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台幣強升,多家壽險業者在法說會上紛紛提出估算,讓投資人能了解新台幣匯率波動對營運的影響。
壽險業者因台幣走升受到衝擊,金管會有沒有可能出手救援?對此,金管會主委彭金隆回應:「不要浪費每一次的危機」,將透過每次危機檢視相關基礎工程有沒有可改善之處。
對於近期壽險業因為新台幣升值產生的營運疑慮,彭金隆要大家先去思考一個問題:「壽險業去年才創歷史次高的財報,也沒有太多變化,為什麼會突然變這樣?」他分析,壽險業是非常特殊的行業,從過去幾次經驗,像2008年金融海嘯、2018年股匯雙跌、2020年疫情衝擊,壽險業面臨的都是損益劇烈波動。
彭金隆指出,這是因為壽險也有一個很大特性,「它握有很大的部位,但它是不會去實現的,可是我們現在的會計制度,會把這些未實現的損益跟已實現的損益,一起在損益表上表達,但其實它本身並沒有立即的、對應的風險,純粹是評價上面的波動。」彭金隆解釋,這也是為什麼在10年前金管會要推動外匯價格準備金的原因。
彭金隆也分析,壽險業的損益波動,可能讓在前半年都還非常樂觀的投資人,在一瞬間又變得非常悲觀,「但那純粹是評價上的波動,很多人以為這個損益表是已實現的損益,但其實這要特別地去理解它。」
壽險業因新台幣升值受衝擊 彭金隆:僅帳面上的問題
「很多時候,大家對壽險業損益的特性不是那麼清楚,它對所謂的清償能力的影響,因為這也只是財報的波動;當然,財報的波動會影響投資人的信心,如果影響到市場的信心時,我們會採取必要的行動。」彭金隆這樣說明。
彭金隆進一步解釋,壽險業手握非常多的現金部位,但它是真的有要把錢兌換回台幣嗎?其實沒有。
「一樣的,匯率在台幣比較便宜的時候、美元很強的時候,若產生未實現損益,真的會把錢兌回來嗎?那就是帳面上的問題,因為會計準則規定是這樣,很少有一個行業,有這麼大的外幣部位,常常會導致過度悲觀或過度樂觀的情況。」彭金隆表示,因壽險業的特殊性,讓市場經常會陷入過度悲觀或樂觀的情況。
彭金隆因此認為,要根本性地解決問題,應該「別浪費每次危機」,思考如何能精準、公允地衡量,「希望未來能導引壽險經營者朝更長遠的角度,而不是只是去做短期報表的數字,如果只是做數字,有時可能不利於長期的經營。」
彭金隆也表示,就金融監理的目的來講,維持市場穩定、維持消費者的信心,絕對是全世界所有監理機關最重要的任務,因此金管會將審慎參考整個環境的變化,來採取必要的相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