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麼不景氣的年代,許多人只祈求不被炒魷魚,若有老闆願意掏錢讓員工出國進修,且一拿就是上千萬元,很難不讓人瞪大眼睛。
成立於民國四十九年的東洋,堪稱國內老牌績優製藥廠,自從五年後經營團隊大換血,由林榮錦兼董事長與總經理之後,東洋彷若「脫胎換骨」,擺脫傳統以生產學名藥為主的藥廠行列,轉型成為藥廠中的原廠,搶搭上最熱門的生技列車。
或許是因為「科班」出身,台北醫學院藥學系畢業的林榮錦,深知傳統製藥界生存環境日益險峻,唯有往研發之路邁進,才能走得長。因此,他不惜花巨資,培養人才、厚植研發實力。
以去年來說,東洋光是花在研發上的費用,就占了總營收的一○%至一五%,並有約二十位同仁出國進修,以資深專案經理許秀菁為例,到美國進修幾個月,公司共補助一百多萬元,讓她無後顧之憂地學習智慧財產權的相關知識。
許秀菁十分感激公司對她的栽培,大方地笑著說:「還有幾位同仁不敢拿公司的補助款,因為擔心萬一回國之後,對公司毫無實質上的幫助,就太對不起老闆了。」
將兩百二十多種藥品砍到剩下九十多種
林榮錦不僅眼光深遠,肯花大筆鈔票教育員工,同樣的魄力,也顯現在當年接手東洋上。
原本,林榮錦只是東洋的經銷商,多年下來,深覺「銷售沒有技術,且無法生根」,便產生了「想蓋藥廠」的念頭,恰巧,東洋發生經營危機,需要外界伸出援手,幾經思量,林榮錦便順勢承接。
上任前,林榮錦早有了心理準備,畢竟,「老東洋」不但連股本兩億元都已虧光,還負債好幾億元,面對這「燙手山芋」,不僅東洋員工,連業界都十分好奇:林董要如何來個「大逆轉」?
儘管環境十分險惡,林榮錦只帶來一名舊人馬擔任會計,其餘多由既有幹部留任,接掌一個月之後,澄清問題,心中已有定見,就此展開了一連串的「大改革」。
首先,他將已有的兩百二十多種藥品,砍到剩下九十多種,並依實際銷售數字,再調整為只出售三十種產品,並將規格包裝由原來的二十七種,修正為只有七種,生產線也從九條縮減為四條,生產線人力更從七十二人,縮編為四十二人。
改革期間還被恐嚇
這一切突然的改變,令不少已習慣僵化組織的東洋員工難以接受,頓時間,人心惶惶,黑函亂飛,更有職員直接恐嚇林董,要林「小心一點」,但林榮錦就是不為所動。
半年後,成效已逐漸顯現。從每個月虧損六百多萬元,逐漸逆勢上揚,最後不但打平,甚至出現了正成長,將東洋帶進另一個全新的面貌。
回顧這大刀闊斧的「革命」歷程,今年四十七歲的林榮錦,以堅定的口吻說:「其實,東洋當年遇到的問題,正是大多數台灣藥廠的通病||定位不清,又沒有清楚的競爭策略。」
所以,林榮錦將東洋的定位作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向。從原來的銷售導向,改為研發與行銷導向,以客戶的需求為主,不盲目地生產藥品,「只生產銷售有用的藥品」。
在競爭策略上,先鎖定亞洲市場,避開和國際大藥廠的正面衝突,並以華人疾病為主,往老藥新用途與新劑型開發等新藥研發領域,逐步跨進。目前主要產品包括腫瘤科用藥、心血管用藥、骨科用藥、抗感染藥物等。
近來,更積極投入附加價值高的抗癌藥物,首座癌症製藥廠已於今年三月開始運作,並朝每年至少推出二至三款新藥的目標前進。「轉型」的成功,連林榮錦都藏不住得意地說:「未來五年之內,東洋絕不缺新產品。」
轉戰大陸亦有收穫
難得的是,當同業汲汲在大陸開拓新市場,最後紛紛鎩羽而歸,東洋卻一枝獨秀,轉戰大陸,亦交出了亮麗的成績,轉投資的上海旭東海普藥業公司與嘉定藥廠,每年已有八百到一千萬元人民幣的營收貢獻。
在林榮錦的計畫中,大陸扮演著銷售和生產的角色,研發重心仍擺在台灣,而多年的「大陸經驗」,也讓他學習到「凡事不要急,在對岸做生意,要以現金流量表作為依據,而非損益表」。
由於台灣藥品市場規模七五%在大型醫院,東洋掌握了各大醫學中心與教學醫院的通路,光是去年,就占了總營收的六四%,難怪,面對同業擁有幾百張的執照,林榮錦會老神在在地說:「我們只專注在處方用藥,戰線不拉得太長;做對的事比做多的事還重要。」
今年六月,東洋以每股三十五元投資以細胞醫療為主的華星生技,跨出了業外投資的第一步,林榮錦說:「未來,還會再投資一些國內、外有價值的生技公司。」並藉此和東洋產生接軌的作用。
中華開發原希望入主東洋
攤看東洋股權分布,沒有任何法人,林榮錦不諱言:「中華開發來談了五次,希望能拿下一五%,我們開價八十四元,他們一路砍到五十元。」因為雙方認知實在過大,中華開發最終還是沒能入主東洋。
倒是這些日子又傳出東洋即將釋股的消息,其他法人大感興趣,頻來探詢,林榮錦除對東洋獲得肯定,大感欣慰外,更對篩選股東十分謹慎。畢竟,公司上櫃後,又是另一個分水嶺,股東的素質。牽涉公司未來的發展。
上櫃前夕,林榮錦宣示了願景:「二○○七年之前,東洋一定會在某一個藥品領域,於全亞洲稱王。」能否達成,且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