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單身到組建家庭,必須跳脫一人飽全家飽的用錢模式,「家庭理財」既要應對柴米油鹽現實,又要處理夫妻間可能的價值觀差異。理財作家江季芸表示,無論是否要開共同帳戶,最重要是事前討論項目支出的責任歸屬,適度給彼此「私房錢」空間。她認為許多家庭記帳時用「每月盈餘」方式易成為流水帳、抓不到重點,建議將「總收入」、「總支出」分開計算,能更直觀感受開銷多寡,有助小夫妻開源、增加多元收入。
條列支出項目
分帳管理保留財務空間
江季芸坦言,自己與先生早年也是月光族,育兒、房貸壓力一來,才深刻體會「被錢追著跑」。她認為要降低焦慮感,「記帳」是不二法門,每個家庭都該明確列出固定用錢項目,像是房貸、車貸、水電、瓦斯與保險,即使定期儲蓄教育基金或投資資金都要紀錄,「如果有些是月繳、季繳,逐月攤提到每月具體金額。」
接著夫妻再盤點雙方收入,透過比例或定額方式分攤開銷,若彼此有管控個人帳戶習慣,可額外建立家庭共用帳戶,每月夫妻固定投入一定比例金額,家庭開銷由此帳戶統一扣款。她表示,保留彼此私房錢空間不互相干涉,避免生活摩擦,也維繫彼此尊重與財務自由。
收入支出分開記帳
消費前思考3因素
江季芸指出,很多人記帳易半途而廢,易淪為「流水帳」,只看見每月盈餘,卻不清楚導致自己成為月光族的原因。她建議記帳可將「總收入」與「總支出」分開記錄,就可一目了然每月開銷是否在增加或有效控管。
「一直想節省、節流,人生會活得很厭世!」她認為激勵自己增加「總收入」,除了多一個理財方式選擇,也讓自己生活不要為了節儉而失去尊嚴。同時可思考:「錢,是留給未來的你自己。」
江季芸也建議,從每次消費開始思考其必要性,她將消費原因分為3種:「正常消費」、「浪費」、「投資」。例如:買一杯飲料,若是日常飯後補充可歸為「正常消費」;重複購買喝不完則是「浪費」;若用於請客、經營人脈則為「投資」。透過消費前思考,不僅讓記帳概念更立體,也培養每次消費的判斷力。
育兒財商教育
136劃分零用錢
家庭理財,江季芸特別重視孩子的理財教育。她分享自己如何透過零用錢制度,引導孩子建立財務觀念。她會引導孩子將每月零用錢劃分為三個用途:
10%優先儲蓄:學習「先存後花」,為未來預做準備。
30%願望清單:購買想要但較昂貴物品,若超過額度,會鼓勵孩子「累積儲蓄」幾個月再做購買,讓孩子學會存錢圓夢。
60%日常支出:支付日常零食、文具等小開銷。
如何避免親子為花錢起衝突?「父母要將心比心,若孩子已先儲蓄、做了規劃,其他就應給孩子一些彈性。」她會與孩子討論每筆花費的必要性與價值,像高價文具是否只是華而不實?對學習成效有沒有幫助?鼓勵孩子和大人一樣從實踐中學會判斷:「這是消費、浪費還是投資?」讓孩子提早擁有金錢的使用權與失敗經驗,反而比一味控管更具教育意義。
「開源節流」、「儲蓄投資」是江季芸認為的致富組合,在家庭理財中,她的投資目標以及開源管道為何?完整內容歡迎收聽《毛利小姐變有錢》https://lihi.cc/HXv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