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投資 股票 高股息 金融股 存股

我破產了,不得不跟爸爸借錢…12歲買股票、33歲墜入人生低谷 這3個「成功原則」讓他翻身億萬富豪

我破產了,不得不跟爸爸借錢…12歲買股票、33歲墜入人生低谷 這3個「成功原則」讓他翻身億萬富豪
橋水投資公司創辦人達里歐。

林信男

國際總經

Getty Images

2021-03-23 16:21

「輸掉這場賭局,就像被人用球棒重擊腦袋一樣。我破產了,不得不向我父親借了4000美元,來支付家中的帳單。」

很難想像,上述這段話,出自全球最大避險基金集團橋水投資公司(Bridgewater Associate)創辦人達里歐(Ray Dalio)。

1982年,美國經濟陷入低迷,加上墨西哥瀕臨倒債邊緣,當時33歲的達里歐認為,墨西哥的債務問題,勢必會引爆美國經濟危機。

 

後來,墨西哥確實倒債,但達里歐卻沒料到,美國聯準會(Fed)隨即祭出貨幣寬鬆政策,帶動經濟、股市,迅速反彈,導致做出錯誤判斷的達里歐損失慘重「我被迫裁員,最後公司只剩一個人,就是我。」

 

然而,這段跌入人生低谷的過程,卻成為達里歐日後成為全球億萬富豪的養分(編按:2020年,達里歐以180億美元資產,被《富比士》(Forbes)列為全球排名第46的富豪)。

 

痛苦的破產經驗 讓他學會恐懼和謙卑

 

達里歐的投資之路,開始得很早,12歲那年,他用在高爾夫球場當桿弟的打工所得,買進人生中第一張股票:美國東北航空(Northeast Airlines)。

 

當時股市正熱,加上東北航空沒多久之後,就被達美航空(Delta Air Lines)收購,股價應聲大漲、翻了三倍,嘗到甜頭的達里歐,更積極地投入股市,高中畢業時,他手中持有的股票投資組合,總價值已達數千美元

 

在哈佛大學商學院取得碩士學位後,達里歐於1975年,在自家公寓創辦橋水投資公司,雖然一度經歷破產,但達里歐並未因此一蹶不振,從錯誤中學習並東山再起的他,讓橋水成了全球最大避險基金集團,管理高達1500億美元的資產。

 

回顧破產往事,達里歐不諱言,當時非常痛苦,但,如今看來,「這是發生在我身上最棒的事情,因為它讓我改變心態,學會了恐懼和謙卑。」

 

達里歐也把他在失敗中學到的經驗,歸納為有助獲得成功人生的原則,並將之彙整為《原則:生活和工作》(Principles: Life and Work)一書。根據CNBC報導,達里歐認為,以下3項原則,尤其重要。

 

一、在保持心胸開放的同時 也要學著為自己做決定

 

達里歐強調,除非你想讓別人告訴你該如何過生活,並因此被束縛,否則你必須做兩件事,一是為自己做決定,二是有實踐的勇氣。

 

在達里歐的觀念中,決策品質決定生活品質,好決定帶來好結果,壞決定會造成傷害,「從小我就懂得追求自己想要的東西,我可能會因失敗而崩潰,但隔天起床後,我會再嘗試。每次崩潰,我都能從中學到新東西,心胸變得更開放。」

 

二、夢想+現實+決心=成功的人生

 

達里歐強調,唯有專注於實現夢想,承擔現實生活中的責任,並堅持不懈,才能從中習得成功人生的原則。

 

對於何謂「成功人生」?達里歐稱,每個人的定義都不同,有人想成為世界首富,有人想在棕櫚樹下享受生活,只要能讓你感到快樂、健康,擁有良好發展的生活,都可被視為成功人生,但「你必須接受你選擇的路,所帶來的現實問題,尤其是艱難的現實。」

 

三、痛苦+反省=進步

 

這條經典「人生公式」,正是源自達里歐對1982年破產經驗的反省。他說,謙卑的心態,改變了他的思維方式,「從覺得『我是對的』,到反問自已,『我怎麼知道我是對的?』」

 

達里歐表示,人們會在某個時刻,體驗到這種感覺,「你可能會失去不可或缺的事物,甚至遭受疾病或傷害,職涯在眼前崩解,以為人生毀了,走投無路。」

 

不過,達里歐也強調,就算無法立刻找到解方,還是會有解決之道,「先冷靜下來,花些時間思考,就能找到它。」

 

 

對達里歐來說,只要能反省失敗經驗,從中取得進步的機會,就是「正確地失敗」(fail well),正如他近期在推特上所言,「我最尊重的,是那些『正確地失敗』的人,我對他們的尊敬,更甚於那些成功人士。」

延伸閱讀

從麥當勞打工仔到華爾街操盤手 一檔股票暴跌揭開他的神祕背景 200億美元財富竟在兩天內蒸發…

2021-04-12

他一番話讓台積電股價跌逾3%!英特爾為何豪砸200億美元蓋晶圓廠?關鍵原因曝光

2021-03-24

衰運造就「完美風暴」?如果當初這個人沒出門 新冠肺炎可能不會爆發大流行…

2021-03-22

東南亞泡麵又出包!驗出一級致癌物「環氧乙烷」全下架...毒物專家:長期接觸增血癌、乳癌風險

2023-04-24

台灣不可忽視的高成長地區!工廠都來了、獨角獸紛紛到美國上市,東南亞憑什麼成為「小中國」?

2022-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