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企業研究院與臺大管理學院、臺北商業大學、臺大國際企業學系暨研究所、中華企經會等志同道合的機構,6月21日在臺大管理學院國際會議廳,舉辦《AI新時代的領導與治理》研討會,吸引200多位關心AI新時代多面向的學術、企業、科技、社會等多方面領導人及中高階主管等,共聚一堂熱烈討論。
面對AI浪潮席捲全球,中華企業研究院董事長盧明光在致詞時指出,人工智慧不再是科技圈的專屬議題,而是從家庭、職場到國際政經局勢都在談論的核心話題。
中華企業研究院董事長盧明光。(攝影:林韋伶)
小孩、老人、川普都在談AI 盧明光:成新時代管理挑戰
「不管是小孩、老人、媒體都在談AI,甚至美國總統川普去到中東,都在談AI、幫台灣拉生意。」盧明光強調,AI新時代的管理挑戰,已經滲透到台商策略、企業決策與個人競爭力的每個層面。
他指出,在地緣政治與美國關稅政策的雙重影響下,台商布局頻繁變動,「從中國移到東南亞,現在又要從東南亞到墨西哥、美國,什麼是對、什麼是錯都搞不清楚」。
在這個變局之中,AI不僅改變生產工具,更牽動整體職場生態。他直言:「我們每個人都擔心未來會不會被AI取代?」因此才以「AI新時代的領導與治理」為題舉辦研討會,希望在AI新時代,領導者與員工能得到啟發,養成更高的彈性與思辨力,唯有不斷調整思維與能力,才能在快速變動的局勢中站穩腳步。
企業導入AI兩大挑戰 胡星陽:數據、人才在哪裡?
然而,在企業試圖導入AI工具的過程中,臺灣大學管理學院院長胡星陽分析,可能面臨多項挑戰。
首先,胡星陽指出,大多數企業在引入AI技術前需解決兩個基礎性問題:其一是內部數據的準備與數位化程度,由於AI工具依賴完善的數據資料進行分析與學習,企業必須確保資料數位化以供AI有效運作。
臺灣大學管理學院院長胡星陽。(攝影:林韋伶)
然而,胡星陽強調,數據化過程可能是一項繁重的工作,尤其對於原本以書面形式保存檔案的企業。
此外,專業人才的缺乏也是一大困境,特別是中小企業,由於資金和薪酬競爭力不足,難以吸引具備AI技術知識的高端人才。因此,胡星陽觀察到,有部分企業選擇從內部培養具跨領域合作能力的人才。
胡星陽舉例,在醫療領域,奇美醫院透過醫生與資訊專家的合作,逐步引入AI技術,成功彌補了技術與專業知識之間的鴻溝。
另一方面,他則以美國的統計數據指出,儘管企業對引進AI工具躍躍欲試,但目前有約4成的企業,最終是以失敗收場。胡星陽以瑞典金融科技公司Klarna為例指出,儘管Klarna曾嘗試用生成式AI取代客服人員,但最終因效果未如預期而放棄該計畫,公司對外承認走得太快,最後重新僱用客服人員。
此外,胡星陽提到,一些研究揭示了AI模型可能在設計目標中出現欺騙行為,甚至可能做出未預想到的決策以達成程式的既定目標。這樣的情況凸顯了AI技術發展中潛在的倫理與安全性問題,其未來走向可能對全球科技監管和企業策略產生重要影響。
時碩黃亞興給建言 當稱職「老二」才能長久生存
時碩工業總經理黃亞興對於傳產業該如何迎接AI帶來的挑戰,則分析指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在一切企業運作中都是核心。他提到,企業的透明文化與願景的公開,能促進內部的信任與合作,為跨部門及國際化的組織搭建穩固的基礎。
時碩工業總經理黃亞興。(攝影:林韋伶)
他引用多位導師與同事的經驗,指出建立良好的員工激勵制度與長期合作關係是領導者應著重的方向,並進一步提到「領導者必須看長而非看短」,強調短期利益的犧牲往往是為了長遠發展。
黃亞興深入探討了科技在企業中的角色變化,尤其是人工智慧(AI)在職場、生產效率及創新上的顛覆性影響。
他指出,現代企業需要擁抱科技變革,並提到全球知名品牌,如Nokia與柯達,當初就是因為未能應對技術創新而失去市場主導地位。他呼籲當代企業應整合科技資源來提升生產效率、突破傳統瓶頸,並建立一個多元化的生態系統合作模式。
黃亞興在整場演講中,多次提到創造「被利用的價值」,他指出,企業成功的關鍵之一是在各自的市場中扮演稱職的「老二」角色,支持客戶並助其成長,而非單純地追求領先。黃亞興在最後,鼓勵同行者將目光聚焦於長期發展,並以「剩」者為王的理念,激勵大家應該比氣長,在全球化競爭中要求生存,首重提供一站式全方位服務。
第二,則是要擁抱新科技,並以利他為出發點,打群架成為產業領頭羊。第三,則要具備多元區域在地化規模經濟的實力與資本市場籌資能力。
AI能力激增不等於智慧 王之彥:決策要靠人腦補位
臺大國際企業學系主任王之彥則回溯AI技術的演進,指出類神經網路早被提出,但一直到2010年後,隨著電腦設備改良及海量數據的涌現,才迎來飛躍式進展。
他解釋,AI系統的能力增長並非線性,而是呈現所謂的「Emerging Ability」特性,即當參數量增加時,能力提升的比率呈現超線性的增長。
他以目前最具代表性的生成式AI——ChatGPT為例,闡述其透過語言接龍和注意力機制模擬人類對話的方式,展現了AI在語言處理方面的優勢。然而,他強調,語言能力是否等同智慧仍存爭議,同時指出AI的思維方式與人類存在本質性差異。
臺大國際企業學系主任王之彥。(攝影:林韋伶)
談及AI在實務中的應用,王之彥指出AI系統在專業領域中的表現,特別是在醫學影像辨識及自駕技術方面,已展現高度操作性,但其推論能力仍不足。
相較於人類可憑少量例證進行有效推斷,AI則需依賴大量訓練樣本才能達成同樣的目標。他進一步分析AI模型的局限性,包括長期記憶能力欠缺、面對環境變遷的適應能力不足,以及在多輪談判中因注重個別回答而缺乏整體策略性等。
此外,他重申AI在商業決策中的應用與挑戰。他說,商場決策牽涉多層次的人際互動及組織特性,AI在理解並分析人類行為方面屢有困難。尤其對於社會科學說的典型事實(Stylized Fact),AI學習表現差,甚至可能造成錯亂,他提醒必須慎重判斷其適用性。
他強調,AI的推薦多基於外部資料的分析模型,對案例的應用性未必全面可靠。他建議企業應該在導入AI系統時保持審慎,並通過專業知識對AI的結果進行再評估,以確保其符合實際需求。
AI治理的核心 林祺政:是「人」而非「機器」
在第二場研討會中,則以「AI治理及企業轉型的致勝策略」為主題,由國立臺北商業大學校長任立中主持。神通資訊科技公司協理林祺政在會中分享AI未來發展的趨勢,他舉了Sainsbury’s超市、Datadog、Bridgewater等的實例,說明AI能夠推動決策智慧化、流程自動化、提升人才能力,以及組織文化的轉型。
林祺政也以神通AI經驗、英國郵局、BMW來說明,AI是用來協助人、不是取代人,AI變革的核心其實是人,AI治理越來越強調價值建構。
林祺政舉出「紅皇后效應」來說明AI未來發展的特質,這是個全球性永遠的競賽,大家都須用盡全力精益求精,並且落實到生活、工作、管理、經營以及治理的各項活動中,以臺灣企業高度彈性、快速整合能力,AI的新未來正是臺灣企業大展身手的好舞台。
AI是超級摩爾革命 董澤平:沒跟上就等滅亡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講座教授董澤平,以策略管理及文化藝術經營的數十年經驗,提出以科技力╳文化力可以打造永續競爭力的主張。
董澤平認為,有AI成王,無AI滅亡,他舉黃仁勳「超級摩爾定律」的主張,AI運算效能將超越傳統摩爾定律,說明AI新時代生產力躍升、競爭力重組、組織圖再造、商業模式創新,已是企業無可迴避的衝擊,AI算力機連結如量子電腦等等新科技,啟動了AI革命。
數據主權是基礎建設,中美AI競爭的本質就是「數位霸權之爭」,主權AI是國家生存的必答題。董澤平指出,包括戰略規劃、人才組織、科技整合、治理倫理、持續優化在內的企業AI轉型關鍵策略,是一個整體性的價值到韌性的總體策略。
他並提出微軟、台積電、富士通的AI轉型策略及治理機制的實例,作為臺灣企業跨域整合、上進轉型、以AI創新力、人文智慧、人機協力來共創大未來的參考框架。
AI風險比你想的多 謝君豪:治理要靠整個生態圈
英國標準協會東北亞區營運長謝君豪,則帶來了AI全球脈動以及國際標準的發展趨勢,他分析企業對採用AI的信心及準備狀態,其中生命科學及醫藥產業、科技業名列前茅,AI代理、多模態AI、AI機器人、AI與智慧城市整合、負責任的AI等應用,固然為人類帶來許多空前的福祉,但也讓企業面臨諸多的風險與挑戰,例如數位轉型、網路安全、環境永續、人才組織、智慧財產、深度偽造、克服詐騙、法規遵循的挑戰等。
謝君豪也指出,AI治理的挑戰是生態系統的挑戰,企業高層必須持續關注前瞻布局、風險治理、落地實施、人才培育等層面,以確保永續發展及生態系統的韌性。
最後,中華企業研究院榮譽創會董事長陳定國主持綜合研討及閉幕典禮,和與會來賓在會中提出了許多珍貴的迴響及熱烈討論。
本文暫不授權媒體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