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台積電 兆豐金 股市 00929 航運股

景氣極凍 台灣要順勢大轉變

景氣極凍  台灣要順勢大轉變
"台灣的問題,不是風暴的問題,是幾十年來累積的沉痾,這次一次浮現。"

劉俞青、林宏文、張弘昌

產業動態

攝影/聶世傑

636期

2009-02-26 14:04

編按:台灣經濟面臨空前衰退,以出口導向為主的台灣企業未來該怎麼辦?《今周刊》試圖為所有企業尋求新的出口,特別邀請花旗環球台灣區董事長杜英宗、聯電榮譽副董事長宣明智、中鋼運通總經理趙國樑(趙耀東之子)為台灣經濟把脈,從困境中找到答案。

景氣不好只是導火線 台灣企業要痛定思痛 積極升級


●杜英宗

前兩天,日本公布最新GDP(國內生產毛額)報告:衰退一二.七%,震驚全球;但請注意,這是「去年第四季度的數字折算年率」後的結果。若以此標準,台灣要把去年第四季衰退八.六%乘以四,台灣GDP折算年率後,衰退超過三成。

台灣問題嚴不嚴重?這個天文數字說明一切。

問題出在哪裡呢?問題對了,答案才有意義。

在我看來,台灣在亞洲四小龍中,國民所得最低,這次衰退也最嚴重,抵禦風暴的能力最差。主要原因是,過去幾年,港、星儼然成為北、南亞的金融中心,許多多國籍的企業都設在這裡,對當地人才的提升有很大助益。

韓國雖然沒有這些利多,但內需是台灣三倍大,韓國有現代汽車、LG、三星等大型企業,但台灣都沒有。

台灣乍看之下出口做得很好,實際上,出口創造的附加價值太低,因為出口占GDP比重將近七成,但進口也占了六成,實際創造的附加價值(淨出口,即出口減進口)只有將近一成。很顯然,這是以代工為主的出口形態,在缺乏大品牌、大企業的支撐下,造就了這次的嚴重衰退。

 

降低成本 卻忘了產業升級


但這只是問題的表象。

長遠一點看,台灣企業過去都在發「機會財」,像之前台灣只是剛好利用了中國廉價的勞工,如果刻薄一點說,中國便宜的人力,造就了台灣企業的不爭氣。因為壓低了勞動成本,有了獲利的好日子,就忘了最重要的事:企業要升級。

如果我們這次要把問題一次全翻出來,我還要繼續說,台灣的教育也出了問題。

過去台灣的工科教育,都只有教製造。一位台大電機系畢業的學生,本來應該是最優秀的人才,可是進到台灣高科技公司之後,就埋頭進去做costdown(成本降低);二十年後,他只是一位優秀的工程師。台灣會做「生產」的人才太多了,卻沒有商業人才。但過去二十年台灣高科技產業在享盡高股息、高紅利的優渥環境下,沒有人覺得這樣不對。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問題,即台灣企業的「急功近利」,看到哪裡有錢就去賺,不想深入去提升技術,只要船堅炮利,不要典章制度;我講句不好聽的,許多企業主還停留在唐山過台灣的腦袋。我舉個例子,需要長期耕耘的生技業,台灣始終做不起來,就是明證。

 

急功近利 造就榮景企業


長期以來,這些從表象到最深沉的問題累積沒有解決,結果造就台灣許多「榮景企業」;就是景氣好這些企業獲利數字非常亮眼,但景氣一壞,這些企業第一個完蛋。台灣這次面對風暴衰退會這麼嚴重,就是這樣。

簡單說,台灣的問題,不是風暴的問題,是幾十年來累積的沉痾,這次一次浮現。

現在大家都在找答案,其實有些答案就在我們身邊,只是我們不自覺。

台灣有很多好企業,這些企業不見得是全台規模最大的科技公司,也不是股價最高的股王,但一路走來都做得相當好,我心目中台灣最好的企業是像巨大、寶成這樣的公司。

不同於台灣的科技業只會做製造和販售,寶成在中國建立了近一萬個通路據點(寶勝國際)。通路的建立必須深入當地市場、夠細緻,才能懂得真正的中國模式,才會成功。

而巨大是另一種solution(方法),它是台灣極少數產官合作成功的模式。

過去台灣腳踏車業一度很慘澹,但後來在經濟部以專案方式出面協助下,引進日本豐田(汽車)式的生產系統。由巨大、美利達和其零組件協力廠合組「A team」,訂定共同規格、穩定供貨來源;讓巨大等廠商能夠全心去面對國際上的競爭,打好行銷戰。

當然,因為企業自己夠努力,深入美國、歐洲等當地市場,建立品牌、通路,才有今天的巨大。但建立這些海外通路,巨大與寶成都一樣,都不會反映在出口數字上,卻是真正的外銷。

這就好比麥當勞是真正代表美國的企業,但台灣麥當勞的獲利,是不會出現在美國出口數字上,這個才最厲害。我認為台灣企業現在要做的,就是寶成、巨大之於台灣、麥當勞之於美國的貢獻。

而政府眼前要趕快做的,是把高科技人才引出來協助台灣轉型,利用這些人才來協助過去以costdown為主的製造業做轉型、甚至促使企業合併。

但真正的百年大計,是要想辦法把一流的人才引進公部門體系。台灣的政府官員面對這次風暴,似乎沒有真正體認到問題的嚴重性,我自己是行政院顧問,我也很慚愧。

但現在大家覺得還不錯的財經官員,例如央行總裁彭淮南、副總統蕭萬長都是一路被重點培養的人才。但反觀現在這些栽培文官體系的管道都產生斷層,對國家產業的長遠發展,是很嚴重的事。

而幾位過去台灣所造就出來的重要企業領導人,也沒有人在風暴中發表有創意的調整言論,只是告訴我們景氣有多壞,老實說,我覺得很失望。

而一般民眾如你我,都要體認到,這是一場短期內不會解決的難關,好日子不會那麼快回來;即使回來,風景也不一樣了。微幅成長、賺微利財的時代過去了,全球的復甦力道要看美國,但台灣的復甦卻要看政府有沒有痛定思痛、企業能不能改變急功近利的心態,讓好的人才主動不再埋頭在製造中,跳出來做更多事,台灣才有未來。

 

檢討出口導向產業政策的時機到了 更熟悉本土 自然會發現內需


●宣明智

這次金融海嘯是從國際間產生,任何一個經濟體都無法自外於這個風暴,也無法改變這項事實。

此刻,政府當然責無旁貸要負起振興經濟的工作,因為這是總體經濟面的問題;市場需求沒有了,個人與單一企業再好,也一樣會受牽連。

在思考如何度過這個危機時,我們也可以看到一個嚴重的問題——現在很多國家都是以外銷在支撐經濟。只是,如今全世界需求降溫,外銷導向的國家都很慘,此刻我們應該好好思考,到底外銷政策對不對?為什麼我們的經濟成長,要有這麼大的比率是靠外銷?

台灣有二千三百萬人,已經是一個不小的經濟體;但有很多建設都沒有做好,不管是道路、機場等基礎設施,或是文化、社區、環保、衛生、體育、藝術等,每個領域都有很大的改善空間。政府投入這些建設,人民會立刻感受到,而且可以立即提升人民的生活水準,當然值得我們努力去做。

過去,我們很少從內需角度看事情,其實只要仔細想想,到處都有事情可以做。

例如,台灣還有很多角落環境衛生不好,經常颱風來了就淹水,道路裂縫沒人補,這些都可以找人修理打掃,清潔隊從一百人增加到五百人,也可以創造工作機會。

台灣若要發展內需,也可以集合地方人士一起想,在每個鄉鎮建設地標或雕塑,用它來彰顯地方文化色彩。

而有些偏遠地方教育水準落差很大,師資不夠,教具不足,可以號召社區人士協助,幫忙別人學習。

發展內需,是讓大家不要一天到晚只想著賺外國人的錢,但卻連自己是誰、住在哪裡都搞不清楚。話說回來,只有把自己獨有的特色發揮出來,才能成功創造出具有差異化優勢的內需價值。所以,各地鄉鎮應該思考、建立自己的特色。

此外,政府也要注入一些企業目標管理的概念。發展內需的目的是創造工作機會,讓大家有工作做,不是像過去編列預算,然後透過民意代表分出去,蓋很多建築物,買很貴的設備,這樣往往會產生很多弊病,不僅錢浪費掉,也對人民就業率沒有幫助。最好的方法是,讓地方里民提計畫,然後嚴格審核,讓里民來負責承包,之後再驗收,這樣才能夠把錢花到刀口上。

很多道理都是一樣的,股市好的時候,投資要看本益比或本夢比;股市不好時,就看股價淨值比。經濟好的時候,看企業要看能創造多少利潤;經濟不好時,則看企業有多少現金。

對政府來說也一樣,景氣好的時候,要看經濟成長率;但景氣不好時,就要看人民的就業率。

所以,雖然最近的經濟成長數字不太好看,但政府其實也不用再空談經濟成長率的目標;相對的,推動內需並創造更多就業機會,才是政府目前最實在的工作。

 

企業裁員是不可避免的動作 政府應善用失業人口改善環境


●趙國樑

最近我問幾位年輕人,現在最需要的是什麼?他們回答:工作;這答案想必很多人都感同身受。

金融海嘯侵襲力道確實出乎意料,各國政府都使盡力氣要提振自己的經濟,其中最讓一般人關心的就是失業問題。

在景氣衰退前,資本主義幾乎在全球都取得絕對勝利;它強調一家企業要生存,就要有競爭力、好技術,而競爭力維繫在成本控制,包括裁員。

大家都希望企業能不裁員,然而不裁員,企業負擔過重,台灣要如何跟國際競爭呢?如果不景氣太久,企業支撐不住,還是要倒閉,造成更多人失業,這應該不是大家想要看到的結果。

事實上,在非常時期,可以分成兩階段思考。

第一階段是繼續貫徹資本主義,政府只要塑造好的經營環境,讓匯率、利率穩定,其他不用多管;企業競爭力沒有了,就應該放手讓它倒閉,紓困特定企業,不見得公平。企業主最重要的是「責任」,不能說做不下去,就要丟給政府去解決;很多科技業過去都沒有繳稅,發生事情後卻要政府伸手搭救,是否合理有待商榷。

第二階段,我們可以利用社會主義的精神,由政府出面來解決企業縮減下來的人力。

比方說,由政府設立一家公司,或者利用國營事業組成一個執行單位,並妥善運用這些人力,針對國土進行開發,例如植樹造林減少土石流、設立太陽能、風力等新能源產業,或者重新打造花東地區的原住民文化,鼓勵大家來觀光。這些都是遲早要花錢、花人力去做的,不如利用這個機會,改善台灣的環境。

有人會問,雇用人員的預算怎麼來?其實政府是有錢的,只是還沒有找到方法,假如有一百萬個失業人口,每人每月政府給薪資兩萬元,一年下來的金額,並非不能負擔。重點是,等到景氣兩、三年後回溫,這些人力又會重新投入民間企業,而國土已經呈現新的風貌。

這次經濟要回到當初的榮景,估計五至七年是跑不掉的,樂觀一點至少也要三年,台灣能不能趁著這波衰退期加強自己的不足,是下次景氣回升後,能否脫穎而出的關鍵。

延伸閱讀

邱泰源掌衛福部有三大急解之事!如何優化醫界健保財務困境?洪子仁提建言

2024-04-20

00929、00940、00679B…該選高股息ETF還是債券ETF?這檔30萬人搶進,還能免扣二代健保

2024-04-16

為癌症治療點亮明燈!「19種癌症」次世代基因定序納健保,最快5月上路,逾3萬名癌友受惠

2024-03-18

「中配入籍」縮短年限惹議!前立委提4點不合理:用人權、國安、健保思考「中配應比照外配」

2024-03-09

健保費前、後公司重複扣繳,一定要主動申請退款?健保署親解:重複2個月將做「這動作」免擔心

2024-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