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etf推薦 退休金 00939 通膨 存股推薦

改造銀行就從官股銀行開始 P.100

改造銀行就從官股銀行開始 P.100

今年七月,國內金融機構重要人事,從交通銀行、華僑銀行、合作金庫、中華票券,到華南銀行高階人事都在一夕變天,從長榮集團的鄭深池趕走到交銀任職才一年的董事長梁成金,到僑銀董事長戴立寧在常董會開到一半時遭到撤換,再到任職中華票券董事長已七年多的薛維忠也意外下台。

之後,華票從董事長、總經理到副總經理全部換人,再到還有半年退休的華南銀行董事長簡弘道提前卸職,由民股原副董事長林明成繼任,由財政部主導的五家金融機構人事大搬風,被稱為是台灣金融史上的九二一大地震。


交銀、中銀、世華是三大績優生

去年五月扁政府成立,國內金融史上第一樁「綠化」個案是第一銀行董監改選中,由高雄市銀行出身的陳建隆擠下陳安治,成為第一個正式綠化的金融機構董事長,之後,扁政府的國政顧問之一林鐘雄卸下玉山銀行董事長職位,拿下交易所董事長,被視為是金融機構綠化的一大步,但是七月間的五家金融機構一連串換馬,規模之大卻是前所罕見。

這次人事搬風的源頭是合庫董事長李文雄屆齡退休。李文雄在十信風暴中因整頓十信有功,而出任台銀總經理,然後再膺選合庫董事長,這次屆齡退休,誰來接棒格外受矚目,外界原本以為總經理蔡友才有希望扶正,沒想到顏慶章臨機一動,說服了去年才由農民銀行轉任交銀董事長的梁成金接掌,合庫雖是國內僅次於台銀的第二大行庫,但是梁成金到交銀才一年又轉戰合庫,不免令人感到意外,但是更關鍵的則是交通銀行董事長該由誰來做?

交銀在官股銀行中,向與中銀、世華銀行並稱三大績優銀行,尤其是交銀持有二十八家上市上櫃公司股權,潛在收益達二三○億元,這其中單是三三.五萬張聯電,成本只有三.二四元,更是令人矚目,而今年上半年交銀獲利達二五.一三億元,每股盈利一.○一元,達成財測目標五○.二%,到六月底前逾放比只有一.七四%,在官營行庫中,僅次於台北銀行。


沒有人認為鄭深池是金融專才

同時交銀也是僅次於中華開發的國內第二大投資銀行,更是國內唯一兼具商業銀行與工業銀行角色的銀行。交銀在投信及投資案大多負有政策性任務,在扶植國內產業經濟上更扮演了重要角色。交銀太重要了,在民營化過程中,券商出身的元大總裁馬志玲便斥巨資拿下一席交銀董事。而一向極具謀略的曹興誠更以聯電資金取得三.○七%股權,擁有一席常董、一席董事及一席監察人,國內財團為參與交銀經營可說是前仆後繼。

這次金融界的九二一大地震最關鍵的人事更迭,其實就是交銀,沒想到走了梁成金,交銀新董事長赫然是鄭深池,外界不但跌破眼鏡,也看出扁政府的「私心」。一方面鄭深池從來沒有投資銀行的經歷,另一方面,交銀參與的是高科技投資居多,鄭深池從出道以來一直在岳父的航空事業打拚,雖然人脈深廣,但沒有人認為他是金融專才。

現在位居金融要塞之地的交通銀行落到長榮集團手上,長榮集團不論是長榮航空或是長榮海運都是交銀的貸款大戶,而且高鐵三千多億元的聯貸案,交銀又是主辦銀行,阿扁將國家行局免費奉送給長榮集團,如何杜外界悠悠眾口?


金融問題已到動搖國本地步

我們支持財政部顏部長大刀闊斧的金融改革。台灣金融業這十年來潛藏的問題已非一日之寒,從股價來看,金融股股價的慘跌已到了動搖國本的地步,昔日千元歲月早已成為永不可能再來的歷史,造成金融產業天搖地動的根源是十年來的資產泡沫,銀行以土地及房地產為押品,造成的不良資產是傷害銀行經營體質最大的根源,純粹以銀行不良資產來看,一九九○年台灣股市上萬點的時候,銀行的不良資產只有三百億元左右,如今已增加到九千多億元。

而根據中華信用評等統計,台灣銀行業的問題資產占總放款比率一二%,下半年可能達到一五%,比起國內銀行業公開的逾放比五.八九%要嚴重許多,以國內十三兆元左右的放款餘額來看,不良資產應在二兆元以上。

這次標準普爾調降台灣主權評等,使台灣步日本之後,成為今年以來亞洲地區第二個國家主權評等被調降的國家,台灣的評等展望為「負向」,雖然財政部發布新聞稿加以駁斥,但是台灣金融業沉●已深,若不痛下重手,似乎難逃慘烈的金融風暴洗禮。

除了土地資產泡沫侵蝕金融業外,人謀不臧是搞垮金融體系的元凶。長期以來,台灣的銀行都是公營體制,一直到十年前開放新銀行設立,民營銀行才蓬勃發展。雖然政府當局積極推動銀行民營化,但是公營銀行迄今仍維持表面民營、骨子裡公營體制,因為財政部仍是最大股東。


世華經營權之爭必定白熱化

以彰銀為例,雖然民股張伯英已出任董事長,但是總經理張嵩峨仍代表財政部,財政部控有彰銀二二.五一%,再加上一銀控有彰銀四.七%,官股仍控彰銀二七.二一%。至於一銀,財政部仍有二三.七五%,再加上台銀持有一二.三五%,華銀持有四.三三%,官股仍控有一銀四○.四三%。華銀財政部股權只有二.九七%,但台灣銀行控三四.七八%,一銀有三%,官股比重仍達四○.七五%。

這次在僑銀與華票董事長換人上面發揮威力的行政院開發基金,目前是控有中國商銀四一.○九%的最大股東,也是持有華票一六.三七%的最大股東。這次戴立寧被撤換也是行政院開發基金發揮威力。

最大關鍵是中銀是華僑銀行持股一○.三六%的最大股東,行政院開發基金控制中國商銀,而中國商銀左右僑銀,在這種情況下,原本代表中國商銀出任僑銀常董的中小信保基金總經理的張鈞,便搖身一變為僑銀董事長,而代表中國商銀當僑銀董事的中國商銀總稽核林文隆,突然成為僑銀總經理。

這次派鄭深池入主交銀的財政部也是交銀持股三二.七八%,因此,交銀人事只要財政部拍板即可。目前財政部還可一手掌控的有世華銀行,目前台銀是控有世華七.一六%的最大股東,其次則是中國商銀的六.一八%,這兩大股東持有世華一三.三四%,已是世華最大股東。如果再加上台灣中小企銀的○.九七%,台銀的一.九四%,合庫的一.九四%,及郵儲的三.二六%,持股比率接近二○%,不過官股比率不高,這一年來,富邦集團以富邦人壽名義台面上已取得三.三一%股權,國泰人壽則有四.四五%,世華銀行經營權之爭,將來必定熱鬧可期。


銀行體系與民代關係複雜是敗壞之源

其他財政部可以掌控的銀行還有持股四四.九九%的農民銀行,及財政部持有六.一二%、台銀持股二八.一七%、一銀持股六.五一%的台灣中小企銀,及中銀持股六.四七%、合庫持股四.八八%、台北銀行持股五.四%的國際票券。這些財政部可以掌控的銀行,除了中銀、交銀及世華以外,大多數銀行逾放比皆逾五%,最嚴重的如台企銀逾放比衝高到八.八六%,股價才會一口氣掉到五.六元。

過去公營行庫一直都是政治人物的禁臠,一者是官股董事長與董監事都是退職官員、民代,都是政治酬庸居多,在俞國華掌控央行的年代,官股董事長都是中央銀行的局處長,像交銀從謝森中、梁國樹,到俞政、梁成金都是央行出身,華票董事長從錢龍韜到薛維忠都是央行局處長出身。

到了宋楚瑜入主省政府,省屬行庫又都是宋楚瑜人馬,像台銀總經理汪國華、銀董事長蔡茂興都是明顯例子。宋楚瑜的愛將唐啟明當省府社會處長時,還曾兼任彰銀董事。

既然官股掌控銀行經營,想要當上銀行董事長、總經理的人必須要有良好的黨政關係,這時候又予民代予取予求的機會,在省府勢力鼎盛的時代,省議員可以在省屬行庫予取予求。廢省之後,立委成了公營銀行的「太上皇」。這幾年金融機構逾放急遽上升,有多少是民代特權貸款所造成?過去酬庸式的人事任命,銀行與民代之間關係複雜化,是癱瘓銀行體系的根源之二。


任何人做不好就該走路

財長顏慶章上任後,深知金融機構長期以來之積弊,去年底金融合併法立法通過,這是正式宣告台灣金融史上專業化時代與專業化經營的新里程碑,可是法案過關,行動卻慢半拍,即使是蕭萬長時代宣布的台銀、中信局、土銀合併案也都功敗垂成,外界期待甚深的中國商銀、交銀與世華合併案,則連個影子都沒有,期間只有零星浪花,如一銀購併泛亞。

這次金融六法千呼萬喚始出來,正式吹響金融改革的號角,而交銀、華票、華僑銀行及華南銀行人事更迭,更可視為金融改革的急先鋒。只不過是交銀用了鄭深池,使財政部的改革打了很大的折扣。

事實上,僑銀董事長戴立寧入主僑銀已五年半,戴滿身抱負,決心改造滿目瘡痍的僑銀,八十七年僑銀以每股十五元上櫃承銷,股價卻一度慘跌到一.七六元,戴立寧起用的團隊,從陳麗常、許欽洲到張慶堂一個個離他而去,雖然戴立寧自認自己是擋路石頭,但是做不好換人做做看,外界並不感意外。

至於華票的薛維忠任職華票董事長已將近七年半。在三家票券公司當中,華票經營績效往往殿後,外傳華票不良資產超過二百億元,尤其是薛維忠與華隆集團往來密切,這次據說華隆集團財務告急,有轉向華票融通資金跡象,被財政部快刀斬亂麻,從董事長、總經理到兩位副總全部撤換。


顏慶章是金融改革的頭號旗手

國內金融行庫沉●之深,卻遲遲不見大魄力換腦袋的大動作,這次從交銀、華票、僑銀、華銀開頭,其實最應該改造的是台灣中小企銀,台企銀上市不久股價漲到四四.八元後,便一路狂跌到五.六元,一度令包銷的群益證券損失慘重。

這幾年台企銀逾放居高不下,去年底還爆發被財政部金檢處發現未依規定申報逾期放款,到三月底止,逾放總額大幅攀升到六三三億元,逾放比攀高到八.八%,呆帳問題十分嚴重,顏慶章是否能撼動黨政關係一流的台企銀董事長蕭介仁,外界正拭目以待。

目前很多不肖企業,企圖以「債留台灣」的方式向行庫大量借貸,將資金匯往美加或中國大陸,或者是蓄意造成跳票,以紓困或重整方式壓迫銀行,企圖用利息掛帳的方法賴債。

今年景氣急轉直下,企業面臨空前經營危機,銀行經營者若操持不能方正,大慷國庫之慨,將使銀行陷入土崩瓦解的厄運。顏慶章已成金融改革的頭號旗手,我們期待他開大門、走大路,不要有私心,放膽為台灣金融改革奉獻心力。

延伸閱讀

美國封殺中國半導體產業 「中國芯」恐成台股下一個未爆彈!

2021-04-23

地方經濟、傳統文化在拔河…力積電、京元電入駐讓苗栗銅鑼陷角力戰,老謝:在地新文化正崛起

2023-03-28

中國新能源車嚴重「內卷」,比亞迪賣贏特斯拉後、瞄準歐洲、東南亞攻擊!殺戮戰場誰能全身而退?

2024-01-05

重大訊息待公布,京元電明日停牌…受惠 AI 晶片需求熱絡,第一季營收逾82億元

2024-04-25

京元電退出中國半導體封測業!全數出脫蘇州事業股份 投資台灣加碼至122億元

2024-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