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etf推薦 退休金 00939 通膨 存股推薦

CES 2024

CES 2024

陳怡如、王珮華

科技

Shutterstock

2024-02-19 09:00

趨勢前哨站美國消費電子展(CES),堪稱年度科技風向球,CES 2024幾乎與AI畫上等號,AI無所不在 AI Everywhere。

AI顯示器及娛樂、智慧機器人、運動科技、數位健康四大主軸,勾勒未來全球科技產業發展的新藍圖,各項創新應用帶動成長新動能。

直擊CES 2024!

無所不在的AI世界

 

全球最大的消費科技產業盛會CES,堪稱年度科技風向球,毫無疑問,AI是驅動未來科技發展的火車頭,「CES 2024幾乎與AI畫上等號,AI無所不在(AI Everywhere)!」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組長趙祖佑說。

 

根據Gartner統計,全球總體電子產品出貨值,在2023年至2027年已達7%的年複合成長率,其中在AI帶動下,伺服器、車用電子產品及工業電子產品的成長最多。但工研院指出,受到通膨壓力、俄烏戰爭未歇、疫情延續等多重不確定因素,全球消費電子市場成長普遍放緩,期待創新應用能帶動電子產品出現新的成長動能。

 

在今年CES展上,各大廠特別強調透過AI晶片運算來提升亮度、對比及色彩表現的顯示面板,甚至搭配觀影環境提供最佳的畫質呈現。

在今年CES展上,各大廠特別強調透過AI晶片運算來提升亮度、對比及色彩表現的顯示面板,甚至搭配觀影環境提供最佳的畫質呈現。

 

四大科技主軸 點出未來趨勢

 

CES 2024展示各種AI生態系與應用場域的落地,從去年引發話題的生成式AI,今年則驅動個人運算變革重回CES展會,帶來AI PC(AI個人電腦)話題;與此同時,創新科技主題仍然吸睛,包括智慧車輛、全方位健康、智慧居家都是展覽重點。

 

趙祖佑歸納CES 2024的四大科技主軸:第一,生成式AI驅動個人運算裝置革新。PC大廠紛紛推出AI效能的PC,具備高速運算、低延遲以及更智慧化的語音辨識、圖像處理等功能。AI PC將於2024年開始百花齊放,應用上逐步從企業走向個人終端,英特爾預估2025年後AI PC將超過1億台,2028年AI PC將占市場8成左右。

 

第二,創新移動載具與使用體驗新模式。各種多元載具的自駕/電動化,以及車內創新人機互動體驗,突破傳統車體既定設計,並結合生成式AI、創新顯示與互動,進行即時智慧化與個人服務。

 

第三,健身及身心健康生活之全方位提升。不只著重生理健康,更看重包含心理的「全面體適」(Total Wellness),各種居家、身心健康的完整感測方案,以及運用各種創新穿戴裝置提升健身效率,與更為沉浸的健身過程。

 

第四,永續與綠色消費生活的落實。透過數位與材料技術創新,與消費者日常生活結合,像是居家能源使用與管理、飲食習慣等,讓永續生活更容易且深入貼近消費者。

 

影像新體驗 大面積、透明與3D顯示應用

 

顯示技術一直是CES的重點,目前智慧育樂面板仍是市場最大,但車用成長性則最高,預估車用面板產值將在2026年成長至百億美元規模。未來AI也將創造顯示面板新的影像體驗,「AI顯示已實際落實在智慧育樂、智慧移動和智慧商用三大場景,」工研院產科國際所經理董鍾明說。

 

在智慧育樂上,往年均透過改善材料、結構,提升產品畫質效能,今年各大廠特別強調透過AI晶片運算來提升亮度、對比及色彩表現,甚至搭配觀影環境提供最佳的畫質呈現。在智慧移動上,更多40吋以上的大面積面板上車,未來車內顯示面板面積將倍數成長。在智慧商用上,透明顯示應用想像空間大,包括戶外展示、車窗導覽等;此外3D影像顯示也將邁入新里程碑,可實現未來虛實融合的各項應用。

 

健康及運動科技也一直是CES的重點項目之一,以往廠商均透過設置更多的生物、光學或各式感測器來達到更廣泛的應用範圍,CES 2024則轉向消費端醫療產品偵測功能多樣化,並將複雜的檢測儀器設計成簡單易用的電子產品型態,更易受到消費者接受。董鍾明也觀察,今年更強調利用AI分析針對某一族群,如長者、女性、病人及身心障礙者,提供更專業精準的感測應用產品。

 

SDV成新趨勢 改寫汽車產業競爭格局

 

每年CES都是創新車用科技的兵家必爭之地,工研院產科國際所分析師王宣智指出,「智慧駕駛艙、顯示與AI整合應用已成為今年展會的重要亮點。」車內感測器與駕駛艙為汽車第三空間創造了更多商機,各個領域的企業都試圖在智慧駕駛艙中尋找未來的發展機會。

 

此外,汽車作為軟體載具(Software-Defined Vehicle;SDV)的概念興起,意指讓車子不回原廠,便能實現重新設定或更換軟體。舊有車廠在新概念不再擁優勢,汽車供應商將從不同角度切入新的車用市場,在CES 2024上,已出現SDV服務公司,涵蓋汽車設計到生產規劃,目前營運模式則是與傳統汽車製造商合作。

 

在實現汽車科技方面,晶片也發揮重要作用,Intel、AMD等各大晶片製造商紛紛進軍汽車晶片市場,「汽車晶片的多樣化與SDV架構可望改變當前的汽車產業競爭格局,成為平台與生態系的競爭。」王宣智說。

 

未來,智慧家庭也將變得更加重要,隨著AI應用漸增,智慧家庭應用已不再是科技展示,而是可能改變生活,更直覺、節能、智慧、無所不在的操作,成為推動智慧家庭應用的核心,而生活更加便利的同時,安全議題也成為智慧家庭解決方案的重要考量。

 

減碳關鍵部門

淨零風潮唱旺建築改造商機

 

人類生活與建築密不可分,人們「若不在建築裡,就是在前往下一個建築的路上」,建築物所消耗終端能源占35%,碳排占全球總排放量的37%,是主要碳排來源。在2050淨零排放的共識下,建築物減碳成為各國積極推動的要項。

 

以去年底舉辦的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8)為例,因應氣候暖化,建築空調需求大增,63國簽署「全球冷卻行動承諾(Global Cooling Pledge)」,要求各國以2022年為基準,至2050年減少68%以上的冷卻碳排;而國際能源署(IEA)的「2050淨零排放路徑」,則規劃2030年起,所有新建築都要是零碳就緒建築(Zero-carbon-ready Buildings),至2050年,85%建築成為準零碳建築。

 

我國在2022年底公布《2050臺灣淨零排放路徑》,也將建築列為四大關鍵減碳部門。設定2030年,讓公有新建建築物達成建築能效1級或近零碳建築(Nearly Zero-Carbon Buildings);2040年,50%既有建築物更新為建築能效1級或近零碳建築;2050年,100%新建建築物及超過85%建築物為近零碳建築。最終,讓整體建築耗能降低5成,再搭配再生能源,達成建築淨零目標。

 

建築節能

建築節能改造需求將從過去的單一設備,如空調、照明改善,轉變為全盤考量整體建築能效,而能夠提供全面節能減碳、永續經營解決方案的顧問公司,會更有競爭力。圖為德國弗萊堡的弗班(Vauban)社區,該社區以極低能耗的「被動式能源住宅」(Passive House)聞名。

 

公有建築以法規範 公署社宅能效2級起

 

「政府推動建築淨零的原則,是由公有建築帶頭,引導民間跟進,也就是公有、新建建築以法規規範,民間、既有建築採鼓勵、補助為主,」工研院綠能系統與環境科技研究所副組長余培煜說。

 

去年7月起,政府已要求公有新建辦公、服務類建築,申請綠建築,並取得建築能效2級以上,並逐年擴大適用範圍;新建社會住宅也須取得能效標示1級以上,「高雄市鳳翔安居、崇實安居兩處社宅,則是更高階的1+級近零碳建築。」至於公部門既有建築,余培煜表示,政府今年將投入4.38億元,補助建築節能改善,或安裝再生能源、儲能設施,擴大建築減碳的進程。

 

建築能效

 

民間建築多元補助 綠色商辦租金看俏

 

民間建築目前尚無法規強制,而是採取多元補助,鼓勵低碳轉型。如節能家電補貼、節能家電貨物稅減徵、節能績效保證(ESCO)專案、碳權獎勵等,新建築取得一定等級的綠建築標章,也可獲得較優惠的貸款利率;淨零風潮下,企業自身也會基於供應鏈要求、ESG需求、碳費壓力,主動改善或興建淨零建築。

 

余培煜進一步說明,首先是參與淨零倡議的跨國企業,在選擇辦公場所時,會優先挑選綠建築、低碳建築;還有品牌大廠對供應鏈的淨零要求、上市櫃公司編制永續報告書、以及碳費開徵的壓力等,都推升綠色商辦的需求,租金也水漲船高,「新建綠建築標章商辦,每坪租金行情溢價多達5成,相反的,不是綠色商辦未來可能乏人問津。」

 

建築能效

 

先新建後改造 建築商機陸續發酵

 

臺灣每年新建築僅3%,其他都是既有建築,預計到2030年,公有新建築須100%取得能效標章,營建、建材、節能設備、建築設計是最先受惠的一群;2030年後,既有建築將迎來龐大的節能改造商機,能效管理系統、再生能源、儲能系統後續都會雨露均霑。

 

從建築碳排來看減碳商機,約四分之一來自房屋興建與拆除,即所謂的蘊含碳(Embodied Carbon),包括建材開採製造、運輸、現場施工、與拆除的耗能與碳排放。主要透過低碳材料、低碳工法及建築結構合理化等來減少碳排,低碳水泥、預鑄工法,都是廠商布局重點。

 

建築使用排碳多 隔熱、能效改善需求大

 

建築碳排四分之三來自使用期,即所謂的營運碳(Operational Carbon),包括建築日常秏能與碳排放,可透過主動或被動節能手法來降低碳排,搭配再生能源,甚至可達零營運碳的境界。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資深研究員林素琴表示,「被動式節能」主要在提高建築的絕緣效果,藉由隔熱、遮陰或通風,減少屋外冷熱空氣流入室內,降低供暖、冷卻需求,以提高能源效率。歐盟國家藉由提高絕緣可降低多達45%的最終能源使用。

 

「主動式節能」是透過提升建築中耗能設備的能效,達到節能目的。IEA《2023能源效率報告》指出,能效提升一倍,可減少三分之一的能源費用,連帶降低50%排碳,因此近年全球建築業在能效上的投資逐年走高。工研院產科國際所資深產業分析師李宏俊表示,從2022年至2026年,與能源效率相關之照明、空調、通風系統、能源管理系統等市場,年均複合成長率從2.8%到14%不等,市況發展蓬勃。

 

照明市場

 

主動式節能投資效益明顯 較受青睞

 

「一般來說,被動式節能涉及通風、採光、遮陽、隔熱等外殼相關設計,不易與既有結構整合,投資回收偏長,」余培煜說,主動式節能在新建、既有建築都有明顯節能投資效益,且比較容易量化,施工上的限制也小,較受青睞。

 

至於比較老舊的建築,余培煜指出,比較有被動式節能的改善空間,改善後一方面舒適度提升,也能收節能效益。「近年國內節能建材品項大有擴展,玻璃隔熱貼膜、節能窗,是相對簡便,且能滿足節能需求的被動式作法。」

 

要達淨零建築目標,再生能源與儲能系統也不可少。「不過,現行國內外淨零建築都要求先達到『高能效、深度節能』,再追求『儲能/創能』。」余培煜說明,2023年拍板的《再生能源發展條例》,就規定屋頂面積300坪以上的新建築,必須裝置太陽能板,為建築創能的法制化開啟先聲。

 

節能、創能新科技 助產業迎淨零商機

 

淨零建築商機已啟動,工研院在建築的節能、創能都有相關創新研發。在節能方面,「耐候隔熱節能塗料」可將太陽光紅外線熱能反射,反射率超過90%,可以讓室內降溫攝氏2至4℃,節省空調用電10%以上,且有壽命長、抗污性強的特色。

 

吹冷氣搭配吊扇,就可將冷氣調高2℃,還能維持同等涼意,達到省電效果。工研院的「創新低碳節能吊扇」技術,以超高效率翼型扇葉、無稀土超高效永磁馬達驅動,較傳統吊扇減碳最多達65%,是全球最低碳排吊扇,並獲得全球首例吊扇碳足跡減量標籤,現已建立自主示範生產線,攜手產業搶攻全球2億套吊扇市場。

 

屋頂光電入法,該裝什麼太陽能板,才能用最少的面積發更多的電?工研院首創「穿隧氧化層鈍化接觸(TOPCon)太陽電池」,可降低電子電洞的載子再復合,有效提升光電轉換效率,比起傳統太陽電池多1%到2%,能節省10%以上用地面積,適合臺灣環境,能源回收期也大幅縮短。

 

關注減碳評估體系發展 轉型解決方案顧問

 

面對從現在到2050年,近30年的淨零建築商機,余培煜認為,產業應持續關注目標市場的減碳評估體系發展,適時取得產品材料節能、低碳、環保認證,以使產品性能合乎評估體系的需求,「必要時可加入特定環保倡議,或投入供應鏈碳盤查,以維持自家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余培煜進一步說明,隨著建築能效標章系統上路,節能改造需求將從過去的單一設備,如空調、照明改善,轉變為全盤考量整體建築能效,甚至整合規畫再生能源、日常營運管理,協助客戶取得能效標章、達成環保倡議,轉型提供全面節能減碳、永續經營解決方案的顧問公司,會更有競爭力。

 

此外,建材與家電業者也應持續朝低碳、高能效方向發展,讓建築師在設計與建造階段,有機會採用節能建材與高效設備;營建與裝潢業者可進一步探討低碳工法、建材輕量化、模組化、可回收等永續策略,與客戶攜手邁向嶄新的永續世代。

 

想了解更多 CES 2024 及淨零建築精彩報導,請看2月號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

延伸閱讀

存股50張00929...股價一路漲16→20元,重新加碼的3個理由!高股息+勞保退休金,月領4萬簡單過生活

2024-04-12

統帥、富凱大樓震到傾斜,7以上地震還會出現?15小時餘震暴增180次 氣象署示警:只是剛開始

2024-04-23

台積電(2330)宣布調薪!平均幅度3%~5%「略低外界預期」 員工們最期待還是這「大紅包」

2024-04-22

台灣餐飲龍頭無預警倒閉500員工失業 牛角燒肉、胡椒廚房都它的!「上班上到一半」被通知不用來了

2024-04-24

勞退為何越來越多人「不急著領」?超大紅包「放5年多70萬」 專家:2種人理財最合適

2024-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