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經動盪,通膨攪局,您能安心退休嗎?台灣人口結構劇烈轉型之際,如何規劃自己的第二人生,籌備足夠的退休金,是當前全民的重要課題。為提高台灣人對退休準備的重視與了解,台灣人壽與國立政治大學共同舉辦「贏領金融論壇」,邀集多位產官學專家與會,吸引滿場聽眾參加。
金管會主委彭金隆致詞時強調,正在推動台灣版個人投資儲蓄帳戶(TISA),目標是活絡國民儲蓄資金動能,壯大資本市場,並讓全民的退休準備受惠。
「建構退休保障第三支柱刻不容緩!」金管會主委彭金隆直言,台灣六十五歲以上人口已突破總人口二○%,人口結構快速巨變,僅靠職業保險或勞動保險,無法充分滿足養老需求。
彭金隆強調,面對嚴峻的退休挑戰,金管會正積極推動台灣版個人投資儲蓄帳戶(TISA)。其目標是實現普惠金融、讓全民參與受惠;活絡國民儲蓄資金動能,壯大資本市場;同時,要讓 TISA 制度遵循台灣自身特色與既有制度,令全民真正受惠。
超高齡社會 個人準備退休金刻不容緩
台灣人壽總經理莊中慶提醒,退休是人生的全新階段,應做好退休金和身心準備。
「退休最重要是靠自己,靠政府或靠他人都不太夠!」台灣人壽總經理莊中慶語重心長地提醒,高齡化、少子化已徹底改變台灣人口結構,加上近期全球地緣政治衝突不斷,更打亂許多人的退休規劃。在政府積極推動「健康台灣」願景工程之際,莊中慶希望透過此次論壇交流,為民眾找到更精準的退休解方。莊中慶強調,「退休是人生新階段的開始,做好準備,才能有充裕、有自信、更圓滿地展開新的人生」。
今周刊發行人梁永煌也提到,台灣在七年內從高齡社會過渡成超高齡社會,遠遠快過歐洲多個已開發國家,他期盼透過本活動,能喚起台灣更多人對退休議題的重視。梁永煌強調,勞保年金缺口已高達十三兆新台幣,相當於中央政府總預算四年的規模,他呼籲,盡快推動勞退自提自選機制,相信對九百多萬勞保受益人來說,會是更符合切身需求的改革。
楊曉文教授:及早行動,把握時間帶來的複利效果
政大金融學系教授楊曉文分析調查結果發現,台灣人的退休金準備呈現「說得早,做得晚」的現象。受訪者認為三十七至四十歲應開始準備,但直到四十五歲才開始執行;此外,受訪者期望每月退休生活費為三萬九九〇一元,但開始準備者感受到現實,因此期望值降低為三萬五千元。「大家不要輕忽時間價值能創造的複利威力,靠自己準備加上勞保,就能達到一定程度的儲備!」楊曉文呼籲。
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經濟學家艾西亞教授則示警,今年全球經濟受關稅議題衝擊,對台灣衝擊也將逐漸浮現。她提出退休理財三大建議:首先,務必注意資產波動風險;其次,留意通膨威脅;第三,股票投資應採多元配置,在去美元化浪潮下,分散投資更顯重要。
在論壇下半場對談,台經院張建一院長首先強調:「川普任期唯一關鍵字,就是『變』!」。因此他認為,投資人應該用三個關鍵字因應未來:首先是「停」—停止衝動決策,不確定性可能引發市場出現極端事件,因此切忌槓桿操作;其次是「緩」—看不懂的時候就要緩一緩;最後是「穩」—仍應布局一籃子股票,而非選擇個股。
保發中心董事長黃泓智教授則指出,觀察台灣人壽調查數據,會注意到已退休者退休金高度依賴社會保險,勞工自行準備相對不足;不過黃泓智樂觀認為,在彭金隆主委登高一呼、創設 TISA 帳戶制度後,民眾將可以提早準備,有紀律地投資,讓自己的退休金儲備更加堅實。
台灣人壽健康樂活平台 讓老後人生更優雅
「退休後醫療支出風險正在攀升!」台灣人壽策略長葉栢宏示警,近十年,每戶家庭醫療費用支出增幅達三八.二%,二○二四年醫療費用通膨年增率四.七%,遠超過 CPI 年增率二.一八%。隨著部分負擔與自費醫療持續增加,加上高科技醫療手術、醫材費用顯著攀升,都在考驗民眾自行負擔能力。
葉栢宏因此建議,民眾應以四大策略購買:提早買更便宜、搭配高效益、循序漸進加買、定期檢視調整。他並且提醒,選擇保險公司時,民眾應考量該公司是否提供事前預防、優惠健檢,以及理賠後的快速康復協助。
葉栢宏也介紹,民眾照顧家人日益艱難,台灣人壽注意到這個實際需求,推出結合養老產業的樂活平台,以養生村為出發點,打造「好住、好玩、好健康」的友善環境,涵蓋住宿、生活服務與健康管理,「目標是讓每個人退休時活得更健康、更優雅」。
「我跟許多同業不一樣,我的興趣就是賺錢!」藝人郭彥均則分享自己的理財心路歷程,他坦言自己不愛去夜店、環島,反而早在二十一歲就購買第一張保單,今年四十六歲的郭彥均,已繳完六張二十年期保單。
年過四十以後,郭彥均看待保險的態度也有所轉變:「以前買健康險是為自己,現在買是為了老婆、小孩、雙親」。此外,近年郭彥均也開始以美元保單做資產配置,儘管退休調查顯示大家都越來越晚開始準備,但他鼓勵民眾:「今天就開始,永遠都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