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今周刊》為您精選《紐約時報》最具價值的全球時事,人文、財經、科技、進步的新聞報導,給您最快速、最前瞻的國際視野。
在中國,去年安裝的風力渦輪機和太陽能電池板比世界其他地區的總和還要多。中國的清潔能源熱潮正在走向全球。中國企業正在巴西、泰國、摩洛哥、匈牙利等地建設電動汽車和電池工廠。
與此同時,在美國,川普總統在向日本和韓國施壓,要求它們投資「數萬億美元」建設一個向亞洲運輸天然氣的項目。通用汽車剛剛取消了在紐約州布法羅附近的一家工廠生產電動車的計劃,轉而投資8.88億美元,在那裡生產V-8汽油發動機。
中美能源戰略大分歧:化石燃料vs.清潔能源
定義能源未來的競賽已經開始。儘管全球暖化的危險不祥地籠罩著地球,但世界上最強大的兩個國家——美國和中國——正在推行的能源戰略主要由經濟和國家安全考慮決定,而不是氣候危機。這關係到整個產業,乃至塑造現代世界的經濟和地緣政治聯盟。
川普政府希望讓世界繼續依賴石油和天然氣等化石燃料,一個多世紀以來,這些燃料驅動著汽車和工廠,為家庭供暖,為帝國的運轉提供動力。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產國和天然氣出口國,這為川普所說的美國「能源主導」時代的到來提供了可能,這將消除對外國的依賴,尤其是對中國等競爭對手的依賴。
中國正朝著完全不同的方向前進。它寄望於一個依靠廉價太陽能和風能發電的世界,而這個世界依賴於中國提供價格合理的高科技太陽能電池板和渦輪機。與美國不同的是,中國自身沒有多少容易獲得的石油或天然氣,因此它渴望消除對進口化石燃料的依賴,轉而更多地利用可再生能源為其經濟提供動力。
中國綠色霸權崛起:掌控全球清潔能源產業鏈
最近遭到以色列攻擊的伊朗幾乎所有的石油出口都賣給了中國。這凸顯出中國依賴政治不穩定地區獲取能源的危險。
儘管中國燃燒的煤炭仍比世界上其他國家多,排放的氣候污染物也比美國和歐洲加起來還要多,但中國正在以極快的速度轉向更清潔的能源。
中國不僅已在太陽能電池板、風力渦輪機、電池、電動汽車和許多其他清潔能源產業的全球製造中佔據主導地位,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還在不斷擴大其技術領先優勢。
▲聯合國商品貿易統計數據庫(註:數據來自2023年) Harry Stevens/The New York Times
中國最大的汽車製造商、最大的電池製造商和最大的電子公司分別推出了可以在五分鐘內給電動汽車充滿電的系統,這幾乎消除了電動汽車最惱人的問題之一——充電時間過長。
中國擁有近70萬項清潔能源專利,佔世界總數的一半以上。中國作為清潔能源巨頭崛起正在改變經濟格局,並改變它與巴基斯坦和巴西等新興國家的盟友關係。
中國還在採取措施,可能使其他國家——特別是美國——難以趕上它。今年4月,北京限制了中國主導的強力「稀土」磁鐵的出口,除非它們已經安裝在電動汽車或風力渦輪機等完全組裝的產品中。
雖然中國最近開始發放一些磁鐵出口許可證,但此舉表明,世界可能面臨一個選擇:要麼購買中國的綠色能源技術,要麼就別用這些磁鐵。
中國還開始主導核能,這是一個曾經無可爭議地由美國主導的高技術領域。中國有31座在建反應堆,幾乎是世界上其他國家的總和,而且還宣布在下一代核技術和核聚變方面取得進展。核聚變多年來一直被認為有望成為一種幾乎取之不盡的清潔能源,但科學上始終未能實現。
「中國很強大,」印度塔塔電力的首席執行官普拉維爾·辛哈說。塔塔電力是一家印度企業集團,在該國南端附近的一家高科技工廠生產太陽能電池板,但幾乎完全依賴中國製造的硅來生產。「是貨真價實的強大。世界上沒有人能與之競爭。」
美國能源戰略大逆轉:川普全力推動石油天然氣出口
在中國主導從專利技術到基本原材料的清潔能源行業的同時,川普政府正在利用世界最大經濟體的強大影響力,來維持美國的石油和天然氣供應。
與拜登政府讓美國經濟遠離化石燃料的努力完全相反,川普的白宮正在開放公共土地和聯邦水域,以進行新的鑽探、為輸油管道提供快速審批,並向其他國家施壓,要求它們購買美國燃料,以避免關稅。
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在國外,華盛頓都在對盟友和朋友實施強勢能源戰略。它的前提是,現代世界已經圍繞這些燃料而設計,而美國擁有豐富的儲備,因此出口它們有利於美國經濟,即使太陽能更清潔,往往更便宜。
▲聯合國商品貿易統計數據庫(註:數據來自2023年) Harry Stevens/The New York Times
中美能源競爭的環境代價
美國和中國競相向世界推銷自己的商品,這對地球的健康造成了嚴重後果。
200多年來,化石燃料幫助創造了現代世界,同時也為美國等發達國家帶來了巨大的繁榮,而美國歷來是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但化石燃料也導致了科學家們所說的日益嚴重的危機。燃燒石油、天然氣和煤炭排放到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就像一個吸熱毯,導致全球迅速變暖。
中國製造的廉價太陽能、電池和電動汽車使許多大型經濟體轉向更清潔的技術成為可能,其中包括巴西、南非,甚至是中國的地區競爭對手印度。這種可負擔性對於降低全球排放至關重要。
科學界的共識是,如果不加以控制,變暖將繼續導致日益嚴重的乾旱和風暴,可能改變洋流和全球天氣模式,擾亂糧食生產,加深生物多樣性危機,隨著海平面上升,世界上一些最大的城市會被淹沒,此外還有其他風險。
美國能源戰略迷航:川普堅持化石燃料恐讓中國坐收漁利
川普政府駁斥了這些擔憂。曾在天然氣行業擔任高管的美國能源部長克里斯·賴特將氣候變化描述為「建設現代世界的一個副作用」。
在被問及中美兩國不同的能源發展路徑時,美國能源部發言人本·迪特里奇說,「美國有幸擁有豐富的能源資源,川普政府致力於充分利用這些資源,以滿足美國人民日益增長的能源需求。」他說,過去鼓勵太陽能或風能等清潔能源的努力「損害了美國的能源安全」。
為化石燃料公司遊說的美國石油協會執行副總裁阿曼達·埃弗索爾說,她的組織監控了中國的進展,她淡化了中國的戰略威脅。她說:「我們繼續密切關注中國在做什麼,因為我們相信,從美國能源的角度來看,繼續佔據主導地位符合我們的國家安全利益和經濟利益。」
白宮拒絕就能源戰略和中國的進步發表評論。
世界上大部分的能源仍然來自化石燃料。然而,為了應對氣候變化的危險,各國一直在穩步採用更清潔的替代品。根據國際能源署的數據,到2035年,太陽能和風能預計將超過煤炭和天然氣,成為全球最大的兩大電力來源。
隨著可再生能源的成本不斷下降,美國的戰略可能會助力中國,使其從世界日益增長的清潔、廉價能源需求中獲利。
「美國將支持化石燃料經濟,而中國將成為低碳經濟的領導者,」亞洲協會政策研究所中國氣候中心主任李碩說。「美國現在面臨的問題是,從現在開始要往哪個方向走?」
Solyndra陰霾籠罩 美國如何失去綠能領導地位?
美國完全有機會在可再生能源領域引領世界。事實上,它曾經做到過這一點。
美國人在20世紀50年代發明了第一塊實用的硅光伏電池,在70年代發明了第一塊可充電的鋰金屬電池。近50年前,世界上第一個風力發電場於新罕布什爾州建成。1979年,吉米·卡特在白宮安裝了太陽能電池板。
但是,由於石油、天然氣和煤炭供應充足,化石燃料行業又資助各種淡化氣候問題的活動,美國對促進清潔能源投資的承諾時好時壞,有時甚至是大起大落。
例如,2009年,歐巴馬政府開始為新興能源技術提供貸款擔保。特斯拉獲得了4.56億美元的貸款,這筆貸款對特斯拉後來的成功至關重要。
但也有Solyndra公司這樣的例子。
Solyndra公司是一家太陽能電池製造商,獲得了總計5.28億美元的聯邦貸款擔保,然後它倒閉了,讓納稅人陷入困境。十多年過去了,批評美國推動清潔能源的人仍然把Solyndra作為可再生能源愚蠢的證據。
關於美國對Solyndra的執著,中國官員一直感到困惑。
「你們對Solyndra過於擔心了;很小的公司,你們為什麼那麼擔心呢?」中國風能和太陽能政策的關鍵設計者李俊峰在2017年的採訪中說。
北京更喜歡冒險,這意味著有時會失敗,但有時也會收穫更大的回報。
溫家寶時代:中國清潔能源的起點
中國主導清潔能源技術的目標與氣候變化無關。它誕生於20年前的一次戰略覺醒,當時中國領導人展望未來,明白控制能源生產對國家安全至關重要。
2003年,溫家寶成為中國總理——該國的第二高官。作為一名稀土地質學家,溫家寶認為能源政策既是商機,也是地緣政治的需要。
當時中國已開始依賴進口石油。面對中東的動盪,以及美國和印度這兩個時有敵意的大國對航道的控制,它感到很容易受到影響。
中國的空氣污染非常嚴重,造成了人員死亡,城市籠罩在灰色之中的畫面令它在全球面前感到顏面無光。
此外,當時中國經濟仍然依賴於技術含量相對較低的製造業。溫家寶從能源領域看到了解決這兩個問題的機會,使中國成為能源創新者。
伍德羅·威爾遜中心中國環境項目主任珍妮佛·特納說:「他們想製造清潔技術,而不是人字拖。」
溫家寶政府實際上開出了一張空白支票。
中國向風能、太陽能和電動汽車製造商提供了數千億美元的補貼,同時保護自己的市場不受外國競爭對手的影響。中國在全球範圍內幾乎壟斷了許多關鍵原材料,如電池用的鈷。
來自污染嚴重的煤電廠的低成本電力使中國能夠以比其他任何地方都低的成本經營鋁冶煉廠和多晶矽工廠。批評人士還指責中國在新疆等地使用強迫勞動來降低成本,儘管中國對此予以否認。
與此同時,中國在研究和技術勞動力方面進行了投資。這些舉措為中國的清潔能源公司提供了美國所沒有的持續支持。
「讓中國投入到一個長期目標上是很難的,」全球最大的電動汽車和電網用電池製造商寧德時代聯合董事長潘健表示。「但是,一旦投入,我們會真的希望完成它,社會的各個方面,包括政府、政策、私營部門、工程、每個人,都在協調一致的努力下朝著同一個目標努力。」
中國的努力得到了回報。
寧德時代神話:中國如何用規模優勢碾壓全球競爭對手
十多年前,寧德時代還是一家為收購日本一家電子公司的新興電動汽車電池部門而成立的新公司。
如今,在其形似巨大電池的總部,公司運營著一個由礦山、化學加工廠和工廠組成的全球網路。該公司創始人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一。
▲中國寧波,Zeekr電動汽車工廠裡的機器人。 Qilai Shen for The New York Times
在同樣短的時間內,中國甚至主宰了美國一度領先的清潔能源產業。2008年,美國生產了世界上近一半的多晶矽,多晶矽是太陽能電池板的關鍵材料。
如今,中國的生產份額超過90%。中國的汽車工業現在被廣泛認為是世界上最具創新力的,超過了日本、德國和美國。
為了削減製造成本,中國實現了工廠的自動化,從2021年到2023年,中國每年安裝的機器人數量超過了世界其他國家的總和,是美國的七倍。
中國太陽能電池板製造商隆基綠能副總裁羅鑫表示,被稱為「集群製造」的做法被證明是有益的。「有些地方,你可以在三、四個小時車程範圍內得到所需的一切,」他說。組件,製造商,熟練的勞動力,應有盡有。「全球沒有其他地方可以將所有創新集中在一起。」
集群也給汽車電池行業帶來了巨大的好處。寧德時代創始人曾毓群去年夏天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在美國建一家電池工廠的成本是在中國的六倍,而這還是在川普政府著手削弱在美國建廠的經濟激勵措施之前。
除了在製造業和技術方面的主導地位,中國還掀起了一場大規模的清潔能源建設熱潮。
去年6月,烏魯木齊太陽能發電場——全球規模最大的太陽能項目——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併網發電。它的發電能力足以滿足一些小國家的全部經濟需求。
這絕非個例。世界上另外10個最大的太陽能設施也都在中國,甚至還有更大的項目正在規劃中。中國汽車製造商比亞迪目前正在建造的電動汽車工廠——不是一座而是兩座——每座的產量都將是世界最大汽車廠(位於德國的一家大眾汽車工廠)的兩倍。
美國沉睡太久了!錯失清潔能源競賽關鍵時機
美國遲遲未能看清全局。直到歐巴馬政府末期和川普首個任期,許多華盛頓的決策者才意識到,他們在清潔能源競賽中已經將大部分優勢拱手讓給了中國。
「美國沉睡了太久,」前參議院能源和自然資源委員會幕僚、現任美國太陽能製造商協會執行董事的麥可·卡爾說,「縱使能發明頂尖技術,如果缺乏製造能力,終歸還是徒勞。」
當然,美國可以扭轉航向。未來的政府可以再度發力清潔能源的研究和投資。
但寶貴時機已然錯失。中國多年前的投資正在獲得回報,北京仍在持續加碼國內能源產業發展的投入,並將相關產品推向全球市場。
連石油王國沙烏地都成大客戶!中國用綠能外交擴大全球影響力
沙烏地阿拉伯這個石油王國竟成為了中國綠色能源的最大客戶之一。在這片以無盡石油儲量聞名的沙漠地帶,中國企業正在建設世界上最大的電池儲能項目之一,同時還有與之配套的太陽能發電場。
在世界各地,北京正在利用其清潔能源的影響力來建立或擴大政經關係。
美中兩國不僅視能源自主為立國之本,而且明白向其他國家供應能源是投射力量的重要方式。然而,兩國的做法卻截然不同。
如今,中國在多個清潔能源領域居於主導地位,這使其能夠通過在全球銷售和資助能源技術來擴大其影響力範圍。在地緣政治格局不斷變化之際,這些關係使中國能夠建立持續數十年甚至更長時間的金融、文化乃至軍事聯繫。
這些項目彷彿形成了一張世界地圖。北京正向土耳其等傳統歐美客戶供應核反應堆。在巴基斯坦,中國已經在建設該國最大的核電站。
中國企業正在巴西建造風力渦輪機,在印度尼西亞生產電動車。在肯亞北部建成了非洲最大的風力發電場。而在非洲各地,比如贊比亞等富含清潔能源技術所需礦產的國家,中國為各種項目提供的融資使多國政府深陷對華債務。
根據研究機構氣候能源金融的數據,自2023年以來,中國企業宣布的在海外清潔能源製造、發電和輸電領域的投資達到1680億美元。
▲氣候能源金融(CEF) 註:圓形大小按投資價值確定。「其他」包括水電項目、輸配電網路以及綠色氫能。 Harry Stevens/The New York Times
「他們正在主導這些市場,」伍德羅·威爾遜中心的特納說,「而市場主導權就是一種軟實力。」
川普政府正在走一條不同的道路。通過取消龐大的對外援助項目網路,它已經放棄了美國投射軟實力的長期戰略。
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更具交易性的往來。例如,在沙烏地阿拉伯,當中方正在當地建設一個電池項目時,美國最近批准了一項重大的軍售,還有一家美國企業同意在那裡建立稀土開採、加工和磁鐵製造項目。美國還在積極推動向其他國家銷售更多的化石燃料。
去年收取油氣巨頭超7500萬美元政治獻金的川普,承諾開啟「鑽探吧,寶貝,鑽探吧」(指油氣能源開採。——譯註)主導的能源時代。上任數月即掃清出口障礙,敦促外國政府增加購買美國天然氣。
連烏克蘭這樣急需美國軍援的國家,也不得不表態將購買更多美國天然氣。這再次印證本屆政府即使對盟友也採取強勢策略。
「油氣賦予美國地緣政治槓桿,」曾為拜登政府起草清潔能源政策的外交關係委員會研究員瓦倫·西瓦拉姆坦言。「能源轉型實際上對美國非常不利,因為我們把地緣政治和經濟陣地拱手讓給了中國這個競爭對手。」
時間站在中國這邊:綠能轉型趨勢讓北京準備收割勝利
未來格局正由一個個具體交易塑造。美國施壓韓日購買阿拉斯加天然氣,投資那裡的一個前景不明的巨型管道項目。中國則要求歐盟向中國電動車開放市場——此舉可能導致歐洲汽車業大規模失業。
這場全球競賽不太可能立即分出勝負。世界對能源的需求只會越來越大,太陽能電池板與石油、核能及天然氣均不可或缺。
短期內,這可能對北京和華盛頓都有利。美國龐大的油氣煤儲備仍有眾多買家,全球約80%的能源需求仍依賴化石燃料。
但普遍預計該比例將出現下降。國際能源署預測,到本世紀中葉,化石燃料在全球能源需求中所佔比例將降至60%以下。
而中國已準備好接下這些多出來的生意。
「當美國政府決定退賽時,競賽並不會因此而停止,」巴西財政部高級官員拉斐爾·杜貝克斯說。「其他國家仍在前進。」
▲山西一處舊煤礦附近的太陽能電池板。 Gilles Sabrié for The New York Times
David Gelles自紐約、Somini Sengupta自巴西利亞和印度蒂魯內爾維利、Keith Bradsher自北京、Brad Plumer自華盛頓報導。
設計製作:Joyco Ho
翻譯:紐約時報中文網
註:全文獲《紐約時報》授權,David Gelles、Somini Sengupta、Keith Bradsher、Brad Plumer。© 2025 The New York 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