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美股 行事曆 年金 00891 房地產

聯晚記者上叩應節目守則 P.114

聯晚記者上叩應節目守則 P.114

聯合晚報最近訂定準則,規範記者上電視叩應節目。聯晚編輯部規定,記者上叩應節目,事前應填表經主管及總編輯批准。

這並不是聯合報系第一次規範編採人員上電視節目。以講求紀律著稱的聯合報系,三、四年前即曾規定,上電視或在外面參加座談會應事先報備,經一級主管(總編輯〕或其上級主管批可後,始得亮相。

不過,這個規定後來並未嚴格執行。首先,有些聯合報系的員工似乎享有豁免權,聯合晚報總主筆蔡詩萍是最常被指稱的代表人物。台灣廣告主協會委託台灣記者協會所做的電視叩應節目監看報告,去年底到今年頭兩個月媒體工作者上叩應節目,蔡詩萍即名列前茅。

更常見的是,主管對此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由於電視叩應及談話性節目近年大量增加,對於能說善道的新聞從業員需求水漲船高,電視台既無心長期培養人才,電視界挖角跳槽之風盛行,加上有些節目又是外製外包,製作單位欲求速效,延攬資深平面媒體新聞從業員上節目的情況乃日益普遍。聯合報系雖早曾訂定規範,卻未落實執行。

儘管如此,聯合報系相較中國時報,上電視客串甚或兩棲的情況畢竟較少。中時有一陣子,從前社長黃肇松以下,頻頻在電視展現其另一種才幹,上節目甚至當起主持人的,所在多有。新聞界常說,中時人才輩出,有人還以此為佐證。

不過,三大報上電視最少的,當屬自由時報,報老闆的約束當然是其中的關鍵因素,企業界出身的自由時報創辦人林榮三最看不慣有失敬業精神的媒體「兩棲行為」。

從報社的角度看,員工上電視,如果偶一為之,尚無傷大雅;經常出現,甚至公然主持節目,即可能出現問題。報紙與電視兩棲,或許當事人才高八斗,也可能顯示其在報社本職輕鬆;報老闆既非只出部分薪水,通常不願見到員工同時在電視曝光太多。而且少數電視常客若未經約束,即可能引起其他員工群起效尤,形成管理的問題。

聯合報系這次重申前令,主要除了少數記者頻頻出現電視,參與或主持節目,甚至還有人與政治人物主持人形成某種共生關係。另外,前一陣子有民生報及聯合報編採人員在中時等「友報」寫文章,引起聯合報系總管理處重視,重申前令,乃有聯晚的報備填表之舉。

就媒體專業而言,平面媒體的資深從業員,並非不能上電視。先進國家的電視台,如 CNN 或 CNBC,也會請資深記者上電視,就某些議題做深度訪談,分析新聞的來龍去脈及意義,協助觀眾了解新聞。這樣的跨媒體動作,當事人並未悖離記者旁觀者的角色。

美國有些電視網,也會邀資深新聞從業員,通常在周末做新聞分析或評論,甚至一起訪問重要新聞人物。這些資深新聞人的電視表現,專業而深入,其內容絕少像台灣叩應或談話節目口水太多而常乖離事實,甚至恣意製造衝突。此一現象也反映台灣電視界未能培養資深記者或如日本 NHK 的分析解說員,有待改進。

台灣的記者搖身一變而成評論者,甚至「只有立場,不問真相」,其實每天也見諸各報放任記者在新聞版面以「特稿」之名而行評論之實。至於為正統新聞寫作所詬病的夾敘夾議,各媒體幾已司空見慣。台灣社會自報禁解除十四年來,遂在這種新聞熱鬧、意見太多而真相不明的媒體環境中,不斷進行泛政治的爭鬥及內耗,而媒體亦成社會亂源之一。關心新聞專業及台灣前途的人,不應坐視這種歪風持續。


聯合晚報上叩應節目守則:

─原則不禁止,但要事前報備,每周以最多上兩次為限。嚴禁記者主持節目。

─上節目不准使用報社職銜,同組同仁不得同時上同一個節目。

─政治組記者可以上的談話性節目,有《全民開講》、《新聞夜總會》、《新聞內幕》、《驚爆新聞眼》、《 POWER 大解讀》、 《新聞誰最大》、《頭家來開講》、《文茜小妹大》。其他節目不可以上,特別是一些談隱私、緋聞的節目絕對禁止。

─上節目請慎選談話主題,如是政治組新聞專業範圍內可以談,其他話題最好回絕。

─報備方式,報社會準備好書面表格,務請事先填寫,並獲得組長、主任及總編輯同意後,始可上節目。

─實施時間,從五月二十日起。

延伸閱讀

台灣成打黑工天堂… 無法遣送回國的失聯移工,為何到處趴趴走身價反漲?

2020-12-09

筆電保固每年逾千萬為何還要做?華碩(2357)再推全台唯一失竊服務:差異化養出第一市佔

2024-04-15

「移工金流」近8成黑市交易!這家企業搶食移工匯兌大餅  劍指電支市場

2022-01-15

全國三級警戒 移民署受理失聯移工自行到案不中斷

2021-06-15

英業達砸近7億赴泰國設廠,背後3大盤算曝光:為何人口更多的越南缺工,泰國卻不會? 

2023-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