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是公認空頭市場的過去三年,每年也都有超過一百家的掛牌股票,漲幅超過一倍,只要努力,一定可以找到潛力標的;金控公司、五十元以下的低價電子股最有機會在這一年裡漲一倍。
這大概是這幾天在新聞裡最常見到的鏡頭。有一年真的去紐約時代廣場跟人家瘋,晚上十點多從地鐵站出來,卻只能擠在遙遠的地方,運用鷹一般的眼力,才能看到那顆眾所矚目的小蘋果。那些會出現在鏡頭前的幸運兒,肯定是六、七點就已經在這附近晃蕩了,在寒風中撐了大半天,憋尿、忍飢、忍渴就為了高喊那一聲:「Happy new year!」人,真的不是理性的動物。
既然不去湊熱鬧,那除夕會做什麼?在家作發財夢,如何在○四年賺比○三年更多的錢。
百家齊放 尋找潛力標的
有位周英先生,在電視上提出七年從一百萬元成長到一億元的理財方法,就是拿一百萬元的本錢投資股票,只要每年賺一倍就好,七年下來,就能累積一億元的財富。算術上,每年增加一倍,增加七次,二的七次方是一百二十八,原來的一百萬元經過這個算式,成長一百二十八倍,自然就有超過一億元的財富了。多出來的零頭,當作營業員的手續費與上繳中央的交易稅好了。
接下來當然要問:有嗎?有可以漲一倍的股票嗎?所以周先生在第二段就列舉過去幾年,股價上漲超過百分之百的股票。即使是公認空頭市場的過去三年,每年也都有超過一百家的掛牌股票,漲幅超過一倍的門檻,真的族繁不及備載。所以,只要我們努力,一定可以找到有這種潛力的標的,然後就等著實現這一億元的財富吧!
在數學上,這個邏輯無懈可擊;在實務上,做得到的有誰?成敗的關鍵不在於對理論的理解,而在執行的紀律。第一關,有哪些股票有機會漲一倍呢?第二關,會漲一倍的股票,通常該買的時候,都長得像很應該賣掉,甚至還應該融券。不信,去年三月的友達,難道不該賣?供給過剩、價格下跌、新廠運作不順、融資過高、股價跌破這個線、那個支撐的;偏偏這樣的股票,就是漲一倍,而且量很大,要買多少有多少,想賣的時候,也是要賣多少就賣多少。所以這一關比第一關更難,屬於操作心法。
這次先避難就易,以前談過關於操作的心理學,以後還會談,真的很難,現在先說簡單的吧:金控公司、五十元以下的低價電子股最有機會在這一年裡漲一倍。
金控股價 倍數成長可期
很多人談金控股價,大都從購併的觀點出發,或者從打銷呆帳後重拾獲利能力的角度討論。其實金控公司出現後,對台灣的金融服務業是一大轉變,競爭力大幅提升,這個轉變跟當年設新竹科學工業園區對台灣資訊工業的影響一樣大;在那之前,台灣的金融業只能在這個島上玩耍,金控出現後,台灣的金融機構才有機會像製造業一樣,出國參加世界比賽,原本禁梏在政府保守心態裡的創造力,被釋放出來了。未來產業的演變,絕對比鴻海過去十年的演化還精采。
就拿建華金控主動要被別人購併這件事來說吧,經營團隊所展現的自信與企圖心,非但在金融業裡前所未見,在台灣傲視全球的製造業裡也很少見。建華金提出要被別家公司購併,然後繼續為別的老闆效力,希望創造出具備全球競爭力的新企業,這裡面,不就假設這個行業已經進化到可以有專業的經營團隊,績效好的經理人,可以獨立於政治風向與企業家族之外,讓業績來決定位置,所以這個遊戲才能玩得下去。
如果無法想像這個轉變未實現的將來,就拿香港的匯豐銀行來當例子好了。這家銀行三十年前比恆生銀行還小,現在是全球第二大銀行,推動這個巨大轉變,背後其實就是專業的經營團隊,想像力才是成長的限制。
好吧,我的發財夢是這樣:先學彼得林區把四季報全部讀完,挑出五到八家很像會漲一倍的公司,然後思考假設他們漲一倍的根據實不實在,接下來,就是倒數七、六……一,看財富會不會像理論一樣地增加。(本文轉載自367期今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