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賴清德520宣示將成立主權基金,引發各界對「主權基金/主權財富基金」(Sovereign Wealth Fund, SWF)的討論。
簡單來說「主權基金」就是主要由國家或政府設立,並擁有的投資基金,主要用於長期投資,旨在達成資產增值、穩定經濟、應對未來財政壓力或推動產業發展。
《今周刊》透過本文介紹「主權基金」,包括歷史沿革、設置優缺點、世界各主要主權基金,摘要介紹相關國家政治與社會體制,一次搞懂「主權基金」議題。
總統賴清德在520執政周年談話中,提到為推升台灣經濟發展動能,政府將成立「主權基金」,打造國家級投資平台,充分運用台灣產業優勢,由政府主導,協同民間企業的力量,布局全球,連結AI時代主要目標市場。賴總統成為我國歷來首位明確表態要設立國家主權基金的總統。
目錄
主權基金簡介
各大主權基金介紹(依規模排序)
- 挪威政府全球退休基金
- 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
- 沙烏地阿拉伯國家公共投資基金
- 科威特投資局
- 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
- 卡達投資局
- 香港金融管理局投資管理部
- 新加坡淡馬錫控股
- 中國華安投資有限公司
- 印尼投資管理機構
- 印尼達南塔拉主權基金
主權基金基本資訊與歷史沿革
主權基金的資金來源多樣,包括外匯儲備盈餘、自然資源出口收入(如石油、天然氣)、財政盈餘、國有資產出售收入等。這些基金通常由政府指定的專業機構管理,投資範圍涵蓋股票、債券、房地產、私募股權等多元資產。
根據2008年制定的《聖地牙哥原則》(Santiago Principles),主權基金應遵循透明、審慎、專業和責任治理的原則,以維護全球金融穩定和資本流通。目前已有至少25個國家簽署該原則。
最早的主權基金可追溯至1956年,當時英國在密克羅尼西亞的吉爾伯特群島(今基里巴斯)對磷酸鹽出口徵稅,設立「基里巴斯收益平衡儲備基金」,以因應資源枯竭後的經濟挑戰。
此後,隨著全球經濟發展和資源出口國的財政盈餘增加,越來越多國家設立主權基金,以達成資產多元化和長期財政穩定。
台灣主權基金可能財源
國發會副主委高仙桂5/27表示,若動用外匯存底設立主權基金,將參考新加坡、南韓等鄰近國家作法,例如新加坡主權基金由財政部發行特別公債籌措資金。她強調,目前各種資金來源如財政盈餘、四大基金等尚未定案,須進一步協調。
高仙桂指出,成立主權基金專法已有跨部會共識,但主責單位尚未拍板,現階段暫由國發會主導,並由主委劉鏡清以政委身分協調推進。對於最快6月定案並向賴總統報告的說法,她回應將儘速召開下次會議。
相關新聞:
主權基金設置優缺點比較
優點
- 財政穩定:透過投資收益,為未來公共支出提供資金來源,減少對稅收的依賴。
- 資產多元化:將國家財富投資於多元資產,降低對單一經濟部門或資源的依賴。
- 促進產業發展:投資於戰略性產業或新興技術,推動國內產業升級和經濟轉型。
- 應對經濟波動:在經濟衰退或資源價格下跌時,提供緩衝資金,穩定經濟。
缺點
- 政治干預風險:若缺乏獨立治理結構,可能受到政治因素影響,導致投資決策失誤。
- 投資風險:全球金融市場波動可能導致投資損失,影響基金績效。
- 透明度問題:部分主權基金缺乏透明度,可能引發外界質疑其投資目的和行為。
- 管理挑戰:需要高素質的專業人才和完善的治理機制,以確保基金有效運作。
相關新聞:
全球主要主權基金國家的共通特徵
經濟體制:資源型或出口導向經濟
- 資源型經濟:如挪威、阿布達比、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等國,依賴石油、天然氣等自然資源,將其收益投入主權基金,以達成財富儲備與代際公平。
- 出口導向經濟:如新加坡、中國等國,透過貿易順差累積大量外匯儲備,進而設立主權基金以多元化投資,促進經濟穩定與增長。
政治體制:集權或強勢政府主導
- 集權體制:如中國、沙烏地阿拉伯等國,政府集中決策權力,能迅速設立並運作主權基金。
- 政府強勢主導:如新加坡雖為民主國家,但政府在經濟政策上具有高度主導權,能有效推動主權基金的設立與運作。
社會體制:國家資本主義與長期規劃文化
- 國家資本主義:政府透過主權基金等機構,直接參與市場投資與產業發展,如新加坡的淡馬錫控股(Temasek Holdings)與政府投資公司(GIC)。
- 長期規劃文化:如挪威,主權基金的運作強調長期投資與代際公平,體現出對未來世代的責任感。
世界各大主權基金(依規模排序)
挪威政府全球退休基金
- 英文名稱:Government Pension Fund Global, GPFG
- 成立時間:1990年
- 資產規模:約1.738兆美元(截至2025年3月)
- 管理機構:挪威銀行投資管理公司(NBIM)
- 特色:以石油收入為主要資金來源,投資於全球股票和債券市場,強調透明度和倫理投資,對單一公司持股比例不超過3%。
相關新聞:
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
- 英文名稱:China Investment Corporation, CIC
- 成立時間:2007年
- 資產規模:超過1.35兆美元(截至2023年底)
- 管理機構:中國國務院直屬,受財政部監督
- 特色:作為中國官方主權基金,CIC主要管理部分外匯儲備,透過全球多元化資產配置,達成保值增值與外匯風險管理的目標。旗下包括中央匯金公司與CIC International,投資涵蓋基礎建設、能源、科技、金融等,兼具國家戰略與商業邏輯。
沙烏地阿拉伯國家公共投資基金
- 英文名稱:Public Investment Fund, PIF
- 成立時間:1971年(2015年起大規模擴張)
- 資產規模:約9,250億美元(截至2023年底)
- 管理機構:沙烏地王儲穆罕默德.本.薩勒曼(MBS)直接領導
- 特色:作為沙國「願景2030」戰略工具,積極投資科技、娛樂、運動與再生能源,助推經濟轉型。具有高度國家政策導向,操作風格進取。
科威特投資局
- 英文名稱:Kuwait Investment Authority, KIA
- 成立時間:1953年
- 資產規模:約7,300億美元(截至2021年7月)
- 管理機構:科威特政府
- 特色:全球歷史最悠久的主權基金,管理「一般儲備基金」與「未來世代基金」,投資多元、注重世代財富傳承。
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
- 英文名稱:Government of Singapore Investment Corporation, GIC
- 成立時間:1981年
- 資產規模:約7,000億美元(截至2023年)
- 管理機構:新加坡政府
- 特色:以外匯儲備為主資金來源,全球配置股票、債券與不動產等長期資產,追求穩健回報。
相關新聞:
卡達投資局
- 英文名稱:Qatar Investment Authority, QIA
- 成立時間:2005年
- 資產規模:約4,750億美元(截至2023年)
- 管理機構:卡達政府所有
- 特色:投資遍及全球、涉足金融、能源、房地產與文化體育產業,展現卡達「軟實力」與經濟多元化目標。
相關新聞:
香港金融管理局投資管理部
- 英文名稱:HKMA Investment Office
- 成立時間:1998年(外匯基金運作起始)
- 資產規模:約4,000億美元(截至2023年底)
- 管理機構:香港金融管理局(HKMA)
- 特色:管理外匯基金與未來基金,具長期投資性質,支持金融市場穩定與創新科技投資。
新加坡淡馬錫控股
- 英文名稱:Temasek Holdings
- 成立時間:1974年
- 資產規模:約3,820億新加坡元(約合2,850億美元,截至2023年)
- 管理機構:新加坡財政部全資擁有
- 特色:強調自主經營與商業化運作,投資國內外企業,支持新加坡戰略性產業發展。
相關新聞:
中國華安投資有限公司
- 英文名稱:State Administration of Foreign Exchange Investment Company, SAFEIC
- 成立時間:2007年
- 資產規模:約3,000億美元(截至2023年)
- 管理機構: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SAFE)
- 特色:以市場化方式管理外匯儲備,投資涵蓋股權、不動產與固定收益資產,風格審慎、戰略目標明確。
印尼投資管理機構
- 英文名稱:Indonesia Investment Authority, INA
- 成立時間:2021年
- 資產規模:初始資金約50億美元,正擴大至200億美元以上
- 管理機構:印尼政府全資設立
- 特色:專注基礎建設與策略性新興產業,推動對外合作,提升國家長期競爭力,是新興市場主權基金新典範。
印尼達南塔拉主權基金(最新成立)
- 英文名稱:Daya Anagata Nusantara Investment Management Agency, Danantara Indonesia
- 成立時間:2025年2月24日
- 資產規模:初始資金約200億美元,目標擴大至9000億美元以上,計劃於2029年達到9820億美元,成為全球第四大主權財富基金
- 管理機構:印尼政府設立,直接受總統辦公室監督
- 特色:投資重點包括基礎建設、天然資源加工(如鎳、鋁土礦、銅)、人工智慧、數據中心、可再生能源及食品生產,旨在推動高回報及高價值就業機會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