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工研院奧斯卡獎」美稱的工研菁英獎,日前公佈年度五項金牌創新技術。其中一項搭上近期最熱門的AI熱潮,協助超過10家晶圓代工、IC設計等業者建立國產自主的AI人工智慧設計能力,只要在電腦鏡頭上裝上晶片,當使用者眼神渙散、分心時,電腦便可自動啟動省電模式,拉長運行時間。
在今年的工研菁英獎得獎名單中,有二項豐碩的產業化成果加上三項「全球首創」的創新技術,涵蓋生醫、AI、5G等重要應用領域,展現工研院以價值創新,為產業先行,布局臺灣下世代產業發展的研發實力。
首先,獲「產業化貢獻金獎」肯定的兩項技術,分別是:「創新眼科CRDMO產業化服務平台」與「AI晶片國產自主,由核心價值啟動應用生態」,其中,後者已協助超過10家晶圓代工、IC設計等業者建立國產自主的AI人工智慧設計能力,助力產業迎戰5G時代新商機。
AI有多聰明?抓到你分心,電腦自行啟動省電模式
工研院指出,此次開發的AI核心晶片,同時包含其上的演算方案與應用方案,該晶片可以很容易導入現有的電子產品中,讓本來沒有AI功能的電子產品(鏡頭或行動裝置)都具備AI功能。
▲工研院「AI晶片國產自主,由核心價值啟動應用生態」,發展關鍵IP晶片矽智財,榮獲產業化貢獻金獎肯定;協助超過10家晶圓代工、IC設計等業者建立國產自主的AI人工智慧設計能力,助力產業迎戰5G時代新商機。(工研院提供)
電子產品有了AI功能可以怎樣加強工作效率?工研院電光所組長莊凱翔舉例說明:「AI可以判斷人的專注程度,如果正在專心工作,電腦可以運行快一點;如果使用者已經不專心了,就會啟動節電模式,以讓它運行更久一點」。
目前工研院已就此專案與國際大廠成立實驗室,提供全流程設計服務,為雙方歷年最大規模合作案。
另一方面,獲得「傑出研究獎」金獎的則有三項技術:全球首創的「治療濕式黃斑部病變眼藥水」,透過「滴劑式」藥物治療,能取代現行「眼內注射」的治療方式,可望提升臺灣眼科藥物的自主開發技術量能與市場產值。
「眼底影像人工智慧判讀技術」不僅可偵測出糖尿病眼底病變,還有心血管疾病AI風險預測模型,可完善糖尿病患全面性照護。
「新世代毫米波PI/液晶高分子軟性電路板材料技術開發」是全球首創將含氮的可溶性元素導入液晶高分子(LCP)材料中,取代傳統PI膜材,將助攻臺灣5G關鍵技術發展。
治療濕式黃斑部病變 工研院用眼藥水取代直接打針
罹患濕式黃斑部病變的患者,輕者視野有缺損、重者可能失明,目前主流的治療方式是病人必須定期(每個月或每兩個月)去醫院,接受眼科醫師直接進行眼睛注射的治療。
打針已經是令人害怕的一件事,更何況打針的部位還在眼睛,病患巨大的恐懼感可想而知。
此外,直接進行眼睛注射還可能有出血、感染與眼壓上升等風險,且因為需要眼科醫師才能執行,病患必須經常跑醫院才能獲得治療。
▲工研院全球首創「治療濕式黃斑部病變眼藥水」,
然而,工研院領先全球首創的「治療濕式黃斑部病變眼藥水」,可透過「滴劑式」藥物治療,用點眼藥水的方式、不用打針,就可以讓藥物直接抵達病灶,病患也可以自己點眼藥水,不需要每個月往醫院跑。
工研院生醫所副組長鄭淑珍分享:「此技術我們認為將是全球最便利、治療濕式黃斑部病變的方式,在國外也已經進入了臨床實驗二期」。
工研院歡慶50週年 劉文雄:往三方向創造新價值
今年適逢工研院50週年,工研院院長劉文雄表示,過去臺灣產業經濟轉型的每個轉捩點,工研院都扮演關鍵角色。
展望下個50年如何持續成長轉變,在經營策略上,工研院將透過「企業管理」、「數位轉型」、「國際鏈結」三個方向,幫助組織文化轉型,孕育企業DNA,創造新價值。
在研發策略上,工研院將秉持「研發以市場為導向」的思維,重新思考問題,進而找到新的解決方法與商機,幫助產業從技術創新邁向價值創新,像是本次獲得工研菁英獎的五大金獎,就是秉持創新思維,成功為產業解決痛點,開拓新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