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鋼鐵股 富邦金 開發金 鴻海 升息

好點子 如何變成好生意?

好點子 如何變成好生意?
二哥沈政憲(左)負責創意發想,三弟沈孟儒(右)則負責業務銷售,一同打造「積木萬用手機座」。

許瓊文

產業動態

攝影/林煒凱

826期

2013-07-15 10:15

台灣是國際公認的發明大國,每年光從全球各大發明展就能抱回上千座的獎項;但如何讓這令世人欽佩的軟實力,進階到商品化,而不再只有千分之三的獲利機會,甚至讓所有「台灣愛迪生」們都能創業致富?更值得正視。

像帳篷一樣的太空雨衣,再也不用怕下雨天騎摩托車被呼嘯而過的汽車濺一身水;無煙環保烤肉爐,不但攜帶方便,還可以當作行動廚房;「摺摺杯」隨身攜帶既省空間又省錢。這些都是今年九月一年一度的台北國際發明暨技術交易展,受到關注的焦點發明。

「沒有發明,就沒有文明!」近年來,台灣的發明能量很強,在各大國際發明展如瑞士日內瓦、德國紐倫堡、美國匹茲堡中屢獲大獎,光是去年就拿下四百多面金牌、四百多面銀牌及將近三百面銅牌;根據業界估計,台灣的發明人口至少有一百二十萬人之多。這麼說來,台灣的發明創意產業應該一片光明才是,但事實並非如此。

 

產品發明

▲像帳篷一樣的機車雨衣,不僅擋風、遮雨,且可以輕鬆收納在機車置物箱,目前已經可以在網路上買得到。

 

得找管道賣出去 搞不定通路 得獎再多也枉然

 

今年,由沈孟儒及他的兩位哥哥,共同成立的「戴森國際」,研發出「積木式萬用手機座」,剛獲得瑞士日內瓦國際發明獎金牌與評審特別獎。只用小小的四塊積木,就可以讓手機、平板電腦,輕鬆「站起來」,比起市面上同樣功能的產品既輕且小,適用於各種型號的手機和平板電腦。

不但產品具有競爭力,經營團隊也相當有實力。三兄弟的大哥沈政達是知名3C部落客,二哥沈政憲是創意的發想者,弟弟沈孟儒則擁有多年的業務經驗。

這樣的組合,看似可以無往不利,不料,「沒有通路願意賣!」沈政憲坦言,因為新商品沒有品牌知名度,若要上架,就得屈從於3C通路商提出的不平等條約,「你的產品無論何種原因,只要賣得不好,他都有權利直接調降產品價格,且損失必須由生產者承擔。」沈政憲對於通路商的強勢,相當不以為然,卻又無可奈何。

沈氏兄弟發現,把產品賣出去,比發明還要難;更遑論,在開始賣產品賺到錢以前,已經花了數百萬元,開模具生產樣品、申請維護各國專利,甚至出國參展。「口袋要夠深,否則還撐不到商品化,公司就要倒了。」沈孟儒說。

沈家三兄弟所遭遇的問題,也是所有獨立發明人的煩惱。


智慧財產局前局長蔡練生曾指出,全世界的專利案件中,真正能商品化的比率並不高,歐、美、日大約三%,台灣也只有一%;而商品化後,真的能夠行銷成功,直到收回成本,再實際賺到利潤的,台灣約只有千分之三的比率。

 

得化專利為商品 量產、包裝、行銷 挑戰重重


這說明了,一項新發明的技術、產品、應用,都只是起點而已,後續產品化所面臨的一連串挑戰,包括:量產技術、產品包裝、行銷通路,甚至打造出品牌特色,才是這項發明能否發光發熱、帶來價值與利潤的關鍵。

中華創新發明學會教育訓練講師,也是「發明家」兼「創新發明教育」推廣者葉忠福說:「專利不等於商品化,商品化不等於利潤。」要突破那千分之三商品化的成功率,對發明者來說,每一關都是一門學問。

舉例來說,「be*U」創意館創辦人,也是聯合大學工業設計系教授徐義權所設計的鞋子,相當受到消費者喜愛,他自闢門市通路,順利大賣,卻陷入「供不應求」的窘境。「因為一旦進入大量生產,產品品質就會下降。」徐義權說,為了不讓客人等太久,只好採用半規格化產、半客製化的折衷方法,解決量產問題。

 

得考量市場需求 四要項評估專利商品化可能


事實上,要提高發明與專利轉換成商品的成功率,並不困難,最重要的是發明者能放下執著,不一廂情願地放大自己的點子;而是先找合作廠商洽談有「待解決的問題」,或未來「具有市場的新商品」,再針對問題或新商品去發明。

曾任發明人協會理事長的陳鴻偉認為,誤解專利的價值,以為自己嘔心瀝血的傑作都應該大受歡迎,是發明人最大的枷鎖。曾經有發明人,開心地分享他發明了一個會「飛」的別墅,萬一遇到土石流可以免於被掩沒的危險。雖然很新鮮,「但一般別墅市場就不大了,更何況會飛的別墅?」陳鴻偉直言。

從市場端出發,發明作品數量可能會減少,但可以確保發明完成後,其專利商品化是可被實現的,發明人也不會白費力氣盲目發明和申請專利,形成不必要的浪費。

葉忠福則提供發明人四個面向,作為發明專利商品化可行性評估的參考。第一、資金。除了自有資金外,是否有人脈可以提供協助,或取得貸款等;有不少創投公司也會願意投資具有發展潛力的產品,端看發明人的提案與談判能力。

第二是技術。必須評估創新技術的成熟度,確認在市場上的特殊性;第三是生產,必須評估生產的必備條件,確保品質與可靠度,尋求可靠的代工廠商,或乾脆自己投入生產;最後是市場方面,市場的規模大小決定產品的行銷廣度與深度,多數發明人是以技術為本,行銷宣傳是最大弱點。

陳鴻偉分析,商品化的過程有四個主要力量,發明人、生產者、投資者以及通路商。發明人該拿到整體利潤的四分之一,不該因為貪心而壓縮了其他人的生存空間,到最後會反撲回自己身上。

 

個人發明家的時間、精力、金錢資源是有限的,必須把各方資源做最有效率的運用。葉忠福說,「發明就是要以創新變現金,用智慧換機會。」善用各種管道與資源,做好完整的規畫準備,才是發明人可長可久的生存發展之道。


別陷入獎牌迷思  商品化才是王道

 

台灣在各大發明展中,總是獲得相當好的成績,獎牌無數,但這樣是否就等於國家的「創新發明」能量呢?

 

不少發明家就直言:「不要迷信於得獎的光環,因為真正的競爭力在於能不能商品化!」據了解,目前全球出現了許多新國際發明獎,而這些新主辦單位目的之一,就是爭取來自世界各國參賽者的手續費及相關雜費。而偏偏部分發明展根本不具公信力,獎項的鑑別度也很低,這也正是何以許多真正具備發明軟實力的大國,未必會是發明展的常勝軍。畢竟他們秉持著「寧缺勿濫」的想法,只選擇參加歷史攸久、具國際地位的發明展,而不會盲目地參賽。因此,一個國家的發明獎得獎數,未必等同於其真正的發明實力。

 

此外,台灣也有不少學術機構,特別是科技大學,幾乎是傾全校之力,投入參加發明競賽,所贏回的獎牌,成為學校招生的宣傳、老師的教學研究成果,以及學生們日後甄試研究所,豐富備審資料用。2011年參加國際發明展的作品中,就有大約70%是學校師生的作品,而今年1至6月參加國際發明展中,來自師生的作品更高達85%。但實際商品化成功者並不多,其原因就在創作前,並沒有真的觀察市場,既然不符合市場需求,當然專利商品化轉換率會很低。

 

「也難怪會有人覺得發明展,某種程度像學校『科展』。」聯合大學工業設計系教授徐義權說,因為學生缺乏對產品的想像與熱忱,只當成做作業,因此並不熱中推銷自己的研究發明。

 

因此,當台灣在海外的發明展發光發熱之際,產、官、學界更應正視光環底下的結構問題。得獎固然可喜,但更應重視的是後續的商品化,以至於利潤化的工程,才不致浪費了發明家的創意。
(李建興)

 

發明人的諮詢管道
1.「專利加值輔導顧問服務中心(TWTM)」,可以協助發明人找尋合作對象,及商品化過程的輔導。
電話:03-5917711
網址:http://www.twtm.com.tw


2. 經濟部技術處推動「小型企業創新研發計畫」(SBIR),鼓勵國內中小企業加強創新技術或產品的研發,培育國內新興中小企業。
電話:0800-888-968
網址:http://www.sbir.org.tw


3. 台灣傑出發明人協會,提供發明人資訊交流平台。
電話:02-2305-6716
網址:http://www.inventor.org.tw/

延伸閱讀

億元大戶肺癌末期,擁100張台積電、100張鴻海,如何贈與妻子最省稅?遺產律師:做錯1件事,多被課稅550萬

2024-03-27

婦科名醫林禹宏罹血癌、裝葉克膜換肺,大病5年重生體悟:後悔從前只顧拼命賺錢,人生徒留遺產和遺憾

2024-04-01

邱瓈寬恩師上億遺產「不給家人一毛錢」,弟妹拿不到特留分?呂秋遠:立遺囑,你必須知道的10件事

2024-04-24

當初大哥買房拿走2千萬,如今爸爸遺產剩8千萬還要分他嗎?繼承要懂的事:生前贈與分2情況

2024-03-28

遺產不是子女均分繼承就公平!給全天下父母忠告:把錢留給照顧你、最孝順的孩子「才是真正的公平」

2024-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