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縣的願景,是成為台灣的科技首都與幸福竹縣。」新竹縣縣長楊文科擘畫的藍圖,成功典範獨步全國,縣府持續拓展AI與高科技產業鏈,以面對全球產業變革的浪潮,新竹縣正以前瞻性的戰略思維,致力於打造下一個台灣矽谷,AI智慧園區正是此一宏大願景的重要起點。
近年在全球半導體與人工智慧蓬勃發展的浪潮中,新竹縣以驚人速度推動AI智慧園區計畫,作為「五支箭」產業戰略之一,如今已率先射出成果,預計創造逾一千億元產值與四千個就業機會,逐步落實新竹縣推動高科技產業新聚落、打造台灣科技重鎮的願景。
「關鍵在於超前部署。」新竹縣產業發展處長陳偉志指出,早在二O一八年AI尚未成為全球趨勢前,楊文科縣長即展現前瞻眼光,開始推動AI智慧園區的整體佈局,隨後更於短短四年內完成都市計畫變更、產業用地報編、環評、工程與招商五大核心任務。「我們每年列出工作檢核點,採用扁平化作業,加速跨局處溝通,才能如期完成任務。」
打造AI產業新聚落 新竹縣智慧園區千億產值起飛
AI智慧園區招商成果斐然,四大企業進駐迅速到位,展現新竹縣府在招商策略上的前瞻眼光與精準定位。智邦科技於二○二四年十一月率先進駐,作為「五支箭」政策的首發代表,象徵AI智慧園區正式啟動。普生於今年五月啟用竹創大樓,緯創資通預計六月開幕,義隆電子則預計於二○二六年完工啟用,產業聚落效應已逐步成形,園區可望創造超過千億元產值與逾四千個就業機會。
相較於新竹科學園區定位,新竹縣將AI智慧園區規劃為兼具「智慧研發與設計示範」、「產學合作與技術交流」、「友善環境與產業群聚」三大核心功能的產業新創基地。
在「智慧研發與設計示範」方面,縣府已於產業支援用地(產二)規劃興建「願景館」,預計二○二七年落成,將設置共享辦公室、研發空間與新創育成中心,提供創新技術測試與驗證的場域,加速研發成果商品化。
於「產學合作與技術交流」層面,縣府攜手縣內十所大專校院,打造從教育端到產業端的完整育才體系,並規劃設置AI教育展示區,推廣人工智慧在生活與產業應用中的多元場景。
在「友善環境與產業群聚」方面,園區強調與周邊科技園區的產業互補與資源整合,進一步強化群聚效益與供應鏈協同。縣府亦積極建構多元資源媒合平台,協助在地新創爭取資金支持,促進技術、人才與資本的良性循環,打造具韌性的創新生態系。
此外,縣府也規劃結合地方型SBIR計畫,與企業建立長期合作模式,透過共同研發、示範場域與資源共享,協助中小企業加速技術升級與智慧轉型,全面推動區域產業動能進化。
智邦科技於113年11月率先進駐AI智慧園區,為縣府「五支箭」政策打頭陣。開幕當日,縣長楊文科植下原生樟樹,象徵永續深耕、扎根新竹。
普生股份有限公司「竹創生技大樓」正式於114年5月啟用,新竹縣長楊文科(右)向普生公司董事長林宗慶(左)致意。
區域聯盟串聯桃竹苗智慧走廊
新竹縣的產業版圖不僅限於縣境內,基於地理鄰近性的優勢,縣府積極推動跨縣市的產業合作,透過參與桃竹竹苗「大矽谷計畫」平台與鄰近縣市共構產業走廊。從台知園區、生醫園區、竹科三期到竹北台元與昌益園區,縣內已形成以IC設計、生醫技術與智慧製造為核心的多元產業鏈結。
「當產業軸帶從桃園到湖口、新豐、竹北、竹東、寶山,甚至是竹南、頭份,產業間彼此合縱聯盟的合作模式,有助於形成更大規模的產業聚落效應。」陳處長強調,「縣府要做的,就是當好平台整合者。」
透過建立制度化的區域合作機制,新竹縣不只是科技產業的聚落,更是桃竹苗產業鏈的關鍵節點。未來配合中央推動捷運延伸計畫與十大交通建設,將可望打通園區之間的人流與物流系統,使新竹縣在區域聯動中發揮樞紐角色。
新竹縣產業發展處長陳偉志說明串聯產業廊帶有助於形成更大規模的產業聚落效應。
以人為本的宜居城市建設
科技發展的最重要關鍵,仍然是以人為本。深知要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宜居環境與教育資源缺一不可,縣府現正推動五大高中建設計畫,在基礎建設方面則已建立了穩定可靠的水電供應系統,為產業發展提供堅實保障。為了賦予科技城市文化的靈魂,新竹縣總圖書館、美術館以及會展中心、運動館等正在持續構畫及興建中,「軟硬兼具」的規劃,可望讓新竹縣成為科技與生活共融、產業與人文共舞的宜居城市。
AI智慧園區的成功建設,展現了縣府的執行力和遠見卓識,以及推動行政創新、產業升級、教育躍進與城市治理的全方位布局,更為台灣產業轉型升級提供了重要的示範。
「我們打造的不只是科技聚落,而是一座幸福、宜居,富有前瞻思維的城市。」正如楊文科縣長所言,在全球科技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新竹縣正以其獨特的產業優勢和創新活力,朝著打造下一個台灣矽谷的目標穩步前進,為科技產業發展持續注入動能與希望。
(新竹縣政府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