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將成立「政府控股公司」,馬上引來口誅筆伐,其實從管理的角度來看,有其必要性,且從中國、新加坡的例子,權貴勢力的介入似是台灣的前車之鑑。
不過,就事論事,國營事業的管理集中化確實有好處。「政府早在十年前就該這麼做」,政大教授楊子江表示,國家資產讓專業人士統一管理,不但在成本上享受「規模經濟」的好處,在釋股上也會有秩序的處理。
過去,各部會在釋出公股時,常以本位主義,賣股票一窩蜂地賣,市場價錢不好,還讓台股的籌碼零亂,未來若能統一處理,釋股的時機、價錢應該會更好。
楊子江強調,官股股權高於五成時,財務、人事還受限於審計部及人事行政局,一旦官股低於五成時,最需要管理的時候反而變成三不管地帶,才是管理效率最危險的時候,如果統一有專責單位管理,有助於責任的劃分。
其實,亞洲各國近幾十年正值經濟發展期,各國都有龐大的國營事業等待釋股,目前規模最大的就是新加坡政府,分別由新加坡政府基金及淡馬錫控股在管理,其中淡馬錫的執行長何晶,正是總理李顯龍的夫人。
中國大陸從九五年開始釋股,也是由中外合資成立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簡稱中金公司),是中國第一家中外合資的投資銀行,此後,中金在中國國營事業的上市釋股及大型籌資案中,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
截至去年六月,中金已經完成了四百億美元的股本融資、約八十億美元的債務融資及五五○億美元的購併,包括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人壽、中國電信等創紀錄的案子,都在中金的手中完成。值得注意的是,中金公司管理委員會主席朱雲來,就是中國前國務院總理朱鎔基的兒子,也是目前中國在國際金融市場最有影響力的人士。
看來,國家資產管理公司除了管理上統一的好處外,如何分配這一塊金錢與權勢集中的大餅,不讓權貴的勢力介入,也將考驗著台灣政府。(本期轉載自今周刊420期)