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006208 00900 00896 天氣 AI

成功老化

成功老化

鄒明珆、王珮華

科技

工業技術與資訊

2024-03-19 17:31

老化是不可避免的現象,如何樂活延壽、成功老化,是高齡化的新挑戰,也開啟醫療照護新商機。

搶攻超高齡商機

創新醫材精準守護長者健康

 

人口高齡化是世界趨勢,聯合國統計,全球65歲以上的高齡人口可望從2021年的7.6億人,增加到2050年的16億人,屆時包括中國、美國與西歐先進國家的高齡人口比例均超過3成,帶動的醫療相關市場相當可觀。工研院產科國際所IEK Consulting指出,在高齡化結構下,全球醫療器材市場規模,將從2022年的4,833億美元,成長到2025年的5,897億美元,年均複合成長率達6.7%,吸引各方業者搶進。

 

為協助臺灣產業掌握高齡社會商機,同時協助國人成功老化,工研院生醫與醫材研究所所長莊曜宇表示,工研院跨領域鏈結資通訊(ICT)產業及醫療體系,朝「智慧醫療」、「健康照護」兩大次領域發展;在醫材開發上,也因應高齡化趨勢,針對市場需求與痛點,提出精準解決之道,提升產業附加價值。

 

鏈結資通訊與醫療 促ICT大廠跨足高階醫材

 

獲得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R&D 100 Awards)與愛迪生獎(Edison Awards)雙料大獎的「智慧射頻熱消融系統(iRFA)」,即是整合ICT與醫療的例子。該技術以系統內建的影像導引功能,讓電極針穿刺到治療標的,進行局部消融治療。iRFA結合「超音波影像」和「方向可調式電極針」兩大創新技術,並運用演算法自動計算消融範圍,達到精準入針、精準治療的目的,病患手術時間平均節省35%、消融範圍誤差低至2%以內,大幅提升手術安全性、精準性及降低復發風險,未來可擴大應用於肺部、乳房、腎臟腫瘤等更多元病灶治療。現已技轉仁寶電腦,並通過美國、臺灣上市許可,促成ICT大廠跨足高階醫材的成功案例。

 

OCT技術精準守護 巴金森氏症手術治療

 

好發於中老年族群的漸進式神經退化疾病-巴金森氏症,常見症狀包含顫抖、重心不穩等,嚴重影響生活品質。目前全球約有940萬患者飽受此病所苦。根據衛福部健保署統計,臺灣巴金森氏症患者約7萬多人,每年以2,000人的速度持續增長。

 

巴金森氏症初期治療以服藥為主,約5到8年會遇到藥效減弱的問題,「腦深層電刺激手術」成為主要治療方式。此手術運用電極植入「深腦核區」,以電流刺激調節腦內不正常的神經放電訊號。深腦核區僅米粒大小,十分仰賴醫師「聽音辨位」,且有高達40%的植入偏差率,一旦偏差則可能導致效果不佳或情緒障礙等後遺症。

 

工研院「微創式顱內OCT術中輔助導引技術」,結合光學同調斷層掃描(OCT)光訊號,可在開刀時提供顱內斷層影像及組織辨識,解決術中因腦位移造成定位不精準的問題;同時採用世界最細顱內OCT掃描探針,直徑僅0.63毫米,搭配雙層鋼管設計,減少破壞組織、降低發炎機率和漏電風險,操作起來更安心,加以AI人工智慧判讀,提高手術成功率。現已取得美國、日本、臺灣專利,預計於2024年成立新創公司。

 

微創式顱內OCT術中輔助導引技術

工研院鎖定巴金森氏症手術,開發出「微創式顱內OCT術中輔助導引技術」,可減少破壞組織、降低發炎機率和漏電風險,提高手術成功率。

 

結合跨領域專業 助傳產搶高齡市場

 

高齡與運動風氣日盛,無形中增加運動傷害風險。工研院研發的「軟硬組織整合之編紡人工韌帶」,整合生物醫學、材料化工、紡織3方專業,開發出具有高人體相容性的生物陶瓷,與聚酯塑料(PET)混合成高分子複合材料,取代現有的純PET人工韌帶,塗布膠原蛋白,更適宜組織生長,且可承受逾300公斤力道,為需要重建韌帶的高齡者,提供了骨整合及支撐強度更高的人工韌帶選擇。這項新技術將化纖編紡產業優勢應用到醫材上,讓原先一條不到20元的鞋帶,變身一條8萬元的人工韌帶,促成紡織品的高值化。

 

隨著年齡增加,骨盆底肌肉也會老化鬆弛,導致泌尿系統器官脫垂,造成漏尿困擾。針對此一需求,工研院創新研發的「生醫高分子組織修復支撐複合網片」,以「特殊織法將PET編織後,再添加膠原蛋白」的解決方案,改善現行醫材過硬、易致發炎等問題,打造出密度小、輕量化、適合細胞貼附的複合網片,大幅降低副作用,提升中高齡民眾的生活品質。

 

超高齡社會就在眼前,如何活得久,還要活得好,科技是不可或缺的一環。工研院攜手產業跨域創新,提升產業附加價值,不僅把握全球高齡商機,更助攻臺灣社會邁向成功老化的目標。

 

想了解更多 成功老化精彩報導,請看3月號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

延伸閱讀

光繳稅就6400萬!八年級低薪宅宅每天盯盤17小時,翻成交量5千億當沖股神:我不怕賠錢,只怕自己無法突破

2024-04-01

中華電、大成、台肥...主力最愛的「股票田僑仔」資產概念股該怎麼買?張真卿:1情形千萬別進場

2022-11-23

台股傳奇交易員!巨人傑17歲進股市、本金只有1萬,31歲翻成交量5千億超級散戶:即使賠1元也要找出原因

2024-03-27

判斷「主力股」要看成交量!法人圈打滾超過25年交易員「等他們囤夠所需股數時,股價就會飆漲」

2024-03-27

不想被外資、主力當韭菜 又不易看出財報數字的魔鬼 該怎麼辦? 只有「童叟無欺」的裸K不會騙你!

2022-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