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半年全面推出刺激經濟措施後,中國經濟成長率要保八已經不是太大的問題,但由於釋放資金過多,「調整結構」已是必要之惡,這也將使得A股出現回檔壓力,不過由於企業獲利正在上升,預估明年有機會迎接牛市來臨。
流動性過剩 A股泡沫高漲
中國自去年底開始全面刺激經濟措施,透過寬鬆的貨幣環境,來拉動投資與內需,第二季GDP(國內生產毛額)就達到七.九%的驚人數據。然而風光的背後,無論是四兆元人民幣(以下幣別同)的救市措施,或是破紀錄的新增貸款,都屬於挽救經濟的猛藥,副作用甚強。
包括產能過剩、資產泡沫、銀行壞帳與通膨風險等等,這些風險都像不定時炸彈,直接威脅到往後中國的經濟與社會穩定,因此中國政府近期推出一連串的微調措施,就是希望在不動搖市場信心的前提下,進行拆彈的工作;其中,控管資金流向更成為重點中的重點。
溫家寶並非第一次處理資金緊縮,回顧中國上一次的資金緊縮週期,許多人第一個反應是○四年中國央行調升利率開始。但早在利率調升前十八個月,時任中國副總理的溫家寶,就已主導央行發行短期票據,逐步紓解流動性過剩的問題。
目前的情況與當時相當類似,中國央行先發行短期票據與IPO(企業首次公開上市)來吸收市場資金,再透過銀行來控制貸款金額並確保資金進入實體經濟中。由於銀行正是市場資金的發動機,溫家寶特地帶領中國最高階的金融首長,到一家村鎮銀行進行調查,突擊檢查的意味甚濃,各大銀行神經隨即繃緊。
眾所皆知,A股今年的大漲完全是由流動性帶動(Liquidity Driven),流動性主要來自高達七.四兆元的信貸措施。
而股市資金的淨流入,則有很大的比重來自銀行新增貸款;保守估計一至七月的新增貸款中,每月淨流入股市的資金平均可以達到二○%至三○%,一旦貨幣政策轉向,股市勢必面臨極大壓力。
中國股市 十月有兩大修正壓力
即使溫家寶在八月二十三日中國國務院常務會議中,直接點名鋼鐵、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風力發電和多矽晶六大產業存在產能過剩的問題,並表示將透過控管相關產業的貸款、發債與融資的申請來解決相關問題,中國政府仍對外表示,調控產業僅占固定資產投資的六%以下,維持市場穩定的意圖非常明顯。
事實上,近期每逢股市大跌,包括中國證監會主席尚福林等,就會出面信心喊話。但同時,中國證監會也不斷發行新股,八月以來幾乎每兩天就有一檔新股通過審批;「有保有控」的兩面手段,可望讓A股暫時穩定在二七○○點到三二○○點之間盤整。引用華爾街的說法,這已經是「將魔鬼存在於細節之中」。
十一過後,中國股市在十月馬上要面臨兩大壓力,一是兩年來最大的大小非解禁潮,二是第三季經濟數據的公布。
小非指的是占公司總股本五%以下的限售流通股,通常由大股東持有,持有成本多在票面(一元人民幣)。由於持有成本非常低,因此賣掉持股的獲利往往是數倍乃至數十倍;當前市場環境不如上半年,獲利了結的氣氛,漸漸開始在許多小非股東中蔓延。
另一方面,十月底開始會陸續公布今年第三季的相關經濟數據,而近期許多數據,都顯示經濟復甦的速度,比原先估計的更為強勁。
由中國兩大經濟引擎——長三角與珠三角地區來看,長三角上半年進出口年增率雖然依舊是負值,但月增率已經開始回復正數,指標的上海地區六月進出口按月就增長了一三%。
珠三角地區中,廣州港已擺脫負增長,六月吞吐量年增率高達八.二%,廣東七月用電量年增率更達到九.九七%;其中工業企業用電量按年增長二.三%,創出今年最高值。而七月中國全國的採購經理指數上升至五三.三,每日平均發電量按年增長也由負轉正,第三季GDP上看九%,保八的目標已經十拿九穩。
一旦經濟復甦的形勢確立,貨幣政策就可以正式地由「保增長」轉向「結構調整」。當然,目前中國依舊處於通縮環境,還不具備升息的空間,不過第四季調高存款準備金率的可能性已經大幅提高。
此外,中國政府也有更大的機會,針對信貸資金流向展開審查,正式擠出上半年違規進入股市的信貸資金。銀行目前已經開始控制信貸規模,部分違規資金近期恐慌性地撤出股市;十一過後,這些違約資金撤離股市的幅度,恐將更大更強烈。
中期A股調整雖壓力大增,但今年調整完後,今年年底至明年卻可望迎接真正的牛市,一個不是只靠資金推動,更有實際企業獲利與經濟數據支撐的上漲格局。
首先,目前北京政府確保貸款用在實體經濟的過程,有利企業獲利進一步提升。以今年半年報來看,已發布業績的公司累計淨利潤達到二八七五億元,雖然較去年同期下跌了二.三%,但比起今年第一季卻出現三二%的成長,顯示企業獲利已經止跌回升。
另一方面,中國的升息往往落後通膨半年左右的時間,在今年基期偏低的情況下,今年底到明年初中國即有可能出現輕微的通膨,導致實質利率下降,這將促使居民存款進一步流入股市。
牛市格局 等經濟結構調整結束
目前中國的私人儲蓄高達五十七兆元,龐大的資金動能遠遠超過新增貸款的威力,只要未來經濟結構調整結束,有機會在今年底開始成為股市的新動力,帶領A股進入真正的牛市格局。
(作者為寶來證券香港研發部董事總經理)
▲點擊圖片放大
▲點擊圖片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