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周刊1485)
「台灣的主權基金籌措會參考國際間模式,包括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韓國國家主權基金KIC等……。」就在總統賴清德於就職周年演說拋出成立「主權基金」構想一周後,五月二十七日,國發會副主委高仙桂首度對外表示,除了主權基金已發展多年、國人相對熟悉的新加坡之外,鄰近的韓國也將成為台灣的重要參考對象。
事實上,不少接受本刊訪問的學者專家也都指出,相較於擁有大量天然資源、民主高度成熟的挪威,以及整體經濟運作高效,但政治體制相對集權高壓的新加坡,同樣面臨資源稀缺、且在經濟與政治發展歷程與台灣相似的韓國,更適合作為台灣完善主權基金建置的借鏡國度。
那麼,韓國是怎麼做的?
成立背景
彌補外匯利差損失 發展資產管理產業
回顧韓國主權基金「韓國投資公司」(KIC)成立的背景,可追溯到一九九七年的亞洲金融風暴。當年,韓國經濟受到重創,韓元暴跌,外匯存底一度降至四十億美元的低點,國家幾乎陷入外匯支付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