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006208 00900 00896 天氣 AI

九二一震出了新的政治領袖 P.10

九二一震出了新的政治領袖 P.10

百年來的大地震震垮了成千上萬災民的生命與財產。面對了這場突如其來的大地震,已經熱身一半的總統競選活動喊停,籌備多時的國慶大典也無聲無息地取消,舉國上下聚精會神地關注著災區的變化。不但政府放下手邊一切工作全力投入救災,所有民間團體也都全力投入賑災的行列。現在台灣正舉全國之力如火如荼地展開災後重建工作,所有的政治人物,民間團體及政府機關在震災中的表現,也開始攤在陽光下接受檢驗。

這次參與救災的團體,以國軍官兵得到最高評價,其次則是慈濟等宗教團體,民 間救難隊排行第三,中央與地方政府則敬陪末座。國軍掌握公權力及高度救援的行動力受到肯定。慈濟則是在九二一大地震發生後第一個到現場成立救災指揮中心,且全程參與救災而得到很正面的評價。反觀中央與地方政府則因救災效率低落,得到掌聲最少。 集集大地震發生之後,李登輝總統很悲痛地發表講話,為災民感到哀痛,並且迅速成立救災指揮中心,指定由副總統連戰擔任總指揮,與行政院長蕭萬長全力投入賑災行動。地震發生以來,他們三人馬不停蹄地巡視災區,幾乎卯足一切全力。可是根據一項災區民眾的直接訪談,卻發現災區民眾對總統的表現正反兩面評價,滿意與不滿意參半,對連副總統與蕭院長的評價卻是十分低落。由於連副總統與蕭院長正是國民黨下屆正副總統候選人,這次賑災的表現與明年總統大選息息相關,但從災後災民對他們兩人的評價來看,無疑這是一個警訊。 災民對李總統的正反兩面評價,可能與李總統的直升機吹倒民眾帳棚及軍方前導直升機吹垮一棵大樹壓死一位女童所引起的風波有關。不過平心而論,七十七高齡的李總統在災後勞碌奔波,他數度主持賑災會議,親自召開記者會,尤其是災民夜宿總統府活動前夕,他親自跑了一趟大里市與災民面對面懇談,在林口撫慰災民的追悼會上,總統頻頻拭淚,都令人看了動容。坦白說,李總統在這次大地震中充分發揮了他的大家長本色,儘管在賑災過程中,發生了直升機風波及總統批判媒體的事件,但是他的率直與災民同悲的精神仍令人敬佩。 反觀連戰與蕭萬長在賑災中的光芒則全給總統掩蓋。連戰出任救災總指揮,照說這應是他一展身手的空前好機會,有人戲稱假如他的位子讓宋楚瑜來坐,宋恐怕會做得淋漓盡致。災變發生之後,連戰頻頻走訪災區,但是罵聲比嘉許聲還多,這恐怕是連戰無法放下平日尊貴的身段所致。至於行政院長蕭萬長,照說他是中華民國最高行政首長,掌握一切救災的行政資源,可是地震發生以來,人們除了在電視上看到蕭萬長巡視災區被災民痛罵的鏡頭之外,幾乎想像不出行政院的蕭院長在地震後做了哪些事。 在地震過後,最黑暗的兩周,行政院主掌國家施政,照說行政院長應主動召開國際記者會說明台灣受災狀況,一方面感謝各國人道救援,一方面說明我國受災情形及產業災後重建概況。甚至電力供應的措施,行政院有什麼基本立場與對策?這些都應該由行政院長出面來向大家說清楚。例如電力供應吃緊之際,行政院長應出面呼籲國人共體時艱,盡量節約電力,甚至災後台電全力對科學園區供電,行政院也以站在國家總體資源應用的原則出面說明,並懇請民眾諒解。這些行政院該做的事,都因為蕭院長不願當壞人而一切停擺。 這次大地震中我們看到政治人物一旦有私心,就不能理直氣壯,心中有欲望,往往自己綁手綁腳,以致陷入動輒得咎的困境。反而無私的人最偉大。慈濟的證嚴法師,中央研究院院長李遠哲在賑災中挺身而出,都是因為他們無欲而得到信賴。這次政府官員中,台北市副市長歐晉德在災區搶救受難者一馬當先,他身處第一線,與災民同悲得到高度肯定。而行政院救災小組執行長劉兆玄,他身負災後重建的使命,坐鎮中部地區不卑不亢,指揮若定。教育部長楊朝祥面對災民解決災民教育的問題,都讓我們見識在一切為己的政治漩渦中,我們隱約見到幾個好官。

延伸閱讀

墾丁觀光難救?「和交通安全沒太大關係」日網紅舉4觀光大國為例:台灣旅遊有1大問題
墾丁觀光難救?「和交通安全沒太大關係」日網紅舉4觀光大國為例:台灣旅遊有1大問題

2024-08-18

護照「線上申換」符合5條件就OK…如何申請?要準備什麼?步驟一次看,出國旅遊更方便!
護照「線上申換」符合5條件就OK…如何申請?要準備什麼?步驟一次看,出國旅遊更方便!

2024-09-03

國旅補助這群人最高一天1500元!他曾花4千訂房入住才知「含公設比」…為何國旅常被說「超盤」?
國旅補助這群人最高一天1500元!他曾花4千訂房入住才知「含公設比」…為何國旅常被說「超盤」?

2023-12-28

墾丁把觀光客「當肥羊宰」?從天價滷味到百元櫛瓜…遊客真雪崩下跌「蒸發7成」?學者曝實情
墾丁把觀光客「當肥羊宰」?從天價滷味到百元櫛瓜…遊客真雪崩下跌「蒸發7成」?學者曝實情

2024-08-29

40歲當交換生,一圓北歐留學夢! 旅遊記者觀察「滿街充電樁」的挪威減碳日常
40歲當交換生,一圓北歐留學夢! 旅遊記者觀察「滿街充電樁」的挪威減碳日常

2024-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