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註冊在上海浦東陸家嘴、辦公室卻設在浦西五星級辦公樓「上海商城」,為響應浦東金融開放優惠政策,節省一半企業所得稅的中國第一家中外合資財務公司──「上海國際財務有限公司」,六月初悶聲不響「靜悄悄」地宣告破產,沒有一家大陸媒體報導這個消息,就連上海金融業界都搞不清楚究竟是怎麼回事。
專接其他銀行不敢接的貸款案
號稱是中國第一家中外合資的上海國際財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財),十年前經中國人民銀行批准成立,註冊資金一億元人民幣,當年成立時,連上海市長朱鎔基都去剪綵,來頭不小,當時更被標榜為中國金融業的一項偉大變革,同時也榮登浦東開發的外資樣板模範以對外招商引資,股東包括香港東亞銀行和日本三和銀行,中方則為中國銀行和交通銀行,四大股東各持有二五%的股份。
上海國財設立在九○年代之初,當時廣東等南方國有企業正亟需引進外資來採購設備並大肆擴張,因此上海國財的主要業務仍與一般銀行類似,即向企業發放貸款,特別是一些有來頭的國有大型企業,以及各省的「窗口公司」。
但是按照規定,上海國財只能吸收三個月期以上、金額至少五十萬美元的存款,不過面對內地各大銀行搶拉存款而高息攬存的惡習,國財存款競爭先天不足,根本毫無優勢可言,逼得只能求助於同業拆借市場,卻也由於利率高達四.五%至五%,使得資金成本相當高,國財為求獲利只能將貸款貸給一些風險高、利差大的項目,甚至都是大銀行不敢接的 case。
雖然後來國財也意識到分散風險的重要性而刻意參加銀行團貸款,如一九九八年五月參加一個上市公司「東北電」貸款四千萬美元的聯貸團,這個團來頭不小,包括中芝興業財務公司、住友銀行、中國銀行曼谷分行、東亞銀行大連分行、西德意志州銀行、中國銀行瀋陽分行……上海國財總以為萬無一失,沒想到今年四月貸款到期,對方卻無法償付。
兩筆貸款吞噬十年辛苦賺得的利潤
上海國財當初為規避風險而參加銀行聯貸,以為這樣就萬無一失,尤其與其他幾家資金雄厚的大銀行比起來,幾十萬美元壞帳可能算不了什麼,但是對上海國財卻是個致命的打擊。
其次,一九九八年,轟動中外的「廣信事件」爆發(廣信係中國第二大信託投資公司,廣東國際信託投資公司),負債金額高達二六一.三八億元人民幣,二一五家廣信的海內外債權人在香港開會,呼籲中國政府出面償債解決,當時上海國財即名列債權人之一。
一九九九年一月十日,廣信終於向海內外債權人宣布「申請破產」,一周後,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呂伯濤即宣稱廣信因不能清償到期的海內外債務,而裁定本案進入破產償債程序。
但是兩年半以來,廣信破產案的債務工作仍未審結,而且債權人平均受償率只有三.八%!據悉,上海國財就有六百萬美元收不回來,連同前述參加銀行團聯貸的幾十萬美元壞帳,兩筆巨額貸款就吞噬了國財十年來辛苦掙來的利潤,終於導致了今天的破產。
該是全面檢討外資財務公司的時候了
債權人之一、位於浦東森茂大廈的日本三和銀行上海分行行長助理就表示,「這件事其實雙方都有責任,外資銀行尤應記取廣信事件的教訓,對國有企業仗著國家信用借錢,要特別評估,否則一旦政府不理不睬,損失還是自己。」東亞銀行上海分行行長關達昌和副行長孫敏杰都對當年廣信的資不抵債、惡性破產行徑深惡痛絕。東亞銀行在海口和深圳目前尚有兩家財務公司,據悉也受波及。
上海國際財務公司的總經理係由四家合資銀行輪派,主要工作人員卻都來自中國銀行。本月破產時收拾殘局的末代「值星」總經理是三和銀行委派的一位日本人,而三位副總經理,一位是來自東亞銀行的香港人,兩位是來自中國銀行和交通銀行的上海本地人。
到目前為止,中國人民銀行一共批准七家外資財務公司,除已破產的上海國際財務公司外,其他六家分別為深圳的中國國際財務(香港東亞銀行、野村國際、日本住友銀行投資)、上海的聯合財務(法國興業銀行投資)、正大財務(泰國正大集團投資)、通用電氣金融財務和北京的西門子財務(德國西門子投資)、海口的海南國際財務等公司(香港東亞銀行、熊谷組投資)。
位於浦東陸家嘴永華大樓的通用電氣金融財務公司,一名不願具名的職員在電話採訪中透露,「內地其他幾家中外合資財務公司的管理層,仍是由中方派任的傳統銀行界人士主導,沿用國內銀行作法,貸款品質太差,破產是遲早的事,就我所知,現在他們的日子其實也並不好過,上海國際財務破產,一葉知秋,外資財務公司已到了該檢討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