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面板廠在產能及量產能力上傲視全球,積分超過日、韓等面板強國,友達的產能已達到全球第一;奇美的表現也非常不俗,尤其是垂直整合非常成功,但要強化在科技及專利上的能力,才能在面板產業站穩一席之地。
從面板產業的成長與競爭,到未來面板廠生存的關鍵要素,權商世均有深度的觀察分析,權商世接受《今周刊》專訪,針對台灣面板廠的優勢和劣勢提出建言,不論是產業發展或投資方向,皆十分具有參考價值,以下是權商世口述摘要。
根據Displaybank的調查數據,從二○○五年到二○一五年,大尺寸面板的成長將一路攀升,如液晶電視將成長八二六%、液晶螢幕將成長一三三%,而筆記型電腦也將成長三一五%;除此之外,特殊應用的大型面板,如公共看板的需求也逐漸增溫。至於,行動電話、MP3隨身聽和車用裝置液晶螢幕等,將是帶動中小型尺寸面板需求起飛的重要應用。
大尺寸需求大 小尺寸也有新應用
價格方面,明年第一季可能由於季節性因素,發生供過於求的情形,導致價格下滑,但預期三月後價格就會回穩,且將持續穩定至○八年底。這與大部分面板廠將投資計畫延期六個月到一年,因而維持良好的供需平衡,有絕對的關係。
目前大部分面板廠獲利良好,但長期看來,供過於求的情形還是會發生,廠商必須做好準備,如何控制投資的時機、存貨量,以及產品比率,是關鍵重點。
在中小型尺寸面板方面,應用端的強度和效能是最重要的,日本的中小型尺寸面板擁有超過全球六五%的市占率,正是因為他們有很強的應用科技,此外,高度客製化也是日本的優勢。截至目前為止,台灣在應用端的科技還是相對欠缺,恐怕需要一段時間才能追上日本。
要在面板產業生存,關鍵的要素是:第一,具備有競爭力的製造成本;第二,有健全的供應鏈;第三,發展核心技術;第四,對殺手級的應用產品有所研究。
面板產業的供應鏈,從最前端的關鍵材料製造商,中端的材料、零組件製造商、面板廠,到最末端的組裝廠,廠商數目呈現菱形,也就是說,頭、尾兩端僅有極少數的廠商可以打入供應鏈,而越中端則競爭對手越多,毛利也相對較低。
以關鍵材料為例,如液晶(liquid crystal)或是PVA Film,全球僅有日本的二至三家供應商可以提供,而一般性材料如冷陰極管(CCFL)或彩色濾光片,全球有十家以上供應商。
因此,垂直整合顯得不那麼重要;以韓國為例,許多零組件供應商反而希望打破垂直整合,不希望自己的產品只能賣給母公司,相信台灣應該也是類似的情況。
未來,OLED(有機電激發光)面板和彈性電子顯示器,如電子紙等應用將會越來越普遍,這些都是值得注意的產品。
台灣面板廠最具競爭力之處,在於強大產能和人力成本,因此,過去一向領先的韓國,到了二○○五年產能已被台灣超越,我有好幾次與一些韓國廠商接觸,他們都相當關心台灣面板產業的發展,也感受到來自台灣的競爭壓力。
台灣面板廠 要注意專利權過少
當然,在科技研發和專利發表方面,台灣比起日、韓的面板廠,目前仍相對缺乏,我還觀察到,台灣有些二線面板廠,一年增加的專利數目只有十個,這是相當不可思議的,我想在科技與專利上,將是大部分的台灣面板業者需要留意的問題。
目前台灣面板廠在產能及量產能力上傲視全球,積分超過日、韓等面板強國,這是因為台灣製造業可提供價格非常具有競爭力的零組件和設備。友達的產能已達到全球第一;奇美的表現也非常不俗,尤其是垂直整合非常成功,整體企業的規模便越做越大,這兩家公司都是我們非常看好的企業。
總體來說,面板業中長期的成長趨勢是可以預期的,但這個成長是伴隨著日漸激烈的產業競爭,而持續發展獨門的或與眾不同的策略,是在面板產業中,企業生存的不二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