元獲利,使裕隆在國內市場衰退中仍能創佳績。而中華汽車上半年稅後純益三十一.六二億元,也比去年超出十億元以上,大陸的東南汽車也改變了中華汽車的本益比結構,這種在中國大陸收成的公司,包括正新、建大、巨大今年股價脫穎而出,關鍵是新市場帶來股價新的生命力,也改變了傳統產業股的本益比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